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濤這段能笑一年

文濤廣州話投訴

評論里有知友提到馬家輝的這段

那就一併錄下來給大家

家輝「為母買按摩椅」

個人感覺 家輝講段子的時候不夠連貫

雖然不乏有很多好內容

但是由於不夠連貫 導致在效果上略遜一籌

#以上個人愚見 萬望勿噴#


圓桌派是一個文化內涵照妖鏡,但凡文化底蘊不夠的明星,一準漏氣。明星來一個敗一個,馬伊琍、周迅、陳坤,不上圓桌派,感覺平常還行,上了圓桌派,立刻感覺沒文化。


人和人的交往,從長遠來看,都是在尋找骨子裡相似的人的,因為只有相似的人才會相處的舒服,

周迅和陳坤就是這樣(陳坤稍微比周迅更愛表達一些),

趙薇和蘇有朋也是這樣(趙薇更理性一些)

我想說的是,這四個人裡面,看起來最活潑的趙薇,其實是最理性的,相對於其他三人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趙薇在大紅之前是順順噹噹的幸福成長的孩子(小時候調皮還會被當老師的媽媽打一打)

其實蘇有朋還好,畢竟小虎隊時期最紅的不是他(蛙哥不要怪我)

周迅和陳坤無論是演技還是外形,都被誇的有點過了(粉絲請繞行)

於是這兩個人被架到了神壇,自已不下來,粉絲也不允許下來啊,就越端越厲害,

但是說實話,兩個人的文化底蘊是有限的,表達的時候,如果不是遇到馬未都和竇文濤,應該是可以混得過去的(一個什麼都接得住的主持人,一個可以談文化可以高雅,論寶藏可接地氣的博物館長),可是他倆講了半天,我也沒聽懂,到底要說啥……

圓桌派是放大了的談話節目,主持人和常駐的嘉賓肚子里都是知識:天文地理人情事故,有文化的接得住,那,文化少一點的也能下得來台

大家是有期望的,想看這兩人在娛樂圈,幾乎同時成名,在一部劇中爆紅,又紅了這麼年,關係一直對外都是這麼好的一對男女,來以親身經歷講一下的, 感悟,情懷,過往,未來?

可他倆說得這是啥?表達的是啥?沒有台詞的聊天,明明虛空還想深刻,哎

失望的不只是觀眾吧

應該也有馬老師和竇先生…… (馬老師有幾次都指出來了,竇先生是什麼都能圓起來的)

PS:陳坤實在是太裝了,周迅也實在是不太會說話


最近看了最新一季《圓桌派》,而且是專門為了看這個節目,下載了優酷app。

這一季讓我印象很深的有三期,這三期讓我對自我認知和覺察有了一些感悟。

01

一期是王晶做客,看完節目對他改觀很大,以前一直覺得他是爛片導演,但是,看完後,覺得他有貴在自知和自察的睿智。

他知道自己是商業片導演,自己的作品並不是大浪淘沙能夠留下的精品。

但是,他的認知里,自己的電影在商業上達到預期、觀眾願意買票就算成功,所以他可以不care影評人對他的評價。

追求電影作品的名垂千古,對他來說一來難,固然香港電影的「執生」(因生產電影快而產生的隨機應變的靈活),讓香港電影被影評家大衛波得維爾評為獨特的電影存在。

但是有商業利益的牽制,有時間緊任務重的掣肘,他導演的很多作品都是飛機稿(邊拍邊寫台詞,即使後來好評如潮的周潤發張國榮主演的《英雄本色》,也是周潤發軋戲時的),生產電影精品難。

而現在香港影人北上,在有大陸資本的幫助的同時,香港影人又缺乏一些能與大陸影迷產生共鳴的東西,而這是他再也沒辦法拍攝喜劇的原因所在。

二來,這樣的好電影作品本身也少,他不能忝列電影大師之列也沒多大遺憾,他認為很少能挑出錯處的電影只有《教父》,很多電影在時間的大浪淘沙中,都漸漸失去了光華。

除了對自己電影職業的反思讓我印象深刻外,關於他和他合作過的電影人的評價,也讓人耳目一新,讓人覺得他很真。

比如他投資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系列,他就很誠實的說,他欣賞許鞍華,而且出於電影商人的投資思維,這部戲的投資他能hold住。

關於他和周星馳的恩怨,他認為兩人結束合作是因為兩人都想做導演,即使兩人產生摩擦,他會覺得星爺備受爭議的《新喜劇之王》不錯,有遺憾的地方在於演員不給力——再也沒有一個如周星馳那般的喜劇演員。

