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講述足球戰術中,中鋒位置的發展演變過程及未來趨勢,偏重理論知識,約5000字,可以先收藏,根據實情分幾部分進行閱讀。

萊萬多夫斯基、吉魯、卡瓦尼、本澤馬、曼祖基奇、伊瓜因、蘇亞雷斯、瓦爾迪、迭戈·科斯塔、阿圭羅…..這些都是出色的前鋒,不知不覺已踏過了30的年齡。

不難發現,皇馬、尤文圖斯、巴薩、巴黎聖日耳曼和拜仁等超級豪門的正選中鋒位置都是由年過30的老將支撐,而這些球隊的新人前鋒能讓人覺得穩定的也不多。阿森納上賽季重金收購的奧巴梅楊其實也已經29歲,而以往一直有明星射手在陣的多特蒙德(如: 巴里奧斯、萊萬多夫斯基、奧巴梅楊)在本賽季也買不到心儀的中鋒,可見中鋒這位置青黃不接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高大中鋒復興,人材庫竟然斷供?

豪門中,只有曼聯、熱刺和國際米蘭會用上較年輕的中鋒射手:盧卡古、哈利·凱恩和伊卡爾迪。當然,伊卡爾迪是否能擔當一名扛身位和提供製空力的傳統支點中鋒也具爭議。

2018世界盃所見,由於戰術潮流正處於一個交接期,進攻端無論定位球或傳中球的重要性也大大提高,甚至冠軍隊法國也時常憑藉自由球打破僵局。主攻套路開始被洞悉,高中鋒在攻守的作用也大大提高。32歲的吉魯雖然質素未算頂級,但由於整個法國隊沒有此類型的備選球員,即使他踢了7場比賽,沒有進球也沒有命中目標的射門,但在球隊的首發位置也穩如泰山。克羅埃西亞的曼祖基奇、俄羅斯的久巴和烏拉圭的卡瓦尼,在世界盃的總體表現也得到較高認同,這並不限於進球。

諷刺的是,當高中鋒的重要性開始提升的同時,世界足壇卻漸漸開始出現中鋒供不應求的現象。什麼原因? 因為過去數年足球的發展趨勢,使得中鋒接近停產,而現在高中鋒「復興」,足壇能扛起大旗的高中鋒卻都是30歲以上的老將。

為何高中鋒在前幾年會接近停產?

足球戰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變且複雜,每個位置也牽涉更多的工作。門將進攻時需要成為組織的起點,防守時又要兼顧清道夫的工作。邊衛不能再死守防線,因為內切型邊鋒的出現,創造了整條邊路空檔而需要積极參与進攻。邊路攻擊手也退役一個少一個,逆足的內切型前鋒,因其可以「沉底」又可以切入而大行其道。攻擊中場的主要責任當然是組織,然而他們也要在前場參與逼搶,組成第一道防線。

足球世界越來越追求全才,只精於一兩項技能的球員慢慢地被邊緣化。

前鋒也一樣。一個只有把握能力,卻欠缺其他技能的前鋒是無法滿足目前的主流戰術,他們在陣中的戰術價值有限。

例如南安普頓的前後兩名中鋒瑞奇·蘭伯特與查理·奧斯丁,傳統的高大強壯英式中鋒,速度慢,不夠靈活,流動性低。既難以在前場和隊友組成第一道防線,實施壓迫逼搶。在後場組織的過程中貢獻又有限,沒法成為理想的支點。偽9號和「無鋒陣型」的興起, 衍生了將前鋒向後撤的理念,均是重視他們參與、協助組織而多於潛伏在前方等待最後一腳射門的證明。

當球隊處於落後或者是遇到曼城這一類傳控型的球隊,球隊整體陣型回撤後場,像查理·奧斯丁這一類中鋒就很難對場上有作用可言。後防球員迫於大腳長傳,中鋒球員由於重心偏高,基本上接應的動作就是頭槌二傳,而非將球控下來並等待隊友後上,但實際上能夠頭槌頂給隊友的次數不足一半,等於將控球權拱手相讓。

