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這塊土地上從來都不是風平浪靜的,在16世紀義大利戰爭到來之前各種勢力早已暗潮洶湧。1423-1454年的倫巴第戰爭結束之後,義大利半島上各城邦國家基本保持了相對和平的狀態。此後直到1494年這四十年間,只有1482-1484年的費拉拉戰爭(War of Ferrara)掀起了一些波瀾。總而言之,在1494年義大利戰爭爆發之前,在亞平寧半島這塊土地上形成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教皇國和那不勒斯這樣五個較為強大而又時而相互結盟,時而相互對抗的城邦國家。
  • 1.義大利戰爭的爆發

第一個階段:1494-1498

這個階段是義大利戰爭的爆發階段,又由於此階段的起迄時間都與法王查理八世密切相關,也可直接稱之為查理八世的戰爭。查理八世生於1470年卒於1498年,享年28歲,自1483年登上法國王位,執掌法國國政15年。在他15年的國王生涯中,最為人記憶深刻的事件就是發動義大利戰爭,從而使法國捲入了長達半世紀的義大利爭霸戰爭中。在馬基雅維利的名著《君主論》以及《佛羅倫薩史》中,他將查理八世視為給義大利帶來一系列災難後果的災星。那麼,查理八世為什麼要發動義大利戰爭呢?

事情的起因得從查理八世的祖輩鋪展開來。查理八世的祖父,即法王查理七世(正是在此君的帶領下,法國最終打贏了百年戰爭)娶了安茹王朝的瑪麗(Marie of Anjou)。這個瑪麗公主的家族直到1442年都是義大利那不勒斯的統治家族。因此當1489年教皇英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因為封建義務問題和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一世(King Ferdinand I of Naples)發生爭執,而向查理八世許諾那不勒斯王位之時,查理八世就恰好抓住這個機會,宣稱自己對那不勒斯享有繼承權。1494年1月25日,費迪南逝世,他的兒子阿方索二世(Alfanso II)繼位。十月,查理八世就帶著他的大軍浩浩蕩蕩的向阿爾卑斯以南進軍了。

與此同時, 1494年十月,作為當時義大利五強之一的米蘭公國的統治者盧多維克·斯福爾扎(Ludovico Sfroza)總算獲得了米蘭大公的頭銜。但是他的地位並不穩固,繼位不久的阿方索二世(Alfanso II)同樣宣稱享有對米蘭的統治權。這樣一來,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盧多維克·斯福爾扎為了消除這一威脅,便籌划了假借查理八世之手消滅阿方索二世的計策。當然斯福爾扎意想不到得是自己此舉頗似大將軍何進邀請董卓進京,引狼入室的後果就是後來連自己都丟了米蘭大公的寶座。查理八世前有教皇的許諾在先,後有米蘭大公的邀請在後,自然樂得出兵那不勒斯,為自己多帶一頂王冠。再加上查理八世個人的野心和手下寵臣將來的教皇朱利葉二世(Pope Julius II)的慫恿,義大利戰爭的發動似乎不可避免了。

一支包含8000名瑞士僱傭軍,配有攻城設備和火炮,共計25000人的大軍就這樣在查理八世的率領下一路南下。應該說法軍的進展還是相當驚人的,1495年2月法軍便已進佔那不勒斯,前後不到半年時間。法軍進展速度之快,手段之殘忍是義大利各城邦國家始料未及的。盧多維克·斯福爾扎這種引狼入室的行為,最終也危及到了自身的統治。因為他漸漸明白查理八世目光所及之處不僅僅是那不勒斯,米蘭似乎也在劫難逃。為了對付共同的威脅,向來分分合合鬥爭不斷的義大利各邦國在現實利益前,便也捐棄前嫌,一起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法國人了。1495年3月,義大利各邦國組成威尼斯聯盟(League of Venice),法軍的處境開始不妙。

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Pope Alexandre VI)的張羅下,一個包括義大利五大城邦國、西班牙王國、英格蘭王國、曼圖亞公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巨大聯盟形成。法王在義大利的霸權瞬間變得搖搖欲墜,聯盟甚至揚言要切斷查理八世返回法國的退路。查理八世為了避免被困在義大利,於1495年5月20日先行一步後撤至北部的倫巴第。在這裡法軍和威尼斯聯盟的軍隊發生了激烈的戰鬥。1495年7月6日,福諾沃戰役(Battle of Fornovo)打響,這也是義大利戰爭爆發以來發生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此役雙方均傷亡慘重,並沒有絕對的勝利者。查理八世逃出生天,得以返回法國,但是他浩浩蕩蕩的從法國出發,除了帶回一身虛榮,什麼都沒有得到。1498年,查理八世的頭意外地撞到了門框上,幾個小時之後便昏迷不醒人世了。

The Sack of Rome 1527

哥尼亞克同盟1526—1530

League of Cognac

以1525年的帕維亞戰役為標誌,此後的義大利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此之前,法軍在義大利半島上佔據主導地位,經常以攻擊的態勢出現在世人面前。但是在帕維亞戰役之後,法軍鋒芒頓挫,勝利的天平開始倒向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一邊。不過西班牙在義大利半島霸權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1525年這個當口還看不出來到底誰能最終問鼎中原。