正是因為王晶的自知和自察,他很明白他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有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很自信的承認這就是自己,而不是活在別人對他人云亦云的「爛片導演」的眼光里。

02

一期是陳坤,以前對他的認知僅僅是一名有演技的優秀演員,但看了這期節目,覺得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演員很容易受抑鬱症困擾,因為演藝圈很容易放大虛假自我,而去掩蓋真實自我,而這樣的演藝圈生活很容易產生抑鬱症悲劇,比如張國榮、喬任梁、崔真實等等。

這期節目中,陳坤也講到了自己遭受抑鬱症困擾的經歷,那是一種覺得從高樓跳下去也沒什麼的感覺。

而他是怎麼慢慢走出來的呢?

大家應該知道,陳坤喜歡佛學,喜歡打坐,也做了一個公益行走的組織。在這些活動中,他慢慢覺得要講究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二者之間的平衡。

《圓桌派》陳坤

我的理解是,演藝圈,但名氣很大的時候,你會覺得外在世界很大,而你的內心卻其實很惶恐,惶恐觀眾一旦不喜歡自己了該怎麼辦,你會看不清自己。

而講究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二者之間的平衡,其實修鍊的是一種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淡看天外雲捲雲舒的淡泊寧靜。

無論外在世界如何,都應該修鍊內在世界,保持一份自我認知和覺察。

陳坤還提到一個保持樂觀情緒的方法,叫除了轉念外(轉移負面情緒),還試著去察覺情緒,並試著不去放大情緒。

就比如說,人嫉妒情緒一來,我們能感知到,我們不要去道德評價它,而是想:「這就是妒忌」,並試著和它好好相處,然後讓它慢慢逝去。

演藝圈新老交替那麼快那麼頻繁,也許今天名噪一時,明天就已昨日黃花,外在世界的變化太快,人的地位變化也太快,演員自我察覺到修鍊內在世界的重要性,並試著與自己的各種情緒好好相處,去對抗不斷變化的外在世界,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03

一期是武志紅,武志紅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巨嬰國》應該大家都有耳聞。在這期節目中,不能想像他也要找心理師尋求幫助。

但後來想起《自卑和超越》的作者阿德勒,正是因為童年自己體弱多病,才能察覺出一些普遍的心理問題,從而寫出經典心理學著作。

這期節目是探討原生家庭的,有一個觀念讓我很印象深刻,那就是自律和自控是在3歲前養成的。

我們在孩子教育中,總會怪孩子自律不夠,而這一切都是3歲前我們就開始試著控制他,比如為了讓孩子睡覺不尿床,我們大人會哄著他讓他睡前尿尿。

但是,我們也會發現,小孩就是不尿,有著要跟你作對的架勢。

而這一切都是有心理學依據的,那是孩子試圖去奪取控制權。

這讓我理解了,為什麼有些家長讓孩子表現一下背他滾瓜爛熟的詩歌,孩子會回答,我不會,大人這時候被氣得半死。

所以為人父母,要想小孩自律與自控,3歲前可能就要開始花心思了。

還有家庭關係中除了父母給予的愛,比如在孩子自戀(心理學術語,孩子一出生看世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受挫時,父母會給予正向的鼓勵,這樣孩子成長不會產生心理問題。而之前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一案,其實暴露的是,家庭關係中更有存在感的是權利關係。

父母總以生你養你施壓子女,讓孩子處在一個聽從者的位置。

所以子女很容易在高壓沒有了的時候,想要掌握控制權,比如進入大學後,孩子很容易放飛自我。

還有,什麼樣的父母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因為小時候父母的行為模式會被小孩內化在他的心裡,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怎樣成為孩子的榜樣,是一門一直需要學習的課程。

為什麼要講這三期內容?因為跟我們現階段的一些經歷是共通的。

王晶和陳坤,兩位是身處娛樂圈的人士,很容易活在別人的流言蜚語、人云亦云中,但這份自知和自察能讓他們心理強大而不被輕易打倒。

我們現在處於成年階段,也是經歷各種比較、各種評價的階段,比如參加同學會,如何清晰的認清自我,認識自己是誰,如何與各種情緒相處,正是我們現階段要學習的功課。

而武志紅這期探討的內容,將是我們即將為人父母所要保持的自知和自察的一個方面。

都說當好父母是世界上很難的功課,了解原生家庭的一些基本問題,有利於我們走上父母崗位的時候,多一份對孩子的理解。


擼到現在發現:

節目時長都在一小時左右,而且節奏很舒緩,空鏡也多,應該是沒怎麼剪時長,一根香連著燒的;

但尼瑪一刀不剪的準直播節目應該請會眉飛色舞地逗趣爆金句的人來啊,張亞東周迅陳坤王晶一個比一個仙,貨多不假,但一個口訥擺在那,還怎麼帶節奏?