另外,球隊退守意味中鋒球員遠離禁區。當隊友持球反擊,高大的中鋒要麼速度不夠,使隊友難以傳出滲透力很強的傳球,要麼早啟動一步半步,變成越位。

但中鋒球員在前幾年也並非毫無機會。

當球隊掌握場上形勢,球隊能夠靠其他球員製造機會,中鋒球員「一劍封喉」的技能就顯得十分重要。他們在隊友與禁區周圍提供足夠的圍攻條件下,利用自身出色的身體條件以及從小專攻的射術訓練,以較高的效率將隊友的傳送轉化成進球。

犧性球隊推進速度、流動性和組織力,換來更高的進球效率,如果沒有莫拉塔、哈利·凱恩和熱蘇斯等這些全面的中鋒,也沒有馬塔、厄齊爾和庫蒂尼奧等這些能傳擅射的後上球員,那麼在戰術運用上的選擇就相對不多。既然如此,就只好因材施教,若能好好發揮球員的長處,有球隊願意圍繞個別中鋒球員制訂戰術,他們仍然具有很高的價值。

以上兩點講述的是前幾年傳統型中鋒在主流戰術的演變過程中遇到的危機與他們存在的價值。但總體來說,專才球員的出路較為狹窄

很多人說: 「現代足球出不了好的站樁式中鋒」,其實只是說了事實的一部份。

中鋒站在禁區內的點球點等待機會,目標明顯,如果對方的兩名中衛也是1米9以上接近兩米的高個子,其實整個進攻戰術的配合已經非常被動。

假設比爾霍夫、揚·科勒、基斯林、奎恩等早些年踢出名堂的站樁式中鋒,換到這個年代踢球,他們是難以滿足教練複雜的戰術思維。

所以,現代足球不是「沒有好的站樁式中鋒」,而是站樁型中鋒在現代足球已經更明顯地被邊緣化。現代足球當然有好的站樁型中鋒,但很多時他們的角色是在豪門球隊保證前場有條件進行變換進攻戰術。

當然也有些高大中鋒,能打反擊、能作逼搶、有速度、能作小組配合、也有一定進球觸覺。如迭戈·科斯塔、哈利·凱恩和莫拉塔等。但我們不難發現具備以上條件的高大中鋒目前也就只有幾位。其實也不難發現這幾位之後,世界足壇已很少優質的高大中鋒了。年輕的前鋒射手中,達到高水平的如熱蘇斯、姆巴佩、維爾納和伊卡爾迪等,並非傳統型的中鋒射手。

當然戰術的演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強隊都為了控球權、主導權和場面而採取高位防守,這也使得前場的組織和每一次攻門都要做得更有心思。如果靠傳中球為主導,對方將有更多機會打反擊,這一點在高位防守,以控球為主導的球隊將更吃虧。製造出一個成功的傳中球固然難,而在對方禁區內的頭槌成功率,也遠低於球員在禁區內起腳射門的效。

站樁式中鋒是否沒有生存的空間? 非也。

相信強隊的替補席也會需要有一名這樣的中鋒。雖然像巴薩、曼城、拜仁、利物浦和大巴黎這些歐洲強隊,他們替補席是沒有站樁式的中鋒,但在一些不太講究控球權、主導權和場面的球隊,由於這些球隊普遍中場中路球員的創造力欠佳、控球能力也較弱,所以進攻戰術會多靠傳中和高空球去製造攻門。

相信幾年前,不少球迷會質疑勒夫的德國隊為何總不願意帶上前德甲射手基斯林(Stefan Kiessling),西蒙尼、克洛普等為何都不用站樁式中鋒。幾年後的今天,質疑過他們的,應該也開始會明白其中的理由。

站樁式中鋒的大範圍被邊緣化,其實也使得這位置或角色的球員發展受到扼制。而從近年足壇所見,影響的也不只是俱樂部球隊,連國家隊也有影響。

當站樁式中鋒在各球會大範圍被邊緣化的同時,國家隊的教練也只能從球隊的替補席上挑選人員,長時間缺乏上陣機會,讓國家隊主帥難以信任其狀態的穩定性,國家隊與俱樂部都難有機會,球員為了保證自己的上場時間,也只好轉型,使得傳統中鋒的斷層在所難免。

