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的名義》中,高小鳳同學僅僅惡補了一本《萬曆十五年》就拿下了昔日的漢東大學政法系主任、如今的省政法委書高育良。觀眾不禁好奇,這本書究竟講什麼?

作者黃仁宇先生,美籍華人,1943年輟學參軍,加入駐印遠征軍,任新一軍上尉參謀。後赴美求學,密歇根大學歷史博士,以明史專家,大歷史觀的倡導者而聞名於世。

《萬曆十五年》的基本結構:

作者從萬曆皇帝入手,從集權社會的中心向下輻射,分別選取兩位內閣首輔:張居正,申時行,另外選擇三位此朝的幾位代表人物:清官海瑞,名將戚繼光以及哲學家李贄。

皇帝、首輔、高級將領、文官和思想家,帝國上層階級的主要類別代表,折射了整個社會的陰陽兩面。而這五個對後世有影響的人物,要麼身敗,要麼名裂,要麼身敗名裂。一個徹底腐敗的體制下,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頂多只能延長帝國走向窮途末路的時間。

《萬曆十五年》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平靜之下,卻隱藏著大明王朝乃至整個中國命運轉變的伏筆。

明朝政體中文官制度對皇權的壓制極大,皇權和文官制度的衝突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徹底爆發,年僅24歲的萬曆皇帝在這一年徹底失去了勵精圖治的心志,採取消極應付的態度,躲入後宮不再上朝。

五年後(萬曆二十年,公元1591年),隨著和稀泥本領超強的首輔申時行退休,對大明朝有著深刻理解的人都死光了。此後東林黨崛起,夸夸其談之輩登世,大明王朝開始一步步走向滅亡的邊緣。

《人民的名義》中,《萬曆十五年》反覆出現,可以說是一條隱藏極深秘密貫穿全局的暗線,暗示著一件事情,對於萬曆十五年的大明帝國,要麼對文官體制徹底改革,讓大明帝國涅槃重生;要麼等待大明帝國分崩離析,煙消雲散。

國家主流媒體的方向,代表著政府希望引導的社會輿論方向和政策調整方向。本劇對現實社會的意義——要麼反腐中興,勵精圖治;要麼坐待國家沉淪。

2

張居正:

萬曆皇帝少年登基,卻在首輔大臣張居正的管制下,成了一隻被關在籠里的金絲雀。張居正被譽為千古一相,以銳意改革著稱,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

張居正在世時權力大於天,皇帝對他的信任也達到了極致。各種陽謀陰謀操縱朝臣,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意圖以一己之力在膠柱鼓瑟的制度之外另外形成一個獨立的「行政機構」,以彌補明朝的行政的缺陷。

然而人治達無論達到什麼樣的巔峰,最後結果都是人亡政息,前功盡棄。張居正死後,在改革中利益受損階層的反攻倒算下,萬曆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隨之,張居正生前的改革措施也被取消,幾十載的榮華,轟轟烈烈的改革,一朝便化為烏有。

當年明月評價張居正說:

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劇中李達康在行事為人風格亦是如此。

申時行:

申時行此人深諳為臣之道,擅長和稀泥,始終堅持調濟折中原則,然而在失去了張居正的龐大帝國,中庸之道無法起到震懾朝政並影響輿論的作用。

同樣是人治模式,張居正過於陽剛,至剛易折,最後人亡政息。申時行過於陰柔,以恕道待人,認為僅靠道德作為施政之本即可使整個國家機構運轉正常,然而以德服人難敵人性的晦澀,結果是柔不可守的無解之境。

缺乏陽剛震懾的朝堂之上,愈演愈烈的文官之爭,重文輕武的清流誤國,都為日後帝國潰亡埋下了伏筆。

劇中季昌明一片樹葉掉下都怕砸到腦袋也是有相似之處。

海 瑞:

萬曆十五年,海瑞去世,這位耿直而又極度清廉的文官一生堅守倫理綱常必須高過個人私慾,要求自己排除一切利己的動機,保持簡樸,不貪不染。即使退隱荒涼瘴癘之區孤獨終老。

海瑞是清正廉潔的道德典範,但在我們文化特質的社會中,逃不過「只能傲霜雪,不能為棟樑」的命運,他的行為,不能也不可能成為全體文官的辦事準則。

縱觀海瑞的一生,他的作為無異於是大明朝糜爛社會的一股清流,是大明朝官僚體系中清廉的象徵。正因為他的存在,大明的官僚體系才會有個可參照的道德標杆。隨著他的離去,大明帝國的朝堂再無參照點,文官黨同伐異,為了反對而反對,最後盲人瞎馬的迷茫斷送了整個帝國。

