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pg  
你們愛的是我這個人、還是能考上第一志願的我呢?

我看完《貓的孩子》之後其實整個人是很沉重的。
跟上一部《媽媽的遙控器》有相似的人物設定──壓抑卻服從媽媽的孩子、孤獨且把所有希望放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外遇離家的父親、某種程度上造成主角產生變動的關鍵女孩,以及試圖想要拯救孩子卻失敗的一位老師,不過從序場那一個大圓桌、鍾家大家庭在聚會上的「點名」,就看得出來《貓的孩子》好像「更熱鬧」──其實也就代表著,鍾國衍承受的壓力,有很大部份是來自於「比較」。

你說比較可怕嗎?有形、無形的,都其實會造成壓力,很多時候甚至會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所有被迫被放在比較市場上的參賽者們,都是敏感而脆弱的。我其實特別喜歡故事最開始那個「愛的撐下去」還有「愛的沖天炮」這種家族集體的行為,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是一種偏執跟扭曲的價值觀形成常態,而營造出一種近乎是邪教的感覺。
d.jpg  
而我不免在想──升學主義掛帥,把讀什麼大學/科系,甚至是學測「滿級分」作為唯一指標的價值觀,卻被這個世界歌頌,是不是本身就像是一種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卻不斷不斷地、洗腦每一個人。如果阿衍的堂哥堂姐們志就在醫學系、法律系,那當然很恭喜他們能夠考上自己的理想目標,但是倘若他們只是為了追求第一志願之名而選填,這樣真的好嗎?而我覺得最可怕的是,是否他們也不確定這樣的選擇是對是錯,只因為是眾人吹捧且奉為人生勝利組的選擇,就沾沾自喜的做出了決定?甚至,沒有問過自己的心。
他們想讀什麼、以後想做什麼?這一直都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且很諷刺的是,孩子成績不好、就是媽媽的問題嗎?那種母憑子貴的觀念,想必到現在還是很多母親的壓力,只是,那不是在宮廷劇裡才會出現的嗎?時至今日,竟然還是影響著那麼多的女性。故事裡的小圓媽承擔著的很多壓力,某一部分,甚至是因為自己自卑的無限放大,也或許是因為在太多找不到原因的背叛、無奈與自憐中,試圖找到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答案──而這個最巨大的壓力,就成為她最好逃避的藉口──都是因為阿衍成績不好,才讓她過得那麼悲慘。
a.jpg  
而打罵、體罰教育中,試圖用逼迫的方式去讓孩子學習,其實我覺得就讓「讀書」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再是學習,而是一種為了考試制度而強迫自己的工作。學習就是再強迫自己一點嗎?那SLOGAN的「問號」中,我覺得早就已經說明了那實際上是否定的答案。平行時空之說與祭品,帶給《貓的孩子》一種既科幻又同時充滿驚悚氛圍的風格,在近乎用實驗片的拍法中,觀眾儘管或許無法很專業地去分析去某一個畫面的意義,卻可以在那些混亂中感受到一種意境,那也就是姍姍所老師所感受的:阿衍,壓抑到生病了,甚至就連小圓媽都在不知不覺中生了病。

祭品之說也好、模擬考的進步也好,其實我覺得在第一次阿橘的死亡中,媽媽回答出了「只要模考滿級分就好」這種話時,就失去了最後把孩子拉回來的機會──他的現實與幻想逐漸失衡,真實與虛假的界線逐漸模糊,他們同時失重,卻還為了虛幻的假象而深陷滿足。
c.jpg  
我覺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爺爺過世的喪禮上,阿衍的想像是拿著模考滿級分的成績單,有點驕傲而光榮地在家族成員面前展示,明明應該是悲傷的場合,卻本末倒置的讓阿衍呈現一個弔詭的狀態,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在那個時候,他已經完全分不清楚,像是被麻痺一般,失去感覺。甚至在學測時聽見的貓叫聲、或者是考完在車上所「幻想」的一題都沒有錯,再再都暗示著阿衍的崩潰。坦白說我一直沒有很注意到阿衍到底學測考幾分、一般成績落點到底在哪,但是從小圓媽去補習班,儘管在補習班老師建議要按照學生自己的志向而選填科系,但小圓媽只是重複著說「第一志願」時,就發現於他來說,級分數、第幾志願,就是價值。

他是極度無力的──那些失序的行為中,我看見他努力想要做好,可是卻始終被視為不夠努力、很差勁的存在,因而開始自卑,卻又在父母的爭吵聲中、甚至是家族聚會上的卑微,渴望靠著更多的努力「揚眉吐氣」。貓、平行時空與祭品之說的存在於他來說,或許是一種可以錯誤釋放壓力的方式、同時也是當時的他唯一能找到改變的方式。戲劇刻意把虐貓一事處理的很科幻,甚至在帶有點宗教感、懸疑感的儀式中,象徵著是他的精神錯亂。
f.jpg  
此舉或許會被撻伐,但他已經崩潰到沒有辦法去分辨是非對錯。可以想見如果在真實社會中,只會報導青少年的虐貓事件──這件事情,絕對是錯誤的,有再大的壓力也絕不能拿殘害生命當作紓壓方式,而沒有阻止這樣行為(我覺得媽媽是明白,但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的母親,同時也是共犯──只是在最後,他一度要弒親的行為,才讓兩人都真正清醒。如果換個角度去說這個故事,也許就會讓人反思,在那些悲劇之後,也是藏著的是更大的悲劇,個人、家庭、家族,甚至放大到整個社會壓迫所造成的悲劇。「貓的孩子」誕生,對兩人而言是一種重生,當鍾欣凌飾演的媽媽說兩人都不要再說「對不起」時,我再度想起的,是兩人一直以來的卑微與頻頻道歉。只是他們到底做錯什麼?

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青少年演員劉修甫,在路邊一句「但是妳愛我嗎?」以及「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崩潰、絕望與無助,說真的完完全全渲染到電視機前的我。甚至讓我想起過往的自己──儘管我的父母並不太會如此,但是在我升高中、在當時還叫基測的那時,在親戚聚餐之間常常會被某些特定長輩驕傲的介紹是「模考落點都在第一志願的孫女」,可是後來我並沒有如願考上第一志願,自此,就不再被提起。也許是怕我傷心、自卑,也可能是單純的我在那個比較市場中不再是可以拿出來炫耀的存在,但在當時我常常會自我懷疑的是──
那些長輩們愛的是我這個人、還是能考上第一志願的我呢?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粉絲專頁、網路
click ☞ Dear Han on FacebookInstagra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