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松子和寧馨兒最終都以悲劇收場


稍微留心一下身邊的人,渴望得到愛的人都在做些什麼事情?

發朋友圈,寫心得,轉發各種情感段子,亦或是獨自一人唉聲嘆氣,進入社交環境畏首畏尾,遇到錯的人各種付出,遇到對的人各種踐踏。太多影視化,文學作品給人帶來,只要你真誠的渴望,認真的過好每一天的生活,愛就會自然來到你身邊的錯覺。

現實帶來的體驗,總會讓你不斷的碰釘子。

過好自己的生活沒問題,然而有些人過好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一種自私的體驗,因為渴望,所以封閉,以為只有對方的孜孜不倦才配得上自己的純潔渴望。

競技比賽中,每個人都渴望最終奪冠,他們用自己辛苦的付出,揮灑的汗水,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拼搏,最終也可能抱憾終身。

因為冠軍只有一個,你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付出。

職場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他們用自己徹夜的全神貫注,積攢多年的經驗和知識儲備,同時還在各種人前七十二變,最終也可能不了了之。

因為機會人人都在爭取,你的付出不見得會遇到伯樂,更何況可能你還不見得就是那匹千里馬。

人生中,付出得不到回報的事情太多了,相比之下,得到愛這件事情,概率看起來好像大多了,因為哪怕我們在口中市場提及的唯一,到最後,可能變成唯二,唯三。

愛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唯一,我個人認為不是。但是我認為對於愛情的理解,關於愛情的思想,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當我們在內心歇斯底里渴望愛的時候,去尋找的都是無關於愛本身,每個讓你眼中放光的,都是打著愛的旗號,滋生出的其他附加屬性。

於是乎,很多人所謂渴望的愛,被自己毀掉。一個發了脾氣甩掉玩具的小男孩,最害怕的是面對送自己玩具的父親。而面對我們人生的時候,當自己毀掉了自己,缺可以心安理得的選擇對自己的原諒,然後就此沉淪。

渴望之前,先得付出,而不是無病呻吟般的依靠自己其他屬性,做一些與愛無關的事情。提升自己也是為自己付出,不過不是在公眾視野里,毫無疑義的作秀。

付出之後得不到,不代表著你對愛的理解錯了,而是你面對的人錯了,換個人就對了。然而,很多人選擇對愛的質疑,無疑是對自己的懷疑,從而得到愛這件事情,才會變得遙不可及。

明明可以努力的,卻選擇隨波逐流般的趨炎附勢,為了活在環境的主流內,選擇委屈在自我的邊緣外。當你渴望的一切來到你的身邊,哪怕你想拼了老命爭取那一次,對不起,你會發現自己根本無能為力。

老虎不能沒有牙,但是如果老虎變成了老鼠,有牙也沒有用。

你本來是你,但為了迎合一些東西失去了自我的時候,你渴望的,也會隨之遠離。

我是黎陽,祝你幸福。


您好,謝邀。

渴望得到愛的人患得患失,進而失去自我。

愛情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換,失去自我,雙方無法進行交換。


有些人覺得愛必須索取,我向你索取是因為我想證明你是愛我的,只有這樣我才能感覺到你是愛我的,只有這樣我才會有安全感,

而有些人覺得愛是給予,我對你好因為我覺得我應該對你好,這樣做會使我覺得在這段關係中我是被需要的,被信任的,所以我願意給予,也樂於給予。

所以,當「索取型」與「給予型」相遇時,索取平衡,兩個人小日子也過的恰當。

但當兩個「索取型」在一起,就很容易天下大亂了... = =

至於你是索取型還是給予型的,其實很大的因素是取決於你小時候的成長環境。

如果你小時候父母關係和諧,周圍的親戚好友關係和睦,從小是充滿在「愛及穩定」的成長環境中,那很大程度上你是「給予型」的,你懂什麼是愛,如何去愛,如何去經營維護一段關係,用心經營。———— 這很大程度上是你從小就耳讀目染從親人身上學會的。

而索取型人格則不是這樣的,很可能他們從小長在缺乏愛的環境下,比如父母家庭關係不和,親友之間冷淡等等,因為成長環境的原因導致他們和「給予型」完全不一樣,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如何去愛,如何去經營維護一段關係。————因為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根本沒人教過他們,或者說從來沒有正確及良好示範,

所以在識人的時候,認清對方的「人格型態」也是有必要的,更何況人性複雜很可能一個人身上有多種型態複合的,很多情況下並不能單一而論。

其實心理學上的對這塊內容是有專門說法的(我上面說的只是個人理解後的簡述),「人格」是有多種分類的,如果大家對這塊內容有興趣的話,具體的內容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自行網上搜一下~~

有時候多了解一些知識,並不是用來對某種型態的人避而遠之,而是在知道這些後能夠對身邊的人或事上多一度的尊重及理解,找到更「和諧」的相處方式去相處。

最後,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內容有用,請給我點個贊再走唄~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以後我會帶來更多精彩回答!

止夜,一個腦洞清奇,回答不走尋常路的90後電商運營er~


推薦這套書 親測療效顯著

三本盛惠115元 單本更便宜 推薦給各位


缺愛的人往往給人感覺人格不夠獨立,不夠自我,缺少人格魅力。總是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建立在別人身上,同時給對方造成很大壓力和負擔。不是每個人都去想承擔別人的幸福和快樂,那種依賴會把人越推越遠。自己都不夠愛自己,還總想從別人那裡得到愛,渴求乞討讓人覺得有些卑微。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