劇中的易學習幾乎就是照這海瑞這個人物刻畫描寫的。

戚繼光:

萬曆十五年,戚繼光逝世,一代軍事奇才,而他的功成名遂,離不開張居正的賞識。平海寇,服俺答,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研發戰略戰術,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然而張居正死後,戚繼光作為前首輔遺黨被調任後自請退休。

戚家軍不斷膨脹的軍備實力已然打破文官集團所謂的平衡,亦成為張居正身前謀反的鐵證。將星隕落,古老帝國喪失了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他的離去,讓大明朝失去了在軍事上繼續保持軍事優勢的機會,幾十年後,大明帝國敗給了白山黑水間的韃子。

正史中的戚繼光有能力,也懂潛規則,該貪的時候貪,該送的時候送,有能力也有污點。劇中的祁同偉至少有一半是參照戚繼光刻畫的,即使知道貪也不能不用,就像高育良對祁同偉。

李 贄:

這位寫作《焚書》《藏書》的思想家,看穿了「陽為道學,陰為富貴」的官僚社會,繼承心學主張,試圖改革儒家學說,可惜終是不敵社會大勢和人性晦澀,最終被捕入獄,自盡而死。

3

在大明帝國,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

大明帝國對人民的宗旨是在「黎民不飢不寒」的低標準下維持長治久安。這種宗旨的推行辦法只能靠全體文官的合作,不可能通過直接與農民合作來實現,因為農民不讀書,不明理,缺乏共同的語言。也不可能通過和各地紳士合作來實現,因為他們的分布地區過廣,局部利害不同。

全國1100多個縣,其中萬別千差,又何能由朝廷訓令,使得多個縣個個個做事符合機宜?帝國施政的要訣,只能是以抽象的方針為主,以道德為一切事業的根基。促進文官之間的互相信賴與和諧。

2、要影響全體文官,必須平衡各方勢力的政治利益訴求,作為文官之首的首輔申時行必須成為最大的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申時行堅持調濟折衷的原則,因為他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同時帝國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這就是《人民的名義》里強調的政治平衡)

3、要消除文官中不願公開的私慾是不可能的,任何力量面對人性的時候,人性恆勝,這是人類這個物種與生俱來的存在。

很多野史和小說的記載,一個人得中進士,立即有人前來出謀劃策,如何買田放債,如何影響訴訟,如何利用權勢作額外收入的資本。京城的一些放債人經常借錢給窮困的京官,一旦後者外放任地方官,這些債主就隨同任所,除了取回借款之外,自然是權力之下的生財有道。而官員本身對待私慾因人而異,兩袖清風分毫不取者有之,搜刮自肥聲名狼藉者有之,中間大多數人遊走於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間,取陋規補官俸之不足,以保持體面生活。這三者的差別,也就是文官之間不能和諧的一大原因。(《人民的名義》里精彩的戲劇衝突,正是不同官員對待私慾的差別)

4、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也使他們結成各種小集團。出生於一省一縣,是為『鄉誼」。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土,是為「年誼」;婚姻裙帶關係,包括男女雙方的遠親近屬,是為「姻誼」。這多種的「誼」堤形成文官派系的一個主要原因。(《人民的名義》里的師生關係設置,跳不出歷史的窠臼)

5、表面上的寧靜通常是虛幻的。文官集團缺乏應有的和衷共濟,反而集中了無數的利害衝突,當中樞失去領導全局的能力,又無可行的制度時,忠於職守者缺乏信心,貪污腐敗者更加有機可乘,文官集團迅速腐壞,整個王朝無可避免的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6、貴為天子的萬曆皇帝,他的權力大多帶有被動性。他可以把他不喜歡的官員革職查辦,但是很難升遷拔搖他所喜歡的官員,以致沒有一個人足以成為他的心腹。他對大臣們的奏摺作出決斷,可以超出法律的規定,但是他沒有制訂法律的力量;官僚之間發生衝突,理所當然地由他加以裁奪,但是他不能改造制度以避免衝突的發生;各邊區的軍事問題必須奏報他,但他自己不能統率兵將,也沒有整頓軍備的可能。

4

所謂的萬曆十五年,實為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卻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一個國家的興衰,實在與體制有太大關係。朝代更迭的周期律,很大程度源於人治的不確定性,一個國家忽視了法治,結果不言而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