只好坐等後面出現語言表現力強的嘉賓,即使沒有周孝正(基本可以劃掉)、高曉松這個級別的嘴炮大神,起碼也得請請查建英、何冰、馬東吧。


說真的,還是別請演員了,一來演員就像恰飯節目了。


濤哥的粉絲……從鏘鏘三人行跟過來,圓桌沒鏘鏘有勁~!

這季王晶那集還挺棒的,王導最近好像參與了不少這類節目,包括吐槽大會,特別是汪海林的訪談,王海林懟天懟地,硬是沒敢懟王晶,看著挺搞笑的。

濤哥還是比汪海林老道,各種挖坑沒絆倒王晶,但也沒慫場。

另外幾集,周迅,陳坤幾個……沒勁,內容不知所云。加上個張亞東,都是一派,我是仙的調調……

濤哥的節目,還是得酒色財氣才得勁~~~


王晶那期是一定要看的。

看完了,就知道啥是內行人啥是外行人了。

平時看他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時候感覺不出來。

一碰到專業的都露怯了。

脫離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其實也和普通人一樣的不懂裝懂、想當然。


請王晶那期好評,把那個編劇汪海林帶上最好了,不然三個外行有點尬。

請周迅和陳坤略差,嘉賓沒貨硬聊人生的感悟,觸及不到g點。

其他有些放水,有些嘉賓真的是理論派,梁文道很多時候是紙上談兵,全無生活。

常駐嘉賓需要些新鮮血液了,面對新鮮社會問題,這幫老傢伙就是隔岸觀火。


感覺還是更喜歡原來的鏘鏘,鏘鏘鐵三角著實讓人懷念啊


等了一個月,看來《圓桌派》第四季的最後一期暫時是放不出來了,索性先把之前的觀後筆記發出來。

非常推薦圓桌派的節目,2019年能遇到它時我的幸運,給了我很多思考。有一幫好友,在一起推心置腹的聊天,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第四季基本上是同步追的,每一期看完必寫觀後筆記,因為集數較多,我比較推薦以下幾期:

第3期講「執生」:刷新了我對王晶導演的認識。

第4期講「打工」: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勞動再生產理論,要注意不要因為工作而產生內耗,竭澤而漁。再生的條件:一是熱愛,二是職業精神。

第7期講「原生家庭」:學點心理學總是好的,有助於你擁有解釋生活的能力。

第15期講「偏激」:推薦父母們去看一看。

第17期講「流量」:這一期我被馬家輝圈粉了,每種存在都有其價值,關鍵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第25期講「遊歷」:羅朗給人驚喜。

以下是分集筆記:

1. 我們:陳坤周迅

從大數據角度來看,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志趣相投的人匯聚到一起,形成一個小群體,發揮自己的價值。

2. 高配:隱形窮人

我覺得這是一個被媒體誇大的話題。我身邊的朋友,包括我在內,都是非常理性的消費。

在如今的消費社會,各種商家都在慫恿著年輕人去買東西,但是有多少東西是真正值得買的,如何區分出自己的需要和慾望。

其實,我覺得這個話題被媒體無限放大了。我身邊的很多年輕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會隨便浪費錢,相反還會特別省錢,當然這和行業也有關係,我覺得程序員並沒有太多需要花錢的地方。

另外,如何抵禦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去找到自我。只有自己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並且建立起滿足感和人格自信,才不會陷入買買買的漩渦,被他人和社會帶著走。

3. 執生:王晶和電影

香港有一個詞,叫做「執生」,最早出現在演員表演中,意思是隨機應變,是香港人引以為豪的強項。

另外王晶導演真的是由智慧,不拐彎抹角,接地氣,聽他講話擴大了我的世界認知。

看完這一期後,真的感到王晶導演是有智慧的人。他對電影行業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對什麼是好電影也有自己的界定,對喜劇電影也非常有研究。

