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一些影迷為了看到原版,紛紛打著飛的,翻山越嶺的來北京上海看,雖有288的票價,但著實不貴呀!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他是怎樣締造視覺革命的!

當年《霍比特人:意外之旅》48幀在國外上映時,就如同現在本片的評價。褒貶不一,其中褒獎的是電影畫面感流暢,人物逼真之類,飽受詬病的也是因為這個,因為畫面過於逼真,以致於演員的妝容不佳,細節過於明顯,完全流失了電影的美感。

因為《霍比特人》口碑的兩極分化,技術狂人詹姆斯.卡梅隆本打算用60幀拍《阿凡達2》的想法也就此擱淺。

但已經花甲之年的安叔卻選擇迎難而上,不但選用高幀數,而且還比普通電影的幀數整整提高五倍!一切源於安叔偶然看到的一次120幀的視頻,看完之後腦子裡久久不能忘記當初那種畫面給他帶來的震撼。

《少年派》的奇幻視覺讓安叔不僅獲得奧斯卡,還在當年讓他拿獎拿到手軟,但他從不重複自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美國廣播電視展上的11分鐘,震暈了觀眾!為什麼震暈了觀眾?因為這是人類電影史上迄今最流暢、最逼真的電影,很小的細節,都在大熒幕上顯露無疑。

一般的電影在處理戰爭場面時,會提供一些慢動作特寫,想讓觀眾的視覺跟得上演員的動作,但安叔拒絕使用慢鏡頭,理由是:那根本不是士兵經歷的真實戰爭。他想用這種最先進的技術,去捕捉真實戰場的感受,那是何等的震撼!不讓觀眾體驗到極其逼真的戰場,怎麼對主人公的內心感同身受?

在預告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伊拉克戰場的交火,士兵們面對戰爭的恐懼,這些都會在120幀的超逼真熒幕下無限的被放大,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戰場的炮火和士兵們的情緒。

這種高幀數頻率傳送出了更流暢的畫面和動作,無法匹敵的尖銳、現實主義。

不過仍有人質疑:即使觀眾被影片里的戰爭場面所震撼,但他們真的能感同身受嗎?倔強安叔說:「如果我們要做數字技術,必須與眾不同,絕不模仿他人。」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是李安的「與眾不同」。這樣果決地追求技術革新,不重複自己,還因為他對上一部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3D效果不太滿意。甚至在他眼中,好萊塢大多數工作室和電影製作人關於3D的想法是倒退的。

好在本片的技術支持上是擁有黑科技的索尼大法,最新型的F65攝影機能將安叔想像描繪出來。

相信安叔的人,應該也不會失望。這次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無疑要像《阿凡達》一樣掀起一次電影技術革新。

他曾經說到:「雖然很難改變人們的習慣和文化,但我太好奇了,我不再年輕,我不想等待。」」

除了好奇心,他還懷有每一個電影人都懷有的野心:改變電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他希望去電影院看電影成為一個莊重的大事,如同去教堂或者廟裡一樣特殊。

「你不應該在手機里看電影,我認為這才是電影本來的面目。現在根本不是這樣了。我覺得是時候我們做點什麼,改變一下,讓去電影院變成更加激動人心的事情。」

無論電影工業目前是否準備好,他都在往前推進了。


李安的這部影片,採用更高的速率之後,肯定會讓畫面看起來更加的清晰,一切的表演和化妝都會無限的放大。

高幀率帶來的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演員的演技,據悉影片在拍攝過程中劇組取消了化妝師換成了營養師,演員素顏出鏡力求真實。但是高幀率帶來的後果就是動作被無限放大在觀眾面前,演員為了真實既不能太自然也不能不表演,平時不被關注的細節會成為讓人稱讚的真情流露,平時恰到好處的拿捏會成為失控的浮誇。

電影發展到現在,從技術上能改變電影歷史的主流觀點是只有四次革命。電影的出現、有聲電影、彩色電影、3D電影。每一次技術革命儘管都是以勝利收尾,但都經歷了同樣的曲折歷程,而且飽受爭議。

