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亦川 編 / 袁月

【搜狐健康】藉助互聯網醫療手段,三級以上醫院可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百姓的就醫體驗。在諸多疾病中,哪一類疾病的遠程診療對基層醫院收效最高?青島市市立醫院的答案是:心電圖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管理。

貫通到社區的專家指導心電診斷,是基層醫療最常用、最簡便的方法。2014年市立醫院心電網絡遠程診斷系統上線,通過心電網絡,爲各社區醫療機構、醫聯體單位提供心電圖遠程診斷服務。

圖1:配備醫生在崗及時接受診斷基層心電圖報告

患者在各社區醫療機構採集的心電圖數據,可實時傳輸到心電遠程診斷中心,由中心專業心電診斷專家集中進行診斷,並出具電子報告後及時傳回各社區醫療機構。社區醫生可通過臨牀醫生工作站信息系統,查詢、瀏覽、打印心電圖電子報告,極大方便了社區患者。截至目前,醫院已經與市南、嶗山、萊西等58家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下屬的衛生站及衛生室實現了心電網絡互連,每年開展遠程心電診斷5000餘例。

據心電診斷負責人介紹,遠程心電圖診斷是提高心血管疾病基層預防水平最行而有效的方法,基層上傳心電圖報告後能夠得到實時診斷;對於一些疑難報告,醫院會發起線上會診;而收到一些疑似心梗等危險報告,醫院會爲患者打開心臟病急診綠色通道,方便快速診療。遠程心電診斷與基層醫院上班時間相同,而基層醫院在非工作時間上傳的疑似危險報告,也有胸痛中心相關人員進行診斷對接。

圖2:院內慢阻肺遠程管理平臺

慢阻肺是最常見的慢病之一,我國40歲以上人羣患病率達13.7%,整體負擔已居我國疾病負擔第二位。醫院發起成立了慢阻肺分級診療系統,和社區緊密合作推動專病社區管理模塊。患者通過微信綁定系統,就診信息之外還包括在家的治療反應、自我監測項目等,用於分析病情趨勢,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若社區醫生遇到難治性患者,可以將患者信息轉到中心,中心醫生可以根據提供信息分析病情,並提供治療意見。病情穩定後,院方可以通過系統將患者轉診至社區醫院的指定醫生處進行後續治療。系統內的上下級醫生可以實時看到患者所有就診信息和處方信息,及時介入治療和隨訪工作。

有意思的是,系統還支持“授人以漁”,青島市市立醫院可以利用系統對基層單位進行考覈,幫助基層醫生提高患者管理水平。

據瞭解,2017年5月,醫院自行研發的分級診療平臺正式啓用,免費爲醫聯體單位進行安裝培訓,目前已與37家醫聯體單位建立信息化平臺,實現平臺運行與醫院的HIS管理系統同步信息對接,根據患者需求選擇最佳轉診時機及看診專家。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轉診的患者檢驗、檢查、病歷系統實時查閱互認共享,爲患者診療結束下轉到基層醫療機構的後續康復治療提供連續性服務,實現“患者未到、信息先行”。——2014至2018年累計接受上轉患者3262人,其中住院患者1178人,轉至基層單位醫療患者3241人。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醫療衛生行業日益成爲互聯網應用的藍海,給人們的就醫過程帶來更多便捷,也給未來的醫療和健康管理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