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準備申請美國本科,卻沒聽說過「背景提升」這四個字,那我簡直要懷疑你是從火星來的。

最近這幾年,「背景提升」、「活動規劃」之類的詞語已經成為了留學圈裡最熱門的辭彙之一。由於在機構的宣傳里,這幾個字常常和「名校」、「藤校」之類的辭彙綁定出現,因此無論家長還是學生,似乎都要做一些「背景提升」,否則就覺得不踏實。

然而現實是,作為留學亂圈裡的一環,背景提升也難逃「水」與「坑」的魔咒。

活動難求的尷尬現狀

要想了解今天的「背景提升」亂象,還要從美本申請的核心要求說起。

在美本申請中,分成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板塊。

硬實力因素包括申請人的在校成績(GPA)、高中課程難度、標化考試成績、班級排名和就讀高中的威望等等。這個板塊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分」,和中國的高考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是考試的內容和形式變了些花樣而已。

軟實力因素則包括學生的文書、簡歷、課外活動、推薦信、面試等等。所謂背景提升,多和這一板塊有關。

眾所周知,美國高校在錄取學生時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表現,同時也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真正意義上的德、智、體、美、勞。而這幾個方面究竟如何評估,軟實力的幾大項實際上提供了衡量指標。

比如,網申系統一定會讓學生填寫課外活動list,有些甚至要求提供簡歷(Resume/CV)。經驗豐富的招生官用眼睛一掃,十秒鐘之內應該會對學生的軟實力背景做出一個基本判斷。剩下的再交給文書、推薦信(非學術)和面試環節,深入了解學生是怎樣一個人。

雖然美國高校錄取對活動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中國中學的教育環境卻很難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平台。

先說普高。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有些學校尚且還能提供一些活動機會,但即便是國際化比較好的學校,最多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而在二、三線城市,這樣的活動機會就更少的可憐了。學校指望學生的高考成績沖業績,活動這些東西根本想都不用想,不佔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就算不錯了。因此,學生欠缺活動自然不可避免。

國際高中的情況雖然好一些,但也不容樂觀。無論是公立高中的國際部,還是直接開設AP、A-Level或IB課程的私立國際高中,雖然形式上借鑒了西方教育的模式,但不得不說,落地後就自動形成了中國特色。

比如,很多國際高中的辦學初衷是將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引入中國,在這個模式下,學校必然會關注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個人興趣。但是,這樣的操作有一個弊端,如果學生是從高考體制下半截轉過來的,恐怕無法馬上適應,而這些理念在孩子身上見效需要時間,是個長期過程。可惜時間不等人,既然選了國際高中,就是為了將來出國留學做準備的,如果孩子GPA上不去,標化出不來,申不到好學校,家長和孩子選擇國際高中圖什麼呢?換句話說,家長還在用對普高升學的期待對待著國際高中。

既然如此,為了能夠吸引更好的生源,撫平家長們的憂慮,儘快讓家長從孩子的成績上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些曾經抱著教育情懷的國際學校也只好轉變辦學策略。不少學校不僅將曾經的國際版英文教材清一色的變成了中文版教材,甚至還玩上了刷題補課那一套。至於活動,象徵性的安排一下,就差不多了。

「背景提升」的應運而生

國內的學校提供不了充足的活動平台,而美國大學對活動的要求又如此之高。當需求遠遠大於供給時,火爆的「背景提升」市場就應運而生了。

目前國內的背景提升項目大致分成兩類:學術型和非學術型。而這兩種類型都可以讓學生留在國內,或者將學生送去國外,具體選哪個,純憑學生的消費能力。

學術層面上,最典型的是夏校。美國高校自己的夏校是認可度相對最高的(註:有些頂級名校的夏校也比較一般),有些修完可以拿學分,甚至拿到大學教授的推薦信,因此成為學生和家長最青睞的背景提升活動之一。不過,不是人人都這般幸運可以成功申請到靠譜的夏校。於是,各大機構開始利用自己的資源邀請國外名校教授暑假到中國來教夏校課程,並向學生承諾提供教授推薦信。

不僅各大機構在利用自己的資源尋覓教授,美國也有頂級名校的教師嘗試接觸國內的背景提升機構,尋找「暑期教學」機會。畢竟,零成本來中國玩一圈,教教課還有錢賺,這麼好的差事哪找去?

