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11月19日,在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到美國副總統彭斯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演講,稱美國將為印太地區基礎設施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承諾美國提供600億美元基礎設施融資,但不會提供附帶限制條件的「帶」和單向受惠的「路」。

耿爽針對這一問題回答說,不管美方出於什麼目的,作出這樣的承諾,都是有利於幫助地區國家發展的,是件好事,中方表示歡迎。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有一些議論擔憂美方能不能兌現承諾,會不會口惠而實不至,我們希望這種擔憂不會成為現實。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國際社會肯定會十分關心、高度關注美方是否及如何兌現承諾的。

600億美元的確是一個天文數字,但美國政府如何兌現承諾,如何落到實處,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根據以往的經驗,人們發現,空口說白話已是美國政府的慣用做法,說了許多事都沒有兌現。

美國提出的600億美元援建資金也可能是謙虛了,不說別的,就說剛剛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合計拿出17億美元,幫助巴布亞新幾亞建設發電廠及輸電網路。只不過這17億美元四個國家要分11年支付,2030年完清。以此推論,美國600億美元資金豈不是要幾十年才能兌現完,前提是美國真正按承諾辦事。

聯想到特朗普在2016年參加總統選舉時說的美國國內基建計劃的錢還沒有著落,都要靠削減研究教育福利經費來源彌補財政赤字,現如今美國哪有閑錢來援助印太搞基建,更別說後續資金了。說白了,這600億多美元也只會躺在紙上。

再說,美國2019年的軍費開支都要砍下去幾百億美元,美國政府過一段時間就要增加幾十億、上百億的債務上限,以防止政府關門,現在彭斯說美國要拿出600億美國援建印太,問題是,美國人自己信嗎?

也許,美國這個時候提出600億美元是想安撫印太盟友。當然,美國承諾的這筆巨資援建印太,或許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東亞系列峰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有關。由於特朗普這種的做法,讓美國對印太盟友的承諾受到質疑。

客觀上,特朗普缺席兩場峰會是對印太地區盟友的怠慢,對於美國維持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有害無利。同時,也讓印太的美國盟友開始擔心,美國是否有能力成為一個可靠的、穩定的力量。

過去一段時間裡,美國政府頻頻「退群」,對自己的盟友揮舞起貿易大棒也毫不猶豫,在防務開支上更是對盟友們警告加威脅。這在客觀上讓美國與印太盟友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除了美歐之間的互懟之外,美國與印太地區的盟友也似乎進入「貌合神離」的狀態。所以,彭斯此次亞洲之行的一個重任,是表現出美國願意與盟國和夥伴合作。

美國外交學會研究員阿莉薩·艾爾斯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寫道:「我認為600億美元的資金根本不可能實現,因為美國所面對的競爭的規模是另一個數量級的。」這位學者提到中國對巴基斯坦的620億美元基礎設施承諾,還僅僅是中國海外投資總額達1萬億美元的一部分。

由於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增加了美「印太戰略」實行的不確定性,他執政的主基調是,在「美國優先」原則下,聚焦美國遭受不公正待遇,被別國佔了便宜,要大幅度提升盟國軍費份額;不分親疏徵收高額關稅。現在,提出600億美元援建印太基建新舉措,顯然與特朗普「美國優先」的主基調相悖。因此,人們對美國能否兌現600億美元援助款產生質疑也在情理之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