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稱上谷、保州、靴城、保府,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今保定之名意爲“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來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其境內現有古塔13座,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定縣開元寺塔:位於定縣城內,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爲八角形樓閣建築,共八層,高達83.7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古磚塔,素有“中華第一塔”的美譽。該塔建築形式獨具一格,塔身由內外層銜接而成,之間以迴廊相連,形成塔內藏塔的奇特結構,內設穿越塔心的階梯,繞回廊盤旋可至塔頂。

2、涿州雙塔:位於涿州市老城內東北隅,兩塔均爲舍利塔,南北對峙,南塔稱“智度寺塔”,北塔稱“雲居寺塔”。雙塔均爲八角形磚仿木構樓閣式舍利塔,彼此相距300米。南塔五級,通高44米,始建於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北塔六級,通高56米,始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雙塔時代特徵明顯,頗具遼代建築風格,在國內有一定影響。

3、慶化寺花塔:位於淶水縣北洛平村北2.5公里的龍宮山南麓 , 花塔爲磚結構 , 通高 13 米 , 圍長 19.2 米 , 八角形基座 , 基座上須彌座 高 3.4 米 , 束腰各角皆雕力士一尊。第一層檐以上至塔頂是由八層 磚砌小佛龕構成的圓形塔檐 , 每個小佛龕上部雕有3個壽桃 , 列成三角形。自第二層至第七層,每層16個佛龕 , 第八層縮爲8個,共計120個小佛龕。再向上逐層收斂,形成圓形塔剎。該塔始建年代不詳,但從塔的造型及建築風格分析,當屬遼代遺物。

4、解村興國寺塔:位於博野縣程委鄉,該塔爲四方形十五層密檐式實心石塔,通高7.51米。塔身第一層由三塊整石拼合形成塔室。南面闢券門,門左右各雕持劍守護神,室內正面壁上雕一佛、二弟子及供養人。並刻有唐代“景龍四年”(710年)字樣。第二至十五層爲密檐式,每層設檐,均爲石雕成疊澀式,每層一整塊石料,與檐部石料相互疊壓。塔剎爲一石雕寶珠。是唐代石塔傑作。

5、修德寺塔:位於曲陽縣境內北嶽廟南300米處,始建於宋代。此塔造型奇特,平面成八角形,共七層,通高32米。第二層塔身特別高大,一反傳統造塔的閣樓樣式與密檐樣式,周身砌小型塔龕110座,呈現“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華嚴法界勝境,建築界稱之爲“花塔”。

6、聖塔院塔:位於易縣縣城西南3公里處的荊軻山上,俗稱荊軻塔。爲八角形實心磚塔,十三層,通高25.36米。磚石結構,塔基爲上下二層束腰須彌座,塔身下身素面,上層磚雕雙抄五鋪作計心造斗拱,斗拱上承欄板和望柱,再上爲四層仰蓮。束腰部分八角施雕花石柱,塔身第一層高大,仿樓閣式,八角均施塔狀磚雕倚柱,門上雕出圓形鋪首,爲遼代典型建築手法。

7、西崗塔:位於淶水縣城西約一公里的西崗上 , 原名不詳 , 後人 困地名而稱西崗塔。這座塔外形極具特點。高大的一層塔身之上各層密檐逐漸收分,外形輪廓略呈弧線。到了最上面的十三層,卻又異峯突起,層高陡然加大,四面開券門,又變成了一層樓閣。

8、興文塔:位於淶源縣城內,此塔結構樣屬於遼代建築,爲八角五級閣樓式實心磚塔,通高27米,此塔由須彌座,塔身、塔剎3部分組成。第一層塔身最高,以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全塔除角樑外,均採用仿木構件。須彌座下枋刻仰蓮,上枋刻俯蓮。用磚條砌成空,八個龜角刻花 紋。塔頂呈八角攢尖式。塔剎建在小型須彌座上,須彌座上用磚砌成受花,受花內置鐵鑄八棱型覆體,覆體上飾四節鐵鑄塔剎,塔剎第一節頂端爲蓮花。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爲寶珠。

9、永安寺塔:位於涿州市城東10公里刁窩鄉塔照村北50米處。當地人俗稱“塔兒照塔”。此塔爲八角密檐式實心磚塔,由塔基、塔身及7層密檐三部分組成,高19.1米。塔基呈須彌座式,高3.5米,圍長24.8米。其束腰部分磚雕幾何圖案及花紋,現已殘損;上層須彌座有斗拱及勾欄平座,座上磚雕三層碩大的仰蓮蓮瓣以承託塔身。塔身層高3.6米,正南面闢券門佛龕,高2米,寬1米,壁厚0.72米,龕壁正面墨書“界納須彌”四字。

10、伍侯塔:坐落在順平縣城東北15公里腰山鄉南伍侯村西北隅 , 系遼代建築 , 該塔坐北朝南 , 爲六角密檐式五層空心磚塔 , 通高 22.5 米。全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伍侯塔的雕刻極富研究價值 , 除斗拱、枋材仿木結構建築形制外 , 其餘花卉、人物、禽獸等皆採用剔地突起或圓雕手法雕刻而成 , 其造型豐富 , 刀法流暢、洗練 , 雖爲遼制尚襲唐風。

11、雙塔庵雙塔: 位於易縣西陵鄉太寧寺村西北1.5公里處的半山腰。現存雙塔均爲遼代建築。北塔爲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 ,通高 17.4 米 , 分塔 座、塔身、塔剎三部分。南塔爲六角三層密檐式實心塔 ,通高 10.58 米。

12、皇甫寺塔:位於淶水縣城東郊寺皇甫村東北,建於金大定年間,爲十三層密檐式結構實心塔,通高22米,塔身直徑爲5 米,塔下有方形石基,塔角兩層蓮花座用磚疊摞手法砌成,沒有任何雕刻圖案,第二層細腰部分也無雕花,但往上,每角都有一斗三升出檐,塔身中部面向正南有一拱門,內有彩繪圖案,其東、北、西三面有同形磚雕假門,四邊有磚雕盲窗,雕工十分精緻。葫蘆形的塔頂由金屬鑄造而成。

13、金山寺舍利塔:位於淶水縣東龍泉村西北方的金山上,建於元代大德四年(1300年),由尼泊爾人阿尼哥等人資助金山寺禪師融廣惠創建。塔通高 8.18 米,平面呈八角形,爲十三層密檐式結構。須彌座塔基,高約 1 米,束腰部分浮雕海獸,環列八面,束腰上下有海馬、海獅、纏枝、 牡丹、海石榴等各種幾何紋圖案,使基座顯得多姿多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