像烏拉圭這樣的小國,能產出像卡瓦尼這樣高質素而全面的中鋒是可遇不可求的,上賽季有上佳表現的塞爾塔中鋒馬克西米利·戈麥斯也有點偏離傳統型的味道。2018世界盃冠軍,6700萬人口的法國也再沒有像吉魯這類型的新一輩中鋒在歐洲大球隊立足。幾位法國鋒線的新希望:穆薩·登貝萊、阿明·古伊里和威廉·古貝爾斯,也不再是像吉魯一樣可以在禁區內扛位、牽制兩名中衛和提供一定製空能力的中鋒。

回想近十年的足球發展,有不少球隊打傳控並以地面組織為主:正前鋒位置的身位和制空能力變得次要,最重要是有足夠的配合能力和腳下功夫…..高中鋒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成為了主帥戰術布置的次要之選。

在今天,巴塞羅那、曼城、利物浦、塞維利亞、那不勒斯、門興格拉德巴赫、瓦倫西亞等,他們的正選不會用上傳統中鋒。雖然傳統型高中鋒在球員市場供不應求,但畢竟這些球隊也能以小組配合或逼搶反擊這些戰術取得進球。像梅西、菲爾米諾、熱蘇斯、羅德里戈、默滕斯等,也能在這些體系中擔任「偽9號」的角色。而俱樂部的賽事和國家隊賽事不同,俱樂部有較長時間去建立一個體系,國家隊的集訓期卻非常有限,舍難取易以一套簡單的進攻戰術去參賽達到即開即用,這也是為什麼高中鋒會在國家隊賽事更有用的原因。

中鋒人才斷流的主要原因,並非傳控和地面組織的盛行。

中鋒出身的前德國名宿比爾霍夫,便曾在ESPN的訪問中表示:有些球隊太著重陣型的演變和傳控的培訓,卻忽視了一些足球的基本元素:身體對抗、頭槌、盤帶和單對單的應對。傳控和地面組織並非中鋒斷層的主要原因,單前鋒戰術流行才導致了這位置嚴重青黃不接。足壇這些年常用的4-3-3、3-4-3或4-2-3-1陣型,正選名單中需要的中鋒只有一位。由於豪門要求球員有經驗,以保證進球輸出,球隊正選名單中的這一位單前鋒,很多都是24-32歲的球員,也反映出為什麼新生代前鋒的上位會比其他位置的球員要晚。

像之前的皮薩羅、阿杜里斯、克洛澤及伊布,他們甚至到35/36歲依然是球隊的正選前鋒,那其實也有點阻礙新一輩的上位。年輕的前鋒等了又等,等到這些老中鋒退下來才有正選機會,而那時候他們自己也不再年輕。其實中鋒這位置的「新陳代謝」,也在單箭頭戰術體系下減慢了下來。

由於球隊都著重中場爭奪和後場組織,增加中場人數再配合單中鋒的戰術是近年大勢所趨。球隊的陣容名單也很多時也僅放兩名前鋒,像皇馬、拜仁、巴黎聖日耳曼或曼城這樣的豪門也如是。

種種原因結合,中鋒的斷層和青黃不接已接近不能容忍的地步。足壇很難再找到下一名德羅巴、伊布或范尼斯特魯伊等,這些在禁區內讓對方後衛顫抖的全能中鋒。

英格蘭有哈利·凱恩,即使他的水平和狀態穩定性有點惹人爭議,但他確實能解決英格蘭中鋒問題的燃眉之急。但哈利·凱恩之後呢?

