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9784203442.jpg-170707453

好久沒有這樣,自由思考的空間,每天的生活好像關在灰籠裡的免子,離不開拘禁我的灰色城市。抬頭望向窗外期待看到藍天白雲,實際看到的畫面只讓我時常想起PM2.5。

驚訝,原來孤獨的童年是幸福,雖然獨自卻不孤冷,有竹林、小河、藍天、遠山佔據我的視野,有青蛙、大肚魚、白鷺鷥、黑羊、小黃鴨、土狗、豹紋貓在路上和我互動。

最貧窮的時期是現在,被拘禁的在工業區裡的全職媽媽。

幸好,現在的我還能坐在矮桌前,口裡含著一口紅茶拿鐵,雙手不規律地在鍵盤上跳躍,感受因為思考帶來的喜悅,思考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忘卻世俗的煩雜。

今天和一群國小生共度早晨,我愛兒童眼裡閃爍的光芒,閃亮但不銳利、溫和而且飽滿。

今天是我當彩虹媽媽的第三天(穿上娃娃衣才算一天),生命教育進度在人己進階,第二單元:「欣賞自己-我的特點可以變優點,我喜歡我自己。」我喜歡自己嗎?曾經。

特點沒有好壞之分,那是人與生俱來的配備,但經過後天的形塑加上人我環境的互動後,出現所謂的「受歡迎的類型」和「成功的模式」,於是生物學的觀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進入心理層面,人開始活得不像自己,也不敢做自己,在潛意識轉成壓抑和哀傷,後果就是削減自信,產出為無法知天命、活出呼召(人生使命)。

我看自己是迷失的,我隨著環境抹殺我的特點,我的丈夫和小孩也是幫兇,時時刻刻催促我達到目地性的角色(或稱工具性的角色),過程忽略我的興趣和期待是什麼。那基督呢?祂在意嗎?祂細數我遭受的苦難嗎?祂珍惜我的眼淚嗎?此刻我闔上眼睛,除了一面黑暗和橘紅色的暈染,只留了一片自由想像的空間在我的腦海,或許,祂正安排、正帶領我在路上,朝向我的天命。

有片刻的時光可以抽離工具性角色,想想自己的興趣、喜好是開心的,我的心在我彈跳於鍵盤上的指間雀躍,雖然只是短暫的片刻,足以讓我找回失去的自我了,我現在過的生活(方式)恰恰和我的特點(偏好)背道而馳,我愛戶外運動、我愛聚會、我愛深度對談、我愛品茶、我愛閱讀、我愛音樂欣賞、我愛傻笑,我希望擁有溫馨、有條不紊的住家,我特別能察覺到人的哀傷,我有化繁為簡的能力,我傾向傾聽、包容,休息時喜歡安靜,我看到錯字會很想訂正,我是內向害羞的,我有勇氣,我真誠不造作,我會表達情緒,我傾向利他主義,這就是真實的我。

我在帶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孩子,最近在彩虹愛家生命教育裡獲得兩個重要的提醒:1.去認識和欣賞孩子與生俱來的特點,而不是要求他照著符合社會最受歡迎的型去表現. 2.也要培養孩子「欣實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點(特質、興趣、喜好),不但可以使他們快樂做自己,還可以將特點變優點貢獻社會、祝福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