一次電影的技術革命是需要時間的歷練,成功的終究會成功。高幀率也同樣有人已經進行了實驗,早在《霍比特人》導演就嘗試使用了48幀的高幀率,但被批評的十分慘烈,認為「這是一部塑料片」「缺乏電影感」等等。而高幀率究竟是革新電影還是革命電影,或許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此外,人眼分辨的幀率最高是30幀。雖然120幀的畫面和24幀在亮度上。細節上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但是120幀似乎就目前而言有點超出人類的生理極限。

【娛樂獨角獸】系頭條問答簽約作者


明確幾個問題。首先,這個問法是不對的,化不化妝取決於人,真人現實都有化妝的,為什麼電影不可以?其次更主要的是現在高清畫面下,高幀頻要盡量少化妝。原因有幾下幾點。

首先糾正一個觀點,有人說幀頻與流暢度有關,與清晰度無關,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大家都知道顯示器有響應時間一說,越小越短響應就越適合看電影和玩遊戲,較長的只適合做圖。靜態圖片清晰度確實只取決於解析度,但60和30還是能讓人感覺到區別,60的更平滑和穩定,不晃眼。動態圖,也就是各種遊戲畫面,或者大動態的電影場景,越高的幀數看起來越清晰,運動造成的模糊影響越小,120幀幾乎達到人眼極限。

簡單一個對比,現實中我們看人走路是看不到模糊的情況的,30幀電影中隨便暫停必然擺臂是模糊的影子,普通相機拍動態經常有幻影也是這個原因。當幀數足夠高,便可以認為接近現實了。這種時候,電影里的各種細節會放大,尤其有特寫鏡頭時,畫面比真實中大很多,基本是拿著放大鏡在看。而且電影都是一個個鏡頭拍的,這時各種化妝,場景,光照,等等不一致都會被放大,真實感會大打折扣,所以就盡量少畫或不畫了。

另外,強調一點,越高清解析度的畫面對幀頻要求越高,只有在足夠高的解析度和足夠高的幀頻下,上面的說法才成立。解析度過低,幀頻再高也沒意義。


我們先來舉個例子:120幀已經很接近我們肉眼的真實度。達到120幀以後所形成的畫面,讓很多以前我們能在電影里搞的』魔術把戲』都遁形了,觀眾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布景有多假。120幀就是『離開電影城』。」李安去年四月份在拉斯維加斯的展會放出十幾分鐘的樣片時,如此介紹120幀畫面的直觀體驗。

李安本來打算將高幀數用在他之前籌備的拳王阿里電影。這個電影描繪了阿里和第一位擊敗他的拳手喬?弗雷澤之間的那場比賽。實際上,在拳擊的時候表演是一件很難的事。比如,要怎麼演,才能讓人相信阿里馬上就要被Frazier擊中了呢?阿里又該怎麼表現出他已經看到Frazier心懷不軌來出招的場面呢?還有在場上看著兩方對陣的裁判,又應該怎麼表現出來呢?

李安認為高幀數能解決上述一半的難題。因為高幀數能避免運動所造成的畫面模糊,也沒有頻閃,能讓觀眾在看快速運動的物體的細節。在拳擊比賽的例子里,則是讓觀眾能在看拳擊賽的同時看清楚拳擊手的表情。

同理,就可以知道為什麼120幀下演員不能化妝了。


目前電影普遍採用24幀的拍攝和放映技術,即每秒24格的畫面更新率來拍攝和播放;而電視傳統上則是用每秒30格或是25格的畫面更新率拍攝及播放,這一主流標準至今已經沿用了80餘年。而120幀就意味著一秒里會有120張畫面,是24幀的5倍。據官方說明稱,120幀能最大程度接近人眼看到的效果,並能更好地幫助4K展現其應有的清晰度。