本來英格蘭有三位97年的小將很讓人期待,但目前只能抱觀望態度:

– 效力曼聯的拉什福德(Marcus Rashford),由於球隊之前有伊布、現有比他年長4年的盧卡庫,拉什福德為了保障自己的上陣機會也只有漸漸轉型為邊鋒。拉什福德還年輕,但盧卡庫也只是25歲,如過盧卡庫在曼聯踢上6-7年,待他離開曼聯時拉什福德也不再年輕。卡瓦尼在大巴黎也曾經有類似情況: 當伊布在陣時,卡瓦尼在球隊打了好幾年的邊鋒位置…..直到伊布在2016年離隊,卡瓦尼重返中鋒位也年近30。

– 現租借效力阿斯頓維拉的塔米·亞布拉罕(Tammy Abraham),由於球隊有吉魯、莫拉塔和巴舒亞伊三大中鋒在陣,他已淪為球隊的第四中鋒之選。尷尬的地方是,莫拉達和巴舒亞伊均是25歲,在球隊還有一段頗長的路要走,也勢必成為塔米·亞布拉罕的拌腳石。塔米·亞布拉罕能在球隊有何希望? 每個賽季借來借去也表明了球隊對他的重視程度有限。上賽季塔米·亞布拉罕外借斯旺西期間高開低走,下半賽季甚至淪為長期替補,有時沒傷患也未能進進球隊的18人名單。塔米·亞布拉罕的例子也說明,在有限的機會裡如何把握也是關鍵: 在切爾西的季前熱身賽,吉魯和巴舒亞伊還沒歸隊,塔米·亞布拉罕的演出也沒給出驚喜。

-效力伯恩茅斯的索蘭克(Dominic Solanke),在U20世青賽成為賽事的MVP,讓人抱有不小希望。但在利物浦無法讓人留下太深印象。年輕前鋒要想在球隊中建立地位,有一個困難之處,那就是他們替補上陣的時間不算少,偶爾也會有正選機會,如何在這些上場時間裡儘可能多地取得進球,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效率。索蘭克1米86的身高算不錯,但對抗能力和制空力弱,作為替補上陣沒有明顯的變陣作用。若某天菲爾米諾離隊,利物浦也必然會買入另一前鋒作補充,索蘭克在利物浦的路其實也會不斷面對重大考驗。索蘭克轉會英式打法較為濃厚的伯恩茅斯的選擇對他本人而言,能夠增加其上陣的機會並能發展他的個人特點。

年輕中鋒有各自的難題: 有些要轉型邊鋒,有些便遇上經驗比他老練的大牌中鋒,有些便適應不了職業水平的對抗和節奏。

新生代如何接班?

也許轉機便是一大批老中鋒已踏進球員生涯的尾聲,除非他們像克洛澤或伊布那樣踢到36、37歲,否則各支球隊也要硬推新生代的中鋒上位。那便是大規模的中鋒接軌之時。

所謂的新生代中鋒也未必是19-20歲的年輕球員,如上文提及單中鋒戰術下一大批前鋒的上位會較其他位置晚。原理其實同新晉門將的上位所差無幾,老門將退下來而上位機會來之時…..其實年輕那位也已不再年輕。

義大利正產出了一批像佩萊格里(Pietro Pellegri,摩納哥),基恩(Moise Kean,尤文圖斯)和斯卡馬卡(Gianluca Scamacca,薩索洛)等傳統型中鋒,且可留意他們在未來的發展。

德國經歷了2018世界盃的痛,加上克洛澤和馬里奧·戈麥斯的退役,也要放下傳控理念洗牌重組。新一批高中鋒如上賽季表現很好的塞爾克(Davie Selke,柏林赫塔)和菲爾克魯格(Niclas Fullkrug,漢諾威96),以及更年輕的阿爾普(Fiete Arp,漢堡)和奧托(David Otto,霍芬海姆)也許會再次進入勒夫的視野。近年移民德國的大批非洲後裔,在未來也會在中鋒這荒廢多年的位置為德國提供一些他們欠缺多年的元素。

當然出產傳統高中鋒的,也有國民平均身高都很高的北歐: 丹麥、瑞典、挪威等。荷蘭也是傳統出產高中鋒之國,他們有不少好苗子在歐洲其他豪門效力,接受著最佳的青年培訓。

在這戰術的十字路口,傳統中鋒開始再被重視。但多年前種下的因,也會形成今天中鋒青黃不接的果。要加速中鋒位置的「新陳代謝」,除了戰術取態要調節,各球隊在未來陣型上的演變也成為極其重要的一環。

本文作者:大渣戰術講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