總之,這一期節目突破了我好多過去的認知,我最大的收穫是,看問題不要看表面,要看他背後深層次的東西。比如對於如今這個時代什麼是好的電影,王晶的標準就是票房,只要有人願意買單就是好電影。

中國是一個差距非常大的社會,底層人口和上流社會相去甚遠,雖然在一線城市生活,但我們不可忽視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力量,很多消費潮流都是由他們帶動的。比如說抖音快手,至少在我身邊,我發現玩的人很少,但是放到三四線城市,可能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今天的世界觀又再一次延展開來,在物慾橫流的消費社會,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但是嘗試去剖析其中的服務人群,去了解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的心態,你也許能更好的理解這個社會。

4. 打工

996,真的是討論不完的話題

梁文道老師提出了一個「勞動再生產」的角度,我覺得很有啟發。

「所有上班的人,都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老闆,出賣自己的薪水,獲得獎金。

勞動力這個東西,不是無限供應的,人不是機器,勞動力是需要再生產的。

勞動力怎麼樣才能再生產呢?比如說我要有充足的睡眠,我要吃東西,我要休息,我要維持跟家人的健康關係,我有我的業務愛好,讓我這個人才能源源不絕地生產出充沛的勞動力。

好,現在996這種東西的問題在哪兒呢,就在於它剝削掉你生產你自己勞動力的時間。就是老闆要你賣勞動力給他,他連這個生產勞動力的時間都把你拿掉,那麼這樣長久下去呢,比如說幹了5年,10年,身體不行了,如果一個員工最終真垮掉了,或者說因為他勞動力再生產跟不上,那他勞動表現就不會好,績效也不會好。這時候你知道什麼結果嗎?炒掉他,換一個年輕力壯的生產力還足夠的人,這才叫是最大的問題,是一種剝削。就是說你一個員工,被你壓榨了幾年之後,他的勞動力再生產,可能就恢復不過來,恢復不過來的時候,對老闆來講的辦法,就是把他弄掉,換一批,這才是殘酷。」

至於什麼樣的996才是值得的,過去我一直沒想明白,我覺得現在可以用勞動再生產的理論來解釋,當一份工作,能讓你保持進步,不斷的優化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創造出新的勞動生產力,構成良性循環,我覺得就是好工作。

而如果只是每天在消耗精力,獲得不了進步,30歲之後還面臨淘汰風險,勞動力用盡,沒有再生產的能力,我覺得就不是值得做的工作。

5. 自在

求不要再請明星了,一直在談自己

6. 情緒

請明星的這兩期質量實在太差

7. 原生家庭

首先是自製自律和他制他律,在我們中國社會,由於小孩子從小都是他制他律,所以他們容易被控制,比如沉溺電子產品,而在國外提倡自製自律,小孩子擁有獨立意識,也更容易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反觀中國的孩子,在大學時很苦,一到大學就開始放縱,浪費四年黃金時間。

苦情社會,中國是一個尋母社會,在我們的文化里,父親往往是缺失的,而相比於國外,卻有很多父子之間的劇情。對於尋母社會來說,由於重男輕女的影響,女性只有當了媽的時候才擁有權力,所以也造成了對子女的控制。

最後,在家庭結構里,權力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如果擺脫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覺醒後的小孩可以從小事做起,慢慢的讓父母覺得自己成長了,子女才能夠在權力關係中未自己爭取更多的選擇權,活出自己的人生。

8. 熟人社會

看了後,對潮汕人還是挺佩服的,廣東人有很多勤奮努力的特質。

9. 血拚

關於買買買的那些事,文濤在節目里的那段粵語非常高能。

10. 賭女

這一期沒啥感覺

11. 星婚

生活的樂趣和利益綁定在一起,那肯定是落霞與孤鶩齊飛。

12. 滬生

想要了解上海人的可以看這一期。給我的感覺是,上海人精明、細緻。為什麼垃圾分類要先在上海試點,因為如果上海人都做不好,那麼全國就都做不了了。

13. 日本

任何民族都有他的文化傳統,日本民族給人的感覺就是嚴謹、認真、細緻,然而在日本依然會有很多不滿足於約束的反叛者。

我們去了解別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會更加認識我們的民族,從而有一種把自己置身於宇宙之中的感覺,在更宏大的層面上去思考問題。

這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事兒都不是事兒了。

日本文化里有個詞,叫做一期一會,這是我想用來做總結的。

14. 樂迷

這一期有張亞東老師坐鎮,主要講的是中國樂隊,有很多專業的觀點。

15. 偏激

非常喜歡的一期,推薦所有父母去看一看。

我小時候就因為父母非常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人格一直是殘缺的。「父母皆禍害」。

