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教育政策和制度改變,都應該是緩進。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既然是人,就不太可能用單一價值,要大家遵守,而是要透過環境和文化改變,或是從教育本質上,從課程教學改變,一步步往前走。
  但令人痛心的是,
教育部企圖藉由「快速、高比例的免試入學制度」來達成「理想」。這是用技術方法,解決教育問題,不但做不到,也會造成社會動盪不安,學生權益受損、家長擔憂,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誰要負責任?

 

  這麼多人都在關心教育,政府卻設計出讓大家都痛心的教育政策。如果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是「就近入學,適性揚才」,現在有沒有足夠的政策和制度來支撐這八字?

 

以新加坡為師~
  新加坡只有五所大學,總錄取率不到三成,但政府並不希望廣設大學,希望能藉此維持大學的品質,無法上大學的學生,可以選擇唸學院或技職學校,深知專才訓練的重要性,大學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

 

  新加坡縝密而客觀的教育分流制度,配合學術、技術與職業3領域的發展,不僅讓所有國民透過4次教育分流方式(10歲開始),以最快速度來各就各位(少數經過一再篩選後,向學術界發展;大多數向專業技術、勞動職業方向就學、就業),從而是社會產業的各部門也能最精準、最有效率的吸收到自己部門所需要的人力資源。

    換句話說,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下的小國,根本沒有多餘試誤、閒暇來搞不著邊際的普遍人文教育,要讓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一次到位,緊密相連。

    台灣,為何不以新加坡為師呢?
(文章摘錄自網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