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包括惠而浦、博世西門子、三星、松下,以及A.O.史密斯、飛利浦、LG等一大批洋家電,在中國家電的日子過得怎麼樣?透過惠而浦中國這幾年的業績來看,可以說:比較艱難!

孔余||撰稿

2018年經營利潤成功扭虧的惠而浦中國,挑戰似乎並未減少,遠未到可以「喝慶功宴」的高光時刻。

2018年營業總收入為62.9億元,同比下降1.2%;歸母凈利潤為2.6億元,同比大漲370.01%,其去年同期為虧損9697.6萬元,終於扭虧為盈,大幅度反彈,表明以吳勝波、艾小明為首的新職業經理人團隊,正在加速推動惠而浦中國走出發展的「沼澤地」。

剛剛公布的2018年惠而浦中國公司年報,看上去還不錯。但是,仔細一看卻發現:扣非後的公司凈利潤僅為681.17萬元,暴露出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仍然很差的現實尷尬。而其2018年的大幅度盈利,主要依靠處置非流動資產的收益以及政府補貼等收益。

這還不是惠而浦中國的經營全貌。從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佔比來看,洗衣機營業收入為33.8億,佔比為55.3%;冰箱營收近5億元,佔比為8.1%;小家電與廚電營收為19.7億,佔比為32.2%。除了小家電與廚電業務外,惠而浦的洗衣機、冰箱兩大主業,當年營收同比下降5%、24%。這表明,扭虧的最大手段,就是砍掉非盈利項目,收縮非盈利產品。

其實,惠而浦作為一家美國百年家電老牌,在中國市場的產品線也相對豐富。但是對於惠而浦中國公司來說,其主業卻略顯單薄:就是洗衣機,以及廚電小家電。其中,洗衣機業務的收入佔比大,還得益於過去10多年來三洋衣機業務墊定的基礎;廚電小家電業務的營收,則有一部分得益於海外市場的拉動;而作為惠而浦自主打造和經營的冰箱業務,近年來一直不溫不火背後,表明其在中國市場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突破路徑。

不過令惠而浦中國公司,更為尷尬的是,當年通過收購三洋榮事達公司實現在中國全面的「本土化經營」後,其至今都沒有從渠道零售商蘇寧手中收回對於空調、熱水器,甚至空氣凈化器、凈水機等品類的自主經營權。這不只是導致公司主營品類單薄,更為重要是品牌歸屬不同企業手中,帶來的產品質量、市場價格不統一,品牌形象差異大等問題,容易引發市場和用戶的迷惑。

不只是主營業務的品類單薄,以及市場競爭力不強,更重要的是經營質量和經營能力薄弱。從公司營收來源看,中國區銷售32.13億元,營收同比下降14%;毛利率31%,同比增長8個百分點。國外地區銷售28.95億元,同比增長20%;毛利率僅為15%,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惠而浦目前在中國家電市場的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犧牲規模增長來換取利潤」,而廚電和小家電的增長,更多是信賴于海外訂單的拉動,但經營利潤偏低。

從市場經營能力的可持續來看,惠而浦在2018年第四季度營收為16.45億元,卻出現凈利潤虧損,高達9247.99萬元;這種局面在2019年一季度繼續上演,營收14.6億元同比下降13.9%,歸母凈利潤為虧損1527.3萬元。說明,在整個中國家電零售市場風雲變幻的通道中,惠而浦中國公司的主營業務單薄、新興業務開發緩慢,同時經營能力弱勢等問題,遲遲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也成為考驗整個經營團隊在2019年度的最大難題。

自2014年惠而浦通過收購合肥三洋公司,謀求在中國家電市場新一輪的引爆。至今已經4年過去,除了在2016年創造上市以來最高營收規模67.7億元後,於2017年、2018年逐年下滑,陷入一輪下跌的通道之中。同時,其對於旗下惠而浦、三洋、榮事達、帝度四大品牌的整合,以及空調、冰箱、洗衣機、廚電、小家電的業務整合,遲遲沒有到位。從企業的整體品牌和產品形象來看,惠而浦空調、熱水器等產品經營權一直在外人手機,而自己手中的冰洗廚小又未能如期引爆。

在惠而浦中國2018年報中,還有一段話引發家電圈的注意:本年度受原材料價格上升、實體銷售下滑等影響,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新建廠區部分資產使用率較低,部分機器設備等出現閑置。顯然,擁有製造能力、研發能力,以及品牌號召力的惠而浦,接下來要如何在中國市場實現一輪戰略性的引爆?惠而浦家電當前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現狀,就是一幅洋家電在中國市場的生存圖錄:艱辛與不易、且行且珍惜。

最近幾年來,隨著本土企業在高、中、低端市場,以及空冰洗電、廚小微等全品類的陸續引爆,持續擠壓外資洋家電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和競爭優勢。在這種局面下,不只是惠而浦,包括博世西門子、A.O.史密斯、松下、三星等一大批企業,其實都需要重新定位中國市場,重新在中國建立新的差異化競爭力。絕對不是簡單地利用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繼續推銷產品。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