對待小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他站在一邊,然後去引導。我覺得如果我能夠成家,我未來一定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父親,在中國所有90後父母中有著重要的表率作用。

16. 睡夢

這一期聊睡眠,請到了王蒙老師,我覺得這一期的質量挺高的。從失眠的話題入手,聊到了很多違反我們認知嘗試的東西。或許,失眠不是一種病,只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而已。在古代,沒有誰規定必須11點睡覺,睡滿8小時,在現代,失眠或許也是勞動對人類異化的一種表現。

17. 流量

重點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馬家輝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的人逐漸分化成兩種,一種是追逐流量派,他們利用最新潮的媒介,利用人性的缺陷,去為自己謀利。另一種堅守內心派,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流量,但是他們知道什麼是意義,什麼是真善美。

這兩類人都沒有對錯,也不要互相瞧不起對方,都是存在的一種方式。

你選擇哪一種?

18. 防身

這幾推薦女生看。

19. 買單

感覺參考意義不大

20. 漢字

很有文化的一期,收穫很大。王蒙老師常來。

21. 拖延

馬家輝:生命的過程正是一個拖延的過程。

這集從拖延引申到了生命的意義,真不容易。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不敢面對問題,明智問題發生也不會想對策,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里。

22. 肉味

陳曉卿:食物是最好的橋樑,它們能讓我們彼此了解更多。我們通過食物能讀懂這個星球。

吃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外國嘉賓羅朗也非常不錯。

梁文道:很多美食博主根本不懂什麼叫做吃。

23. 誤讀

周軼君:人腦的智能是小數據,人工智慧是大數據。

馬家輝: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24. 斜杠

梁文道:我不能讓我吃飯被唯一的東西所綁著。

馬家輝:生命最困難的不在選擇,而在放棄。

竇文濤:永不放棄?永遠放棄

竇文濤:慾望和理想有什麼不同,一定要有結果的是慾望,熱愛過程的是理想。

竇文濤:不是做你最想做的事情,而是做你最能做的事情。

竇文濤:掌握度,才能達到心安。

25. 遊歷

羅朗:旅行就是那個目的,就是體驗。

竇文濤:一線大城市是江湖,二三四五線城市是道場(修行,找體驗)。北上廣的年輕人反而忙著生存,二三四的年輕人反而精神世界需要填補。

羅朗:你想住博物館嗎?

蔣方舟:城市無故事

羅朗:你要尋找的,永遠都在你心裡,但是如果你不出門,你永遠發現不到它。

蔣方舟:不是要活得更好,而是要活得更多。

26. 親情

談父母的一期,我感覺每個人的出生不同,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也不同。

27. 分手

竇文濤:別人拒絕我的時候,編了一個謊言,我認為是一個很大的面子,我應該感恩。

蔣方舟:如何讓別人沒法拒絕?送一個東西,讓別人是無法退還的。

竇文濤:考慮到別人,考慮到別人的心,體貼,thoughtful,這個總應該讚美的。馬家輝:亦或是一種保護。

看到一句彈幕說,考慮到別人,怎麼會覺得累,這只是一種情商的自然輸出。

28. 獨居

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周軼君:一個人去旅行,常常有一個非人的伴侶。

叔本華:才思卓越之士,往往都是偏好孤獨。

其實,這一期並沒有讓我感到有很多收穫,可能幾位比較年長,和我不是一代人了吧。我選擇獨居,一是習慣,二是宿命。

29. 菜市

陳曉卿:你看一個城市的菜市場,你和這個城市才有了肌膚之親。

看了這一期,感覺成為美食家是有條件的,我自己就屬於曉卿說的食冷淡的類型,原因可能是從小對自己慾望的剋制,使得我能夠極力剋制自己過上一種低欲的生活。或者說,我的快感來源不在外界,在內心尋找就夠了。


感覺沒意思了,話題不如前幾季,聽著聽著就不想聽了。


剛看了幾集《圓桌派》,看得比較少,幾集看下來,陳坤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個人認為陳坤自我察覺的功力是很深的,講的內容很有深度,很值得思考。

尤其在討論到情緒給人帶來不良影響時,陳坤提出了一個觀點,讓我耳目一新,對情緒的察覺對你的影響程度得看你是如何處理,如果你是向內看,你把自己帶入了這個場景中,情緒被你放大了,你就容易痛苦,如果你是向外看,你從這個場景抽離出來了,這時候你是從第三方角度去思考,你是在場景之外,這時候反而更能夠客觀的看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了。