在表演方面,由於畫面清晰度倍增,觀眾一眼就能看出演員的妝容,為了保證真實度,演員不能化妝。於是,演員只能把自己素顏保持在最佳的狀態。

當然它有優勢也有劣勢。

技術優勢

1 畫面更新率提高之後可以改變3D電影普遍存在的亮度不足。能讓畫面看起來更加逼真明亮。

2 高速運動的鏡頭、頻率極高的畫面轉化會使畫面的動態模糊感減少。

技術劣勢

1 從拍攝上來說,變為120幀需要增加兩檔曝光,素材量也是普通拍攝的5倍,拍攝難度高,成本高,對機械的要求和光照要求很大。

2 真正能夠放映120幀的電影的影院必須要更新自身的放映系統,來適應畫面的高更新頻率,這樣無疑會增加影院的放映成本,高昂的票價會使受眾相對變少,普及程度也相對小。放映條件受局限。


是因為李安在這部電影中使用了「沉浸式科技」(Immersive Digital)。這部電影擁有被李安稱為 「大禮包(the Whole Shebang)」的規格:120幀、4K解析度,3D。一層一層算下來,最終成品的畫面信息量是普通影片的40倍。使用超高幀數的目的是讓觀眾完全沉浸在畫面里,感受角色的世界。

而這種技術呢,會讓演員的面部細節完美呈現,達到肉眼的真實效果,由於畫面清晰度倍增,觀眾一眼就能看出演員的妝容,為了保證真實度,演員不能化妝。於是,演員只能把自己素顏保持在最佳的狀態。女主角飾演者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甚至接受了一個為時3個月的方案來護理皮膚。要是某天臨時長了痘痘,就只能用一種含硅膠成分的粉底來稍微遮掩一下,但也不能徹底遮住。

給張圖片感受一下

更重要的是,120幀率的影片對表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些在24幀拍攝下合適甚至是優秀的表演方法,在120幀的情況下可能會顯得太誇張或者太膚淺,因此演員必須要把誇張度降下來。不過,表演戲劇性的降下來了以後場面又會變得太沉悶,所以必須在表演中增加細節來調和。《赫芬頓郵報》的評論中抱怨大部分表演看起來比較單調平庸,很可能是導演刻意調整過的原因。

其實大家不用對120幀的問題太過擔心和考慮,因為一般人還真看不到完完全全的120幀.

全世界只有5家影院能以「最高」規格來放映李安的作品。這將不可避免地削弱《比利林恩》的一大賣點。對於希望放映《比利林恩》的但不具備「大禮包」放映條件的影院來說,李安還提供了以下選擇: 120幀,2D,4K、120,3D,2K;或者60幀,3D,2K。這些混搭發行的版本也都再次經過李安調試才會放出。

在國內放映可能遭遇的問題還有,不要說「大禮包」了,能放映60幀率的影院也寥寥無幾,在北京能放映60幀率的影院只有五家。同時,《比利林恩》放映能達到的亮度比普通3D影片高了85%,而國內影院的3D放映存在刻意把亮度調低延長燈泡壽命等問題,也可能讓本片觀影體驗大打折扣。

電影界有很多改革,像之前彩色電影替代黑白電影,特效替代了真實布景,還有cg。

若雲我不得不說李安是一個很有創新精神不怕失敗麻煩的導演,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才讓他獲得許多得之不易的榮譽和獎項。

卡梅隆本打算在《阿凡達2》中使用60幀拍攝,但該片尚未開拍,不能最終確定。兩天前他在內地宣傳3D版《終結者2》的時候,坦承「120幀對我來說有些太多了」。

事實上,自從高清3D面世,24幀率所造成的頻閃已經讓人覺得十分不適。高幀率才能帶來流暢的畫面。這也是大導們關注高幀率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拍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時候,李安也發現了用24幀來看3D的頻閃問題,只是限於當時沒有更好的技術條件。

後來他跑去參觀了道格拉斯特蘭布在農場里的攝影實驗室。特蘭布是《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和《生命之樹》等經典影片的視效總監,現在專註於拍攝和推廣高幀數實驗影片。在看到了120幀能達到的視覺效果後,李安毫不猶豫地投入了這個陣營。