當然,瞄上這個市場的可不僅是國外的教授、講師們。掛著國內這科院、那科院名字的背景提升項目也是屢見不鮮,包裝起來絲毫不比藤校的招牌差。短到2個星期,長到3個月,無論是理科工科還是人文社科,總有一款能適合您。

非學術型背景提升項目的花樣就更多了。最常見的當屬各類志願者活動項目,遠到歐洲、非洲、中東、南亞、南極,近到本省、本市、本鎮、本鄉、本村。喂大象的,蓋房子的,教小孩的,搞女權的,每一項都有精緻的宣傳和包裝,彷彿只有參加了這個項目才能體現出學生的世界情懷。

參差不齊的背景提升

既然背景提升項目花樣百出,那麼質量也就難免參差不齊了。至少從我自己的學生來看,對市場上「背景提升」項目感到滿意的少之又少。

事實上,市場上的絕大部分背景提升項目有一個致命的先天缺陷——時間太短

從申請策略的角度講,學生的活動不在多,而在於深。對於同一個活動,當參與的時間足夠長,投入的精力足夠多,那麼學生的收穫是不一樣的。如果僅僅不痛不癢地參與三、五周,可能學生連項目的具體內涵和意義還沒搞明白,就草草結束了。

比如,有個學生曾在高一暑假選擇了一家市面上的背景提升項目,到非洲國家肯亞做野生動物保護的實踐與調研。這個項目聽上去非常高大上,「世界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聯合國」等宣傳字眼往上一擺,學生彷彿可以想像自己置身在非洲大草原,騎在大象背上,和斑馬、長頸鹿們一同看日落的場景。

然而現實卻和自己的幻想大相徑庭。整個活動持續僅兩個星期,所謂的調研活動僅有一天,剩下的時間幾乎就是在營地里喂喂大象,幫大象洗洗澡。而當我真問到有什麼收穫時,學生憋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

其實但凡動動腦子,也知道這個活動意義有限。

當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做的是熟悉當地環境,確保自己在這裡能夠生存下來。超市在哪裡,如何做飯,乾淨的飲用水去哪找,住宿的地方怎麼解決,生病了去哪就醫。兩周的時間,即使把一個人放到一個城市去單純的旅遊,尚不足以讓一個人走完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在這有限的時間裡,還要抽出身來培養世界情懷,保護野生動物,顯然不現實。

所以這個項目的最終結果是,學生每天給大象洗洗澡,喂喂飯,機構給學生解決一切飲食起居,圈好活動地段不要亂跑,搭上往返非洲的機票、保險,參加整個項目至少也要幾萬塊錢。

這樣算一下,幾萬塊錢只解決了大象兩周的伙食問題,還不如直接把錢捐過去算了,顧個當地人照顧幾頭大象,幾萬塊錢夠大象們吃半年了。這麼低的金錢利用率,難怪大象保護半天也沒脫離滅絕的危險。

像保護野生動物的項目時間短,但至少也是個事。還有些項目就乾脆不叫個事了。

比如,有的項目召集學生跑去東南亞蓋房子,每波學生蓋幾周,一蓋就是好幾年,換了幾波學生還沒蓋完呢。我大中國房地產市場這麼發達,據說一線城市工地搬磚民工時薪比翻譯員還高呢,卻把上萬塊錢扔出去造福東南亞民眾,這等情懷真恕我難以理解。

再比如,有的項目召集學生跑去紐約曼哈頓的世界500強投資銀行學什麼股票投資,由華爾街大佬親自授課。說來也巧,我自己是做國際新聞出身的,對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美國金融業多少了解一點皮毛。學生提到的這個公司我怎麼看怎麼眼熟,網上一搜,呵呵!公司因違規操作,屢教不改,早被美國政府停止金融交易了,還上過新聞。這樣的華爾街大佬寫的推薦信,恐怕也不太敢用了吧。