為什麼向內看和向外看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我的理解,如果我們是向內看,我們把自己帶入了這個場景,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場景之中,這時候是由反射腦(感性)佔主導,為什麼?因為意識是後於反射腦(感性)產生的。一旦外界有了刺激,反射腦(感性)自動反應,這個過程不需要我們任何的思考。刺激之後,反射腦出現的結果只有兩種,打或逃。打或逃是我們的行為,影響我們的行為是什麼?情緒。刺激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的,但情緒的產生是客觀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陳坤對待情緒的態度都是靜靜去審視它,而不是嘗試去改變它。

如果是向外看,我們意識到情緒產生了,這時候是由我們的思考腦(理性)佔主導地位,相當於我們從第三方視角看待事物的發展,情緒被我們從主體剝離出來了,這時我們在審視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才能知道自己當下真正該做些什麼,而不會被情緒影響。

到了最後面那個錄入什麼詞典,沒記住,陳坤說的一句話也沒錄進去,後面我看了其他回答和評論,我不禁深思,大眾所理解的名言名句能夠張口就來,是不是就叫有文化,逼格高。沒有那麼幾句名言名句傍身,哪怕深度夠,是不是也被大眾當做沒文化。

我理解的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我們對事物的深度,廣度,高度的認知和理解,而不是所謂的會背幾句名言名句,不講具體應用場景的名言名句都是立不住腳的。


話題越來越無關痛癢,請知名演員的那幾期根本看不下去,我都懷疑他倆是不是跑節目里演戲來了,根本不適合這個節目的氣場;不過也能理解,老竇做個節目不容易;


目前喜歡第一期,第三期。

第一期和第三期聊得很真誠。第二期和第四期不知道聊了個啥...


就是幾個朋友在一起吹牛皮,和一般生活中你我的朋友一個樣,談的內容也差不多。哪怕對一方面是個外行也能聊個半天。

但和我們不一樣的是,他們似乎站在一個輕視中國的角度上,從生活習慣到審美差異。第三期的周軼君言必稱外國,王晶的回復真的讓人舒服,看著周軼君逐漸消失的笑容,笑出聲。道長,文濤嘛,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但不知人間疾苦。

他們不是站在一個普通精英階層的立場上談話,他們是世家。如果你我多讀這麼些書,多出去看看,說出來的話肯定會比他們更合情合理。

不過某部分觀眾,覺得看了這綜藝,高人一等,我是沒想到的。


感覺觀眾普遍對於聊自己的嘉賓無感,對於能引經據典,時事評論,行業解析這類嘉賓好感度比較高。

再來沒啥話的嘉賓,可以考慮聊點兒八卦,估計就喜聞樂見了~


每一集里提到的書,都會出現在書店的熱門區里。


目前最喜歡原生家庭和王晶那一期,不同領域的人融合在一起更多的是彼此知識積木的拼接


招商部怎麼搞的,趕緊去拉廣告啊,不然第五季都要沒了啦。。。


說一說個人的觀點和感受:

第四季討論的話題越來越無關痛癢,甚至是無病呻吟。還有一兩個話題雖然是社會熱點,但是討論起來有明顯按綵排套路來的痕迹。

我關注圓桌派,是想在感到迷茫的時候聽一聽真知灼見,各領域裡的公知們不同的看法和建議。我想如果是為了娛樂和休閑,大家更願意選擇快手和抖音。

前三季看下來,覺得陳曉卿,梁文道,馮唐,李小牧,劉索拉,蔣方舟,參與討論的話題很有收穫。以上的嘉賓讓我堅信:即使時在這個正在經歷著快速巨變的時代,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在這個除了性愛過程之外一切求快的時代,在這個大家標榜著個性 審美標準卻趨同的時代,在這個人人都說看透了一切 卻越來越迷茫的時代……仍然有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甚至尋常百姓在堅守著自己的信仰 原則 底線的存在著,修行著。

哦,對了,李艾很養眼,孟廣美也很養眼。

希望圓桌派節目組能看到我的回答,文濤前輩能看到更好 。

再次強調以上為個人觀點,不同意的,噴可以,對著牆,別對著我。


個人感覺,第二季最好,第一季也還行。第三第四季聽不下去了。現在翻來覆去聽嘟嘟,可惜再也不更新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