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這幾個月把蒼穹浩瀚的美劇(小說沒看完)全部三季,和《海伯利安》四部曲都看完了。也許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吧嘿嘿。我知道題主說的是小說,但是在這裡我還不得不偶爾提一部非常著名的科幻美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

我們知道西方人大多侵染在了宗教文化中,像美國社會短短几百年的歷史,基督教文化深入了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你要讓他們一部史詩級別的小說作品不出現宗教元素是不可能的。而且宗教,特別是基督教,對於一部能被他們稱作「史詩」,「太空歌劇」的作品,其本身就是一個必要條件,畢竟基督教是他們祖上傳承下來的,歷史可是遠超美國的國家歷史。

因此你可以看到《蒼穹浩瀚》中在未來可以殖民整個太陽系的年代,在如此硬核的太空環境和戰爭的描寫中,戰艦依舊需要神父,人類依然需要上帝,秘書長的助手仍舊是個信奉上帝的虔誠信徒。《太空堡壘卡拉狄加》就更不用說了,在未來人類和機器人開戰,戰艦擁有空間跳躍的年代,總統上任依舊需要對《聖經》起誓,而整個故事線就是在尋找上帝和先知對於人類的家園——地球的預言,當然這預言背後可能是個謊言。《海伯利安》四部曲前兩部可以說還有些「科幻」性,那麼後兩部《安迪密恩》及《安迪密恩的覺醒》就徹徹底底是關乎於宗教性質的討論,對於宗教的批判,也是對於宗教歸於內心的希冀。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式的第一部《海伯利安》中霍伊特關於「十字形」的故事想必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十字」和「重生」是基督教永恆不變的主題,作者塑造了保羅杜雷這樣一個「異教徒」,身為神父卻反抗著「十字」和「重生」,而這個人物也貫穿了全部四部曲,成為了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主旨的強有力的註腳。後兩部中另一個人物——神父德索亞,從一個宗教政府的虔誠擁躉,受主角新彌賽亞影響,最終反抗宗教,也很好的表明了作者的立場。作者把聖神暗喻中世紀的羅馬教廷,聖神對「希伯倫」等「異教」星球的屠戮顯然就是「十字軍東征」的新版本,而作者筆下新彌賽亞——伊妮婭對於聖神的反抗,顯然就是重新演繹了宗教回歸本心,回歸「因信稱義」本質的過程。因此,《海伯利安》後兩部你可以認為是歐洲中世紀、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的再現。

而《蒼穹浩瀚》在大部分故事上都淡化了和宗教的聯繫,這也是為什麼它的科學性可以凸顯出來。《蒼穹浩瀚》史無前例的登上過美國科學雜誌《今日物理》的封面,在科幻軟硬陣營之分下,它完全是屬於硬科幻。對於太空重力的描寫,很多「科幻」作品基本都是一筆帶過,《星際迷航》、《星球大戰》和漫威系列更是沒有提到過在太空中重力是如何產生的。而像《星際穿越》這類比較硬的作品,也只是對於離心機點到即止。但是《蒼穹浩瀚》甚至可以對於在離心機中水滴落下的螺旋軌跡進行精確描繪。我們知道人類的生理結構無法承受高G的重力加速度,之前提到的那些作品也沒有交代如何解決高G問題,《蒼穹浩瀚》的做法是限制艦船的加速度,如果要突破極限,船員必須注射劇中稱之為「果汁」的液體,其實是包含了抗凝血劑、血液稀釋劑等的藥劑。但是《海伯利安》對於這部分的處理簡單的令人「髮指」,那就是「密閉場」。有的「密閉場」用來阻隔物體,這很好理解,但是可以改變/產生重力加速度的「密閉場」,好歹也稍微解釋下嘛。而對於重力的影響的另一個表現形式就是人類外形的不同,這一部分很多作品都沒有進行考慮。而《蒼穹浩瀚》和《海伯利安》都做到了。《蒼穹浩瀚》中處於小行星帶的低重力環境下的人類,以及《海伯利安》中低重力星球下的人類,因受長期低重力影響,其身材偏向於高瘦,這種簡單的細節基本上能夠體現一部科幻作品在「科學性」上的用心程度。

當然了,《蒼穹浩瀚》美劇第三部結尾處秘書助理的世界觀和樂觀的人生觀對於整片作品做到了點睛。「你相信上帝嗎」,「如果上帝存在,你願意去看看嗎?」,我想這就是大部分虔誠信徒內心的追求。《蒼穹浩瀚》雖然後期引入了外星人的元素(其實整個作品都在埋外星人的坑),但是並沒有使作品淪為打打殺殺的熱血劇,而是讓宗教和外星生命一起成為作品探討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我覺得這就是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總的來說《海伯利安》在軟科幻上做到了極致,而且由於高度浸入了宗教因素,使得它有了一種特殊史詩感,一種硬科幻無法呈現的人文關懷在丹西蒙斯筆下涓涓流淌。而《蒼穹浩瀚》確實硬科幻作品的代表,而且它在細節上孜孜不倦的刻畫使得科學界也對他大加讚賞,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最終仍舊不忘對人心、人之初的探討,可以說是偉大的作品。

我真是寫到哪算哪,有點亂。先寫這麼多吧,有人看再更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