義大利半島上不論是教皇國也好,各種公國、共和國也好,雖然他們彼此之間爭鬥不休,齟齬甚多且各自內部派系林立,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即他們都不願在義大利半島上看到一個外來性的霸權力量。此時,法國的力量遭到了巨大的打擊,而西班牙的軍隊和政府外交人員又在義大利各處橫徵暴斂,形勢的發展呼喚一個新的同盟。

1526年5月22日,哥尼亞克同盟正式成立。這個階段的大體情況如下:

1527年,以德國僱傭軍為主要力量的西班牙軍隊離開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繞開佛羅倫薩之後,突然直奔羅馬而去。這隻僱傭軍前不久剛失去了他們的主帥Pescara,臨時受命的查理?波旁(Charles de Bourbon)顯然並不能有效地掌控手下這批欠薪日久、飢腸轆轆的日耳曼僱傭軍。一場災難性的大劫掠在羅馬開始了。這是羅馬歷史上又一次損失慘重的劫難,文藝復興百年來的積累一朝散盡。教皇克萊蒙七世急匆匆躲入聖天使城堡避難。這支軍隊已經失控,只要他們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哪怕是皇帝查理五世本人也無法指揮這支軍隊。

於此同時,哥尼亞克同盟的軍隊在倫巴第集結。由於德國僱傭軍拒不返回倫巴第,西班牙軍隊只得靠將領de Leyva北部苦苦支撐。同盟的軍隊在倫巴第獲得諸多勝利之後,又接連拿下阿布魯佐、普利亞,那不勒斯告急!而那不勒斯可是西班牙在義大利的大本營,西班牙人在此慘淡經營多年,是絕對不可以再丟的。原本形勢對於聯盟來說一片大好,聯盟的軍隊包圍了那不勒斯,Andrea Doria的艦隊大敗西班牙艦隊,那不勒斯的補給線差不多被切斷,幾乎就要成為一座孤城。勝利似乎唾手可得。可是有時候聯盟的關係就是那麼脆弱,政治上的一絲裂紋就會使得整個戰場形勢發生斗轉。法王一方面不願意威尼斯人在那不勒斯王國上攫取過多的勝利果實,另一方面又和Andre Doria鬧得不歡而散。一時間,圍困的軍隊比被圍的軍隊處境更加艱難。恰好法軍主帥亡故,新帥遂收兵返回。西班牙軍隊見此情景,自然提兵追擊,法軍損失慘重,而西班牙軍隊得以收復那不勒斯大部。

在倫巴第地區,法軍在朗得里阿諾一戰中敗北,徹底失去了同西班牙爭雄的機會。雙方簽訂康布雷條約,法國方面正式放棄在義大利的相關利益。如此一來,哥尼亞克同盟自然瓦解,西班牙在義大利一家獨大。

那麼戰後,新的形勢會如何發展?西班牙又是如何處置新到手的地區呢?

此後六年間(1530-1536),法國和西班牙之間沒有發生戰事。

1536年起,法王拿下薩伏伊和皮埃蒙,陳兵倫巴第邊境。表面上看去,這些行為對皇帝查理五世秋毫無犯,實際上則是靜觀其變,根據皇帝的反應來進行下一步棋。

果不其然,皇帝立馬開始反擊。不但派遣大軍給予回擊,而且進一步深入法國本土,兵鋒直抵普羅旺斯。法軍在蒙莫朗西元帥的帶領下,實行焦土策略。皇帝的軍隊得不到給養,又受到疾病的侵襲,減員嚴重,將軍de Leyva也未能倖免,最終不得不撤出普羅旺斯。

柯西莫一世

易邊再戰,皮埃蒙風雲突變。又恰巧佛羅倫薩公爵亞歷山德羅?德?美第奇被人所殺,其子柯西莫立足未穩。法軍於是支持佛羅倫薩的共和派流放者們集結一處,殺他個措手不及。自前任教皇克萊蒙七世與皇帝言歸於好之後,佛羅倫薩就倒向了皇帝一邊,公爵亞歷山德羅?德?美第奇也是靠著皇帝的扶持才得以入主佛羅倫薩。從此開啟了佛羅倫薩的世襲公國時代,共和國則一去不復返了。法國挑起佛羅倫薩的動亂,自然也是打擊皇帝的措施之一。但是,柯西莫何許人也?或許是天不亡美第奇家族。這位挽狂瀾於既倒的柯西莫恰好和美第奇家族得以發家的老柯西莫同名,兩個柯西莫一前一後,相隔百年,但又都把家族扛在肩上,像鋼爪一樣深深地扎入亞諾河畔翡冷翠的土地。在法國支持下的共和派流放叛軍一觸即潰。柯西莫站穩了腳跟,在此後的歲月中,接連拿下錫耶那等原本獨立的城市。佛羅倫薩的勢力再也不局限於一個城池了,一個嶄新的托斯卡納公國出現在歷史上。柯西莫也正式完成了佛羅倫薩從共和國到公國的過渡,史稱柯西莫一世。此君後來將掖學術,改造佛羅倫薩,那是後話了暫且不提。

法國和西班牙的戰況進展如何呢?雙方停戰了。皇帝自有他的煩惱,北非的地中海海盜,德國境內的宗教問題都足以使得他焦頭爛額了。法王則由於冬天的到來,後勤問題日益凸顯不得不尋求一紙停戰協定。但是在米蘭的歸屬問題上,雙方始終無法達成一個令人滿意的方案。皇帝乾脆把米蘭給了自己的兒子,日後著名的菲利普二世。於是在經過數年的停戰之後,1542年戰端重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