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還是從電影的標題「十二公民」中的公民的說起,這部電影引發了我對公民意識的思考。一名合格的當代公民身上承載的不僅是權利和義務,更是通過每一位公民顯示出的公民素養:既能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保持昂揚積極的態度又能理性的分析和開放公正的討論或辯論,尤其是在陪審團這樣一個具體的情景下。不知雅典城邦是否是這樣的理想情境?也曾聽人說「一個國家的人民什麼樣,她就是什麼樣子」,對比國內現實,好像我們的路還比較長。

這部電影還給我不少法學科普,印象最深的就是8號陪審員(大宋提刑官中法醫學鼻祖宋慈的飾演者何兵)關於「吹毛求疵」那段正氣凜然的吶喊:

「為了一群將來可能成為法官的年輕人在討論一樁謀殺案,為了我的孩子,也為了你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孩子在討論一個人的生死,這不該吹毛求疵?

決定一個人該不該槍斃,這事兒不該吹毛求疵?

往大了說,真就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法律未來是否公正,不該吹毛求疵?」

真心希望我們的司法系統,當然更是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有這樣「吹毛求疵」的態度,多一些對生命的尊重,這樣可能少一樁冤假錯案。

其次,從法律審判的角度看,向我們科普了陪審團(一般意義上,不指國內)的職責應該在「無罪推定」的前提下,對證據再認定,也即 陪審團只要認為證據效力不足,便不能認定嫌疑人有罪。與之相對,找到嫌疑更大的人或真兇是警察的職責。

12位各自具有不同背景和故事的「陪審員」折射了當今中國諸多現象和不少人的思維習慣:①仇富現象,從始至終電影一直用「富二代」代指嫌疑人,片中甚至還有「富二代就該槍斃」言論;當3號和4號陪審員發生意見分歧時,3號陪審還冒出「這是勞動人民的天下,輪不到你這個資本家說話」。都多少透著一股「仇視」心理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貧富差距拉大的宣洩?未可知。②封建綱常:依然是這位3號陪審,從他嘴裡時不時說出「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類的話。誠然,一些倫理和傳統確有保留髮揚的必要,但也應該有所揚棄。③地域或出身歧視,片中10號陪審動不動便說某省人如何如何,蹲過監獄的人的子女便如何如何,反映出不少人的偏見。④向社會主義過度初期被錯打成「右派」的9號陪審,以自己的故事側面反映了當時法治的缺失以及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必要,也推動了電影情節發展,正是由9號陪審由己及人得思考開始,局勢對比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無罪」。

電影本身可看性非常強,僅在一長條桌邊發生的戲劇矛盾和衝突不斷。老戲骨互相飆戲也很過癮,大宋提刑官保持了一貫的審慎作風,「裸婚」中溫和的童建業變身暴躁3號陪審(韓童生飾演),當然還有其他演員也很給力,片中飾演小賣部老闆和政法保安的演員都顯示相當的功力。

兼具內涵和可看性的國產 還好沒錯過!

2016年11月19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