120幀率電影並不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和畫面相關被人們抵觸的技術,不靠譜被淘汰的技術有很多。比如1950年出現的「寬屏電影(Cinerama)」,用三台攝影機拍出三個方形畫面,然後再整合到一張大屏幕上,達到三倍於普通屏幕的效果。後來由於造價過高、放映成本過大被淘汰了。

在電影世界裡,不管技術怎麼變革,永遠是為內容做服務。回顧成功的技術進步,很多時候都是內容提出了要求,導演想辦法改進技術來達成。李安、卡梅隆和彼特傑克遜變革技術的新動力都在於此。

當一項技術對講好故事有助力的時候,遲早能登上歷史舞台。擅長講故事的李安能否通過《比利林恩》推動一個技術的市場接受程度,依然值得期待。


  

  120幀、4K、3D畫面是怎樣的體驗

  新技術的確震撼到了現場第一批觀影的媒體,但評價有好有壞。《衛報》和《好萊塢報道者》都認為該片過高的清晰度產生了太多細節,容易讓人注意力分散,反而影響了正常觀影。《綜藝》雜誌認為《比利?林恩》有潛力成為革命性的電影,不過它也不否認過高清晰度對觀影體驗的影響。

  在表演方面,由於畫面清晰度倍增,觀眾一眼就能看出演員的妝容,為了保證真實度,演員不能化妝。於是,演員只能把自己素顏保持在最佳的狀態。女主角飾演者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甚至接受了一個為時3個月的方案來護理皮膚。要是某天臨時長了痘痘,就只能用一種含硅膠成分的粉底來稍微遮掩一下,但也不能徹底遮住。


高幀數的影片下,為了保證影片的真實度所以演員不能化妝

做個比較,4k=4096x2160個像素,屬於超清解析度,是2k的4倍,是885萬像素的清晰畫面。像素越多則畫面越細膩。120幀則要記住一個關鍵詞「流暢度」,一般電影是24幀每秒,簡單解釋就是一秒播放24張圖片,那麼120幀跟24幀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就比如有一部電影,我們就是主角,有一個我在打電話的鏡頭,而我身後十多米二十米之外還有一個人。那個人在幹什麼我們卻不知道,這就是24幀的電影。現在還是這個鏡頭,我在打電話,而鏡頭內在我身後十米以外還有一個人,他的行為舉止我們也能看的很清楚,這就是120幀的電影。總而言之就是幀數越高細節越多。120幀的電影這麼高的清晰度,很多原來電影中拍攝的所用的「魔術」技巧都因為細節太過明顯而用不了了,同樣的演員化妝也會因為高細節的畫面而顯得特列突兀,為了保障電影的真實度所以演員是不能化妝的。


問的太尷尬了,然後居然一本正經的回答問題就更尷尬了……120幀不能化妝?從哪個野雞雜誌聽到的小道消息?還是民科大神告訴你的?搞的明白影片幀率跟解析度的區別嗎?通過那兩張截圖來解釋問題更尷尬……我不知道一張電影截圖跟幀數有個毛線關係,你們到底懂不懂幀率什麼意思?那是圖片的解析度問題啊民科大神們


目前電影普遍採用24幀的拍攝和放映技術,即每秒24格的畫面更新率來拍攝和播放;而電視傳統上則是用每秒30格或是25格的畫面更新率拍攝及播放,這一主流標準至今已經沿用了80餘年。而120幀就意味著一秒里會有120張畫面,是24幀的5倍。據官方說明稱,120幀能最大程度接近人眼看到的效果,並能更好地幫助4K展現其應有的清晰度。 優勢: 1 畫面更新率提高之後可以改變3D電影普遍存在的亮度不足,「變化頻率快,感光度要求大,速度高,能讓畫面看起來更加逼真明亮,就像真實的世界呈現於銀幕。」 2 高速運動的鏡頭、頻率極高的畫面轉化會使畫面的動態模糊感減少。「人的眼睛觀察頻率48幀是有閃爍和晃動的,而120幀則看不到拖光、拖影的閃爍運動,高頻率使人的眼睛形成惰性,就看不見閃爍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