在《MBA密碼》這本書中,我們介紹了文書寫作七宗罪,講的是七個大家常犯的寫作錯誤,包括「通篇我我我」、「覺得AO都是百曉生」、「思維太跳躍」等。

這些都是比較大的錯誤。

今天來給大家講講,大家常犯的一些小錯誤。

這些錯誤聽上去都不是什麼大事兒,因而很容易被你忽略。

但一旦犯了這些錯誤,就會讓你的文書讀起來像小學生作文,圖樣圖拿衣舞。

1. 用一件事概括自己的特點

我們經常說,MBA文書必須遵循的第一個原則是:Don』t tell, SHOW。

意思是,不要給我瞎嗶嗶,你講100句自己有多好,我都不會信的。你得給我看證據。

這個證據,就是支持你觀點的例子。

同學們都很聽話,寫文書現在都有例子了。比如:

我特關心community,很在乎回報社會。證據:我參加過一次xx公益活動。

我是一個習慣think out of box的人,新穎的點子特別多。證據:有一次大家都在一個問題上卡住,我提出了解決方案。

能看出有什麼問題嗎?

你的證據,不夠。

有時候,一個單獨的事件,是足夠說明問題的。像是寫leadership的文,你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凸顯在這個事件中你的領導力是如何體現的,領導力風格是什麼,哪裡做得好,哪裡有新的learnings,就足夠凸顯主題。

但當你要呈現who you are的一部分,或並沒有一整篇給你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時,一個單獨事件,就不是很讓人信服了。

你關心community,在乎回報社會,為啥就只參加了一次公益活動呢?這個活動如果是公司組織的,你是配合公司去的呢,還是自己主動去的呢?如果不是公司組織的,你可能也是一時興起呢?可能是朋友約你去的呢?可能正好那時候有空,並沒有什麼別的事,順便就去了呢?

在討論某個問題的時候,正好由你提出了解決方案,也不能證明你一向就是個新點子很多的人啊。也許是群組討論到一定程度,很接近solution了,正好由你提出來呢?也許是那天你靈光一閃呢?很多人都有這種碰巧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的經歷啊。群組討論不就是為了大家集思廣益嗎?這次你想到,下次他想到,不一定都是你啊。

Who you are不是由人生的某個moment定義的。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一定有consistent的表現。一系列有時間跨度的例子,比單個例子更能體現who you are。

我們的學員A,公益活動是救助流浪貓狗。其實這真不算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事兒,很普通。但是,她從初中就開始做這件事了。為什麼這麼早就開始了呢?因為她小時候父母常不在家,一個人非常孤單,家附近有一隻大黃狗,經常陪著她。她和大黃狗做了好朋友。有一天,大黃狗不見了,她找了好幾天,漸漸明白,是被人抓走了。從此她就立志要保護流浪小動物。她初中才開始有零花錢,每個月省一點出來,捐給動保機構。大學開始做志願者,組織各種活動,後來還開了一個救助淘寶店。

嚴格說起來,她參加的「公益活動」,就只有一個:做了某動保機構的志願者。

但從小講起,貫穿一個很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小事件,遠比「在某動保機構曾救助多少只動物」這樣的單次描述要動人得多,形象也豐滿得多。

學員B,有個優點是勇於自我挑戰。她自己選的例子是,公司外派選了一個大家都不太敢去的地方。這個例子當然是好的,但這是單次事件。也許當時其他選項她真的更不喜歡呢?也許在其他事情上她並沒有這麼勇敢呢?

補上平時的其他行為:在公司內部做某件事,她能主動請纓;在某個項目上,她又提出比較bold的建議;在工作職責上,她總是爭取做更難更多的事。這樣形象才完全立住了。

學員C,工作時間短,在職場並沒有太多領導經歷。他小學做過班長,中學做過樂團團長,大學做過學生會幹部,這些也都是好的,但並不算突出。申請人中擔任過學生幹部、社團幹部的比比皆是啊。

講出一系列小細節:小學,因為隔壁班有幾個惡霸老欺負他們班同學,他帶著全班男生去把他們揍了一頓,從此再沒人欺負他們班同學了,大家自發選舉他做班長。中學,學校要求樂團每個周末都回校訓練,為學校掙榮譽,卻要同學們自己解決午飯。他跑去校長室跟校長吵了一架,從此學校給安排午飯了,團員自發推舉他做團長。大學類似。

單個事件都很小,但串起來,就是完全讓人信服的「a habit of leadership」。

當你的單個例子,不足以說服人,不夠「wow」的時候,一系列有時間跨度、最好還帶有故事細節的例子,更能SHOW出who you are。

2. 一切行動都是老闆的指示

有些同學在講故事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提及老闆。

比如,提出一個很好的想法,就會寫:我拿去給老闆看了,老闆看完後,同意了我的提議,然後我如何如何執行。

是,你確實是拿給老闆看了,確實也需要老闆同意你才會去實施。但這麼寫,是不是會給人一種感覺:你後面的執行,只是在老闆的指示下完成的?

