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循環:下班回家覺得家裏很亂,先潦草整理一下,對自己說,到了週末再好好收納整理。週末來了,好不容易可以睡懶覺,不如下午再整理,到了下午,偷懶不想做,從而否定自己,認爲自己不適合/做不好這件事,感覺自己的生活一團槽.....然後房間變得更亂。

經過收納王子的長期觀察,很多人做不好收納,是因爲走入了思維誤區,從而覺得自己不會收納,就懶得做收納。

收納王子特意收集了幾個常見的導致大家“不會收納”的錯誤思維,並且給出走出思維誤區的辦法。

如果覺得收納王子說得有點道理,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哦~

思維誤區一 不整理就收納

很多人聽到“收納”這兩個字,就覺得不就是把東西收起來嘛,能有多難?這是很多人都會掉入的思維誤區。

納豆們都熟悉收納王子的收納三部曲“攤開-分類-收起來”。這個只需要聽一遍就能記住的口訣,要做好可沒那麼簡單。

收納是一種思維方式,它可以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思考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

「攤開」是檢測物品的數量,讓自己瞭解自己擁有的物品數量,從而思考自己的消費觀。

「分類」是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決定是否保留或丟棄。

「收起來」是根據使用習慣和物品形態,決定物品的位置,是將物品收納進合適的空間,擺放到固定位置。

收納無用之物,是浪費時間、空間,也是在浪費自己的一部分人生。

不做整理,就無法收納。

思維誤區二 買買買

很多人關注收納王子的第一天,喲~原來收納這麼神奇,原來有那麼多收納工具,古人都說了“天將降收納於斯人也,必先買收納盒,再買收納袋”,啥也別說了,收納工具們買起來!

等你爲了包郵湊單,糾結好久才下單的收納盒到家,整理的興致卻沒了。最後,一堆不知道咋用的收納工具也成了需要找地方收納的對象。

收納王子建議:先完成「攤開」「分類」這兩步,瞭解物品數量,確定保留物品的數量,規劃測量收納的位置之後,再購買工具。

很多人不知道,收納的位置決定了具體的收納工具。

合適的纔是你需要的,這是買東西的不二法則,收納工具也是一樣的,不做無謂的浪費,只買需要又適合的收納盒。

思維誤區三 收納就是扔東西

收納一定要扔東西。

聽過太多扔東西就能淨化心靈的論斷,似乎只有空無一物才能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其實不是說扔東西不對,但不加思索地扔東西,把原本有用的東西扔掉,最終又要花錢買。

收納王子在前面講過「分類」是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決定是否保留或丟棄。

那些能給自己帶來幸福感的物品,和一年內還會再次用到的物品,一定要認真思考後再決定“丟棄”還是“保留”。

你其實也知道,決定生活幸福或不幸福的人是你。

思維誤區四 一個人收納

收納也會陷入“聽過那麼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殘酷青春式誤區。

自從近藤麻理惠上了TIME雜誌封面,一夜之間出版社們不約而同都出版了各式各樣的收納書籍。翻開這些書籍的目錄,往往是從不同空間的收納開始講解的。比如,客廳,玄關,臥室這樣這樣,再配上精美好看的效果圖,彷彿那就是你的家一樣。

家是以人爲中心的,物品的存放也應該按照家人的習慣來收納,收納不應該一個人完成,要號召全家人一起參與,讓每一件物品根據每個家庭成員的使用習慣擁有一個固定位置。這樣能夠避免“東西不見先喊媽”、“站在玄關問老婆要襪子”、“家裏來人找不到茶葉”的尷尬局面。也能在這個過程,讓家人懂得家的可貴,無形中增進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思維誤區五 全藏or 全露

聽說:檯面無物是收納的最高標準?

爲了視覺效果,家裏的東西都藏起來。

又聽說:展示型收納才能突出你的收納能力?

爲了讓大家見到你的收納成果,也不讓那些買收納工具的錢白花。都擺出來。

收納不適合太糾結,雜亂或整潔,不過是視覺信息,想要家裏視覺清爽,一定的視覺遮蔽真的很重要。有藏有露才有生活氣息。

其實收納應該,七分藏,三分露。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太糾結固定模式,跟着感覺走就好了

美麗的物品,收納整齊做展示型收納。不美的物品,容易髒的物品,用收納工具藏在最順手的地方。

要做好收納真的不難,瞭解個人生活習慣和操作動線,思考什麼是健康的,人與物品關係,就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收納。剩下的就是把物品放到合適的位置,並且保持良好的收納習慣而已。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適合自己的收納方式,相信大家只要走出思維誤區,就能做好收納~

— END —

文案&編輯 阿綠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收納王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