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大學其實只是一個人步入社會的一個平台,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所有學習都是為了讓一個人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這個基礎去獲得未來賴以生存的技能,大學就是讓你看到未來你可以選擇技能的方向,從選專業開始到你畢業找工作,這四年你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做就行了。如果說教育應當按每個人適合的方向來因材施教,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做得到嗎?這需要多大的成本?成本由誰來出?獲得的受益是否大於成本或者相當?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所以說大學培養出來的只是能夠通過快速學習掌握一項技能的人,那種在某一領域獲得成就的哪個不是明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讓後不斷努力的呢?


專業人才!

現實是,很多高中生以上大學為目標,沒有專業意識,高考時盲目選填專業;應試教育下,高中老師和家長的背景和學識有限,只求分數,也指引不了那麼好。

有的院系按大類招生,美其名曰給學生考慮專業的機會,又安排那麼多選修課,美其名曰博雅教育,實在是不敢苟同。

有的專業的師資水平、培養方案、教材內容、實踐環節很不適應市場需求。到了三年級,還有非專業課程。有的學生懶惰成性,對未來茫然,沒有方向感。這樣,導致沒有學習興趣,成不了專業人才。

如果你考公務員,或跨專業就業,就不一樣了。

類似的問題是,你是要獎學金,還是要能力提升?


現代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高科技社會,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的各個領域及各個行業中,都需要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專業性人才。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飛速發展,現在的行業分工越來越細,有的需要英語專業人才,有的需要計算機技術,並且在同一行業根據不同需求又細分成了很多方面。這就需要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去勝任這份工作。既然社會有這種需求,那麼大學就應該根據情況多培養一些專業性人才。

當然了,全面性人才需求量也比較大,他們掌握的知識技能比較全面,能夠勝任不同類型的工作,所以雖然培養專業性人才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忽略了全面人才的培養。有的人說,專業性人才和全面性人才就是管理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的另外一種說法,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專業性人才在努力鑽研本專業或技術的基礎上也應該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以上就是我的粗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足或偏頗之處,還望指正。


個人認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首先要培養做人。

人才要全面的應該是做人品行品德方面,專業的全面個人認為應該是以本專業為主,以相關的專業為輔的全面。做到這樣才能夠達到院校的培養目標,為人才和企業雙方搭建橋樑,找到最適合的目標群體。增加人才就業效率和企業收穫恰當的人才效率。


這兩個回答都太絕對,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及各個行業,都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明確的來說,在不同的領域需要不同的人才,不言而喻,現在90%的人認為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業人才,也就是說像我們學新聞的畢業後就得從事新聞工作,學英語的畢業後就是高外資與翻譯。就我個人而言,在高端領域更需要專業人才,在低端領域更需要全面性人才。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也不能減少對全面性人才的培養。


個人觀點,就拿本專業來說,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際上聽上去,很多人不知道具體是幹什麼,只會覺得高大上的專業,但是這個專業細分的話會有很多類,軟體,硬體,又包含Java,安卓系統,嵌入式系統,電路系統,射頻微波電路...等等很多東西,所以說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一個方向能夠吃透就非常不容易了。大學時間也有限,每天很多繁瑣事情,能拿出幾個小時鑽研學習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如果大學四年能把一個研究領域做到精通熟練,個人覺得已經算是合格的大學生了,相比而言,全面發展,每一個方向囫圇吞棗,略知皮毛,時間也浪費掉了。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因材施教,對學術,專業感興趣的人,可以通過大學接觸到自己喜歡的領域的基礎,然後通過研究生,博士而成為專業性人才,特別是對一些重要領域,學校都有相應的比較好的政策去鼓勵引導人才。但對於一般的大學生而言,大學對他們的培養更需要是綜合性的。


我認為,其實現在學校既無法培養專業性很強的水平,也無法培養全面性的人才,畢竟現在學校和社會實戰間存在水平差異,比如學校教材永遠落後於社會。我覺得學校還是要引導學生選擇走適合自己的路,並儘力為學生創造實戰機會。這個可能更重要些。


個人認為專業性會好一點,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個領域沉澱10年才敢說是自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有的領域甚至需要更長時間。全面性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這個涉及到一個深度與廣度,目標多了難以面面俱到,從而導致沒有一項拿得出手的。


不同的學校培養的目標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高水平的學校還是應該培養全面型人才,因為他們的起點稍微高一點,有能力培養更優秀的人才。

起點低的學校可能更多的出路是培養專業型人才,朝一個方向走,建立自己的優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