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4月4日訊(記者高領亞 通訊員曹斌)又是一年清明時,武漢市十一初級中學近日邀請武漢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營房校區初二年級進行了一場主題爲“杏花春雨話清明”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同學們不但瞭解了清明節的起源,還體驗了“碰蛋”等久違的清明習俗。

  活動現場

  武漢博物館郭維婷老師帶領着同學們一起追溯了清明節的由來:千古忠魂介子推的故事讓大家不禁扼腕嘆息,民間更是用禁菸火、吃冷食等方式來表達對這位先賢的敬仰和懷念。

  同學們描繪紙鳶

  在互動環節,爲了讓同學們感受清明吃冷食的飲食文化,郭老師不僅介紹了“子福”“子推蒸餅”“棗錮飛燕”等清明美食,他同時還現場演示了清明果的製作方法。

  同學們在編柳環

  讓同學們最興奮的是清明習俗的互動環節,大家瞭解並且體驗了“碰蛋”“編柳環”“蹴鞠樂”和手繪紙鳶等久違的清明習俗,讓同學們感悟到,清明節除了祭祀文化外,還蘊含着更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同學們體驗“蹴鞠樂”

  活動的最後,同學們親手描繪了色彩繽紛的紙鳶,並且把自己的心願或者煩惱寫在風箏上,在操場上放飛,讓煩惱離自己更遠一點,讓夢想離天空更近一點。

  參加活動的同學們紛紛表示獲益良多。初二(7)班王晨瑜同學說:“通過這次活動,我認識到清明飽含着深刻的寓意,過去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被忘卻,相反會越來越深刻,記憶依然清晰,激勵着後人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武漢市十一初級中學德育校長舒德萍表示,這樣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很適合初中生,加深他們對傳統節日的理解與熱愛的同時,引導孩子們親近自然、探索網絡世界之外的廣闊天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