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拋下選修去聽演講了...

 

//李傑信 博士

//台大物理系畢業/加州大學物理博士/MIT科技管理碩士/NASA太空任務科學家

 

愛因斯坦曾感嘆地說:「這宇宙最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他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過了一段時間再來聽聽宇宙學其實蠻有趣的。

沒想過第一張投影片就可以把牛頓、愛因斯坦、希格斯放在一起,一直在我的印象裡,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古典、近代和現代。我很坦白的說自己不喜歡歷史,每次看到年份就會自動忽略,可是,或許是因為宇宙的了解真的太少,從時間軸上來看每個時代人們對宇宙的想法,反而更能了解到人類在探索宇宙上的思維模式和探索方向。

「宇宙要不均勻,才能凝聚。」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

還是要一直提醒自己,不能一直單方面的接收知識、訊息,要反芻、要思考、要比對。呵呵,我離題了~

 

Big Bang 後的3分46秒,電子、中子、質子... ...紛紛出現,相互碰撞、震盪、融合、分裂,直至今日。科學家推論宇宙的形狀,選擇了可以穩定存在的平直宇宙模型。

捨棄膨脹的球形、收縮的馬鞍型,選擇安穩的平直宇宙,我相信,應該有很充分的理由吧。只是我還了解的太少 :P

 

講者提到,在標準模型下,希格斯粒子是最後一個粒子。但是,在此之外尚有非標準模型。

「科學是一種信仰。」多年前,陳延年教授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我們相信著某一種理論,某一種模型,某一種ideal的甚麼,當大多數人都相信它時,其他人也不得不以此為藍本學習。

 

這篇,也沒有想講什麼吧

只是覺得自己還有喜歡的東西很開心這樣 <3

 

然後,突然想起高中有一次很扼腕的錯過李傑信教授的演講!!(他很難得在台灣~!!)

沒想到今天這麼難得的機會竟然有幸參與 >___< 

還有很多很多想知道的,不是要學的,是想要學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