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劇《昭君出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出品,孔德辛擔任編導,唐詩逸、朱寅擔任主演。作曲是張渠。張渠先生是國內知名的青年作曲家,公眾耳熟能詳的《孔子》、《關公》、《李白》,以及《昭君出塞》,都是他的作品。這些音樂或莊嚴,或豪邁,或清雋,或綿長,或凄美,可以看出作者可以駕馭多種風格。

《昭君出塞》專輯中含有以下音樂:《出塞》、《初見》、《心聲》、《掖庭》、《篝火》、《昭君與鷹》、《倒喇》、《人鬼情》等片段。這些曲子在一些主流音樂平台上都有試聽文件(似乎也並不全,如漢宮中,漢軍與匈奴武士之間的衝突音樂就沒有收錄)。如果希望深刻感受音樂與畫面的貼合,推薦還是去劇院看一場。如果沒有趕上演出,可以去看北京衛視的《傳承者》,裡面有縮略版的《昭君出塞》,還有針對主創人員的訪談。

由於舞劇中演員沒有台詞,除了舞者本身的肢體表達外,很多情緒的揚抑、場景的轉換,都要靠音樂來渲染。舞劇中的音樂,往往是按照人物、情感的脈絡來走的,主要角色甚至會有自己的主題旋律,但會隨著場景的不同,用不同的樂器和節奏展現出來。如屬於昭君的主旋律,剛出場和最終閃回都不一樣,或綿延悠長,或輕靈婉轉,或凝重哀怨。音樂同舞蹈一樣,長於抒情體驗,拙於敘事表達。

分段來講,《出塞》和《掖庭》,就體現了昭君在漢宮中度日如年,得知和親消息後毅然前往,漢軍和匈奴軍共同護送出塞。《初見》,則表現了昭君和呼韓邪產於在宮廷上初次相見,昭君略嬌羞、矜持,呼韓邪產於則被昭君的美貌和風度所吸引,表現的既主動、又保持了尊重。《篝火》則非常囂張霸氣,節奏強勁,是一群匈奴漢子——呼韓邪單于父子及其部眾,在篝火邊豪飲,雙方彌平了之前的不愉快。《倒喇》則反映了昭君和產於大婚時,匈奴少女們載歌載舞的場景。後來的《昭君與鷹》,體現了昭君的思緒,伴隨著草原上空的鷹和大雁,馳騁天宇,神遊南國。《人鬼情》則體現了昭君和呼韓邪單于深深相愛,但單于得瘟疫而死,昭君只能與他在夢中相會。這一段的音樂很凄美,唐詩逸和朱寅的表演也堪稱完美。在這部舞劇製作之前,主創人員集體去了內蒙古,考察了王昭君的陵寢、匈奴歷史古迹、蒙古族的舞蹈等。所以音樂上也有一些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昭君出塞》的音樂與它的服化道一樣,非常考究。如漢匈之別,漢朝的音樂在沉蓄內斂的同時,後蘊卻如大江大河,千軍萬馬,從容不迫;匈奴的音樂在張揚暴烈的同時,又能聽出一絲慌亂來,虛張聲勢(這種對比,在衛疆和小單于衝突時尤為明顯)。畢竟在昭君遠嫁呼韓邪的時代,匈奴早已不是那個橫跨東西的草原大帝國,呼韓邪的實力,也無非是作為漢朝附庸的南匈奴酋長罷了。昭君雖柔弱,卻由整個大漢王朝充當堅強後盾,在看似桀驁的丈夫面前,她反而是恆定強大的存在。

張渠的音樂,主要特徵是:「廟堂性」和「古典性」,似張張古代文人畫,但又並非高高在上,其音韻能深入人心。張渠曾對媒體表示:「在創作這部舞劇時,我始終遵循做 "有生命力"的音樂,一百分鐘不間斷的音樂,不僅要有鮮明的主題,還要有動人的旋律,既要融入當地優秀的民族音樂元素,又要在傳統作曲技法與現代音樂製作理念上做到平衡,讓觀眾首先要覺得音樂新穎且好聽,下一步才能更好的跟隨音樂的設計感受劇情的變化。昭君出塞這個故事用大的說法,是兩個民族之間甚至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一種文化與政治的交融,在音樂創作上我也會去考慮怎樣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現這種交融。」

感謝一位青年舞蹈家,對本回答提出的珍貴建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