規劃活動的核心誤區

除了項目常常不靠譜,學生和家長對活動規劃的諸多誤區也導致錢沒少花,收效卻甚微。

以我自己的觀察來看,中國學生和家長在活動規划上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務實」。大家往往會被那些逼格聽上去高大上的東西吸引過去,卻忽視了身邊可以腳踏實地能操作的東西。

比如,這兩年針對LGBT群體和女權主義的背景提升項目尤其多,之所以會有這種景象,主要還是因為在美國「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玩這一套對申請有幫助。像《紐約時報》每年都會發布一些優秀學生文書,時不時地就可以看到一篇和LGBT或者女權主義有關的。抓住了這一點,機構開始大做宣傳,學生也覺得這種項目在中國的大環境下更高大上,兩者一拍即合,於是就出現了現在的景象。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學生只是在機構的背景提升項目里走個過場,象徵性的「嚷」幾天呼籲權利平等的口號就完了。對於其他國家LGBT維權運動的歷史演變,自己國家乃至世界層面上女性面臨的不平等對待,反對女權主義的觀點和邏輯,世界各國左翼和右翼在實現權利平等上的思路、顧慮和擔憂等等,這些完全不知道。我自己就碰到過一個學生,把自己針對LGBT平權的背景提升項目說的天花亂墜,又是調研,又是宣傳的,結果當我問到LGBT四個字母分別代表哪四個單詞時,除了L和G說對了,另外兩個不知道是什麼,而LGTBQ中的Q,完全沒聽說過。

順便說一句,針對LGBT和女權主義的活動項目在中國學生中剛剛興起的時候,確實能給招生官帶來一些新鮮感。問題是,再新鮮的玩法也架不住中國人多啊,當大家都注意到這類活動可以撓到招生官的痒痒肉時,招生官很可能早就免疫了。

另一方面,每當和學生、家長聊活動規劃時,大家對於一些很基礎的志願者項目卻非常不屑。比如,我常常會聽到學生有這樣的描述:「老師,我有一些志願者活動,但都比較水,比如給北京市一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補補數學之類的」。

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個我自己學生的案例。我有個學生也曾做過類似的活動,是幫自己小區的一個小學生補習功課。這個孩子因為家庭出現重大變故,所以自己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孩子從上學以來成績就非常糟糕,班裡的老師們也拿孩子無可奈何,孩子的爺爺奶奶也整日發愁。

我的學生機緣巧合認識了孩子的爺爺,出於好心,就開始每周去到家裡幫孩子補習功課,沒想到一下子堅持了3年。除了每周幫忙輔導功課,有時還會帶這個小弟弟去北京的一些博物館轉一轉。時間長了,兩人相處的像姐弟一樣。弟弟過生日,都會邀請姐姐去家裡。

因為我的學生當時的一片好心,這個孩子的成績開始逐步轉好,小升初時甚至考到了當地的一所重點初中。等我的學生在申請美國大學時,連孩子的爺爺都寫了一封很有誠意的感謝信作為推薦信的輔助材料。

按照中國學生和家長的慣性思維,給低齡學生補習功課這樣的志願者活動,早已經熟悉到讓人不屑一顧的程度。

你給小孩子補補課有什麼了不起的,瞧瞧人家張三可是在為LGBT群體搖旗吶喊呢,人家李四可是跑去東南亞給當地的房地產市場「添磚加瓦」呢。

現實是,一個月的搖旗吶喊為平權運動打下了多少基礎?5周的「添磚加瓦」讓多少東南亞無家可歸的人們有了臨時避難所?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活動,到底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恐怕很難評估。但可以確定的是,那個小弟弟在我的學生的影響下,他的成長軌跡發生了非常積極的變化。他的命運,也可能因此而改變。

從這個層面上看,這個志願者活動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補課那麼簡單了。

因篇幅有限,筆者將在下期文章中探討背景提升究竟該如何規劃,才能避免入坑,歡迎關注。如需要諮詢留學,歡迎私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