公司有層級,很多事情老闆首肯了才能做,這是大家的common sense。有時候不需要給出這些細節,更應該把重點放在,你提出了什麼方案,你採取了哪些行動。

同理,在推薦信中,我也常看到這樣的描述:He asked me and after getting my consent,xxx。

老闆不consent,你肯定不會做啊。這不用特意寫出吧。重點是體現你的行動,不是你執行老闆的命令。

出現太多「老闆說可以,我就做了」的表達,會讓人覺得,你做的全部也就是跟老闆討了個指示「這樣做行不行」而已,就凸顯不出你的全部價值了。

3. 過於直接的自誇

MBA是很講求humbleness的。

過於直白的自我評價,哪怕是真的,哪怕後面確實有例子支撐,都會讓人感覺你太不懂得謙虛了。

比如,我常見到有人寫:

Last year I reached an agreement with a client on an innovative deal.

I initiated an innovative project.

有些夸人的詞,從別人嘴裡說出來,就很有說服力。從自己嘴裡說出來,就顯得怪異。

只有涉世尚淺,不識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小朋友,才會因為做成了一件事就沾沾自喜,對吧?

你可以說,我一直致力於think out of box,這就有了謙虛的意味:我在這方面努力著,我並不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再加上後面的例子,讀者自然就會得出你想讓他們感受到的結論。

再比如,總結自己在公司幾年的積累,有同學寫:

During the last xyears at xxx, I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every step in operation.

本意是,自己的工作涉及了所有環節。但作為一個junior,claim自己對每一個環節都有「clear understanding」,口氣也是有點不知山高地厚的。

應該改為:

During the last x years at xxx, I had great opportunities to learn every step in operation.

你的口氣謙虛,但後面的例子很紮實,看的人會覺得你做很好啊!但又不邀功,沉穩成熟。你先把自己誇了,再放例子,就容易讓人覺得:這點事兒就號稱自己如何如何啦?

Btw,最近看了一篇某中介寫的文,裡面寫到「as a young brilliant in the finance industry…」。唉,寫的時候不臉紅么。。。

4. 為了凸顯自己,不自覺地貶低了其他人

學員D寫了一個自己為公司做出一個很重要的改變的故事:這件事對公司影響頗大,也不在她的職責範圍內,她看身邊都沒人出來主動做,就自己主動去做了。

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但是在故事的開頭,她就寫:我感到特別詫異,這些人怎麼會看不到這個改變很必要呢?居然都沒人採取行動的!

我能理解這是事實,我也看不慣那些沒有ownership,不做職責外的事,不為大局著想的人。但是看不慣得藏在心裡,不能說出口啊。這種語氣,不就是暗示「同事們沒一個像我這麼有責任心,這麼棒」嗎?

一旦有了這個意味,後面的故事再好,都打了折扣。

凸顯自己好沒問題,但為了凸顯自己,下意識地把自己跟其餘人比,就容易生出一種「你看他們都不行就我行」的態度。這種態度是不討人喜歡的。

這個錯誤在大家寫why school的時候也常出現。為了突出自己特別喜歡A校,有人會寫:你們重視xxx,不像B校根本不在乎這點,或者:我覺得B校C校學生都沒那麼緊密,但是你們就很close。

學校各有自己的優點,凸顯優點就夠了。下意識的比較,不會讓人覺得你對A校特別喜愛,反而會給人留下過於諂媚,拉人墊背的感覺。

最安全的做法是:不要比較。

5. 語氣透出優越感

有時候,你明明不是真的有蜜汁優越感,但由於沒有表達好,會給人有優越感的錯覺。

比如,有同學寫:「I have grown to be a care giver to the community despite my intensive banking work」。

這個「despite」用的就有種「我是個美女我居然還這麼努力」的蜜汁優越感,潛台詞:美女就不用努力,banker就理所當然沒時間做公益,我能去做已經很了不起了。

更不用說「care giver to the community」也是口氣很大了。

對於英文不是母語的我們來說,腦子裡想的是一回事,寫出來,常常變得用力過猛,調調就不對,尤其是在過於用力去表達某個點,不懂得「收」的時候。

要避免這種情況,最好多用事實陳述:「我當時同一時間做了3個deals,但還是每周擠出時間來去陪伴自閉症兒童」。這樣的表述就儘可能去掉了語氣,出錯的幾率也就很小了。

P.S. 什麼時候能用despite呢?——我每周都會去三次GYM/跳一次街舞,despite my intensive banking work。因為前面寫的是個人興趣,並沒有自誇的嫌疑,「即使」就用的很貼切了。

看完以上五個小錯誤,你是不是有種「天哪,要講究到這個地步」的驚愕。

這就對了。

文書寫作不是「找對素材,寫出來,讓人看看對不對」這麼簡單。

你的用詞、語氣、例子的呈現角度、細節的取捨,都能體現你的氣度、視野、以及:情商。

所謂「MBA語言」,並不是一堆華麗的buzz words,也不是空泛又cliche的「我有領導力我很創新我特關心社會」,而是字斟句酌,用最樸素的語言,暗含豐富信息,引導讀者自己得出你想要他們得出的結論。

這才是真正高級的文書寫作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