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寒門難出士子的狀況? 如題

諸位先生女士,個人之見,父輩們靠著雙手勤勞致富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了,如今是否真的是寒門難出士子?還是我個人之拙見?

前兩年高考狀元的回答 讓我記憶猶新:「我覺得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收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因為我的父母都是外交官」


包括家庭在內的人類組織,都有積累的功能,想打破寒門難出士子,就要打破家庭積累,

可能嗎?

至少在短期內不可能。

當有人解決好社會化人類自身生產的諸多問題,在感情上失去對家庭組織的各種物質依賴後,才有可能。

然後將進入「弱組織不出士子」的新的怪圈。


這有多方面的原因。教育資源的有限性、不均衡,農村、中西部的經濟不發達,貧困人口的觀念等等。現有的教育資源不能保證所有人接受同等教育,雖說人人都有受教育權,但實際上不太可能保證這一權利,為此,只能淘汰一部分人,這就是考試,考得好繼續上,考不好,就抱歉了。經濟發達區有錢辦教育,建學校,招老師,購買儀器設備,建圖書室、運動場等,保證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經濟好的家庭可以給孩子提供足夠好的學習環境。貧困地區無人無校無各種輔助設施,教育是一項看不見回報的投資。


謝邀,我覺得北京那個文科狀元說的挺對。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剛好我父親是個小官,我剛好子承父業,怎麼說公務員考試無論筆試面試寒門子弟都不佔優勢,更不要說眼界和格局,平時接觸的人區別太大。寒門子弟現在大多不成熟,不夠努力,嬌生慣養,性格古怪,就是成為公務員的可能都比較低。就算進入體制,前途方面也堪憂,別人一年後都去市政府了,一些寒門子弟還在混日子過。舉些例子吧,工作方面,領導派工作寫個材料都告訴他怎麼寫了,他寫的不行領導叫他改,他隨便改改,連加班都不願意,拿個垃圾給領導敷衍了事,三觀性格方面,本身家裡條件不行,還要求對象有房有車,還要好看。。。好了我有點事情,先不講了,但是我覺得寒門不能只看條件,真正的寒門是精神上的貧瘠,條件不好,自信向上陽光努力,有很正的三觀,這樣的人不能稱為寒門子弟,社會還沒有絕望到讓人翻不了身,誠然現在國內有階級固化的趨勢,但不要想著一飛衝天,踏踏實實,成為中產是有希望實現的。

寒門子弟與富家子弟的差距不在能力而在見識。正所謂「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兩者的見識和思維高度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即使能力相同但天上一天等於地下一年。同樣的能力達不到相同的效果。這個時代不要妄想一步就從寒門踏入貴族,先由寒門到達中等階級再由中等階級到達貴族方為現實。


首先,寒門也有分類,一種是精神寒,同時物質寒;另外一種是精神不寒,但是物質寒。

很明顯,我們想要討論的是第二種,為何精神不寒,但是物質寒的家庭更難培養出士子了。

既然有難與易的比較,大概我們想要討論的是曾經和現在的比較。

那麼,第一個問題便是:曾經是何時,現在又是指什麼時間段?

從年齡層出發,曾經大概目前40以上人的青蔥年代,現在指的,大概是40歲以下的朋友的青蔥或是正在經歷青春的朋友。

現在我們來討論這個真問題。

40歲以上的人,基本屬於改革開放以前出生的人,現在指的是改革開放之後出生的人。

這是兩批人,第一批是開拓,第二批是在開拓的基礎上繼續前進。

作為開拓者,從當時的國情來看,貧富差距小,如果你說你自己寒,可能也不敢有人直接跳出來說,自己家裡多富。大家的起跑線比較相同,或是資源差別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掌握知識的人,更容易在競爭中勝出,因為這是赤裸裸的「考試」競爭,誰有本事誰上。

但是作為現在的寒門,他們在繼續前行的年代,開拓者已經積累了財富,所以他們的下一代在競爭上比較有競爭力,這種競爭力不僅包含了知識,同時也包含了資源,甚至包含了不需要知識的就可以直接利用的資源。其實這樣的競爭力並不是說競爭不透明造成的,這樣的競爭力反而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本身,那就是慢慢走向推薦制度,因為考試製度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判斷一個人,推薦制度更加的人性化,同時更加綜合化。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知識競爭的概念被擴大化,不再是書本上的刻板知識,而是整個社會的大知識的競爭。

作為寒門,首先,沒有資源,因此只能參加知識的競爭,而這種知識競爭,往往泛指書本知識的競爭,顯而易見的把可以競爭的大門就關閉了一部分。同時在書本知識競爭的方面, 寒門又因為物質條件不豐富,因此並不能夠最大限度的獲得書本知識的理解,因此又打了一個折扣;最後就算在知識競爭的遊戲中勝出,也不能稱之為士子,還需要後期的進一步提升,當然這一部分,因為受到的誘惑(物質方面好的, 暫理解為誘惑小)太多,因此和開拓一輩的寒門比起來,又增加了阻礙。

總之,這麼算下來,按照簡單,同時不加權重的計算,那麼寒門出士子的概率和改革開放前同等的寒門比,基本就是前輩的1/8,和同時代一個基本的家庭或是好的家庭比,基本就是1/16.

所以,在社會中,會看到,100個士子裡面,大家也就六個人是出自寒門,如果用六個人乘以8,就是接近50,。因此,曾經,100個士子裡面,50是寒門,現在只有六個了。再加上,寒門士子容易在競爭的過程中出現更多的壓力甚至精神問題,苛刻一點或許100人裡面就只有3個人了。

這是什麼概念,這個概念就是在一個200人的好公司,或是士子公司裡面,只有6個人出身寒門。那麼這些人就更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因此他們的下一代就會變成200個人出三個人,直至公司裡面沒有寒門,社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分層,寒門徹底被士子公司淘汰。

一旦社會出現如此明顯的分層,高考基本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一個絕對分層的社會,基本不會出現寒門出士子的情況。

所以,會感覺,好像寒門再難出士子。


寒門難出士子才是常態,但是往往這些寒門也成了掘墓者之一。

的確,寒門難出貴子,這個和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不斷地拉大,所以導致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無論古今,要想出士子,都必須具備三條,一,天資聰穎。二,意志力堅強。三,你還要有機會學習。缺一不可。天資讓他可以用很少的時間學習更多的東西。意志力讓他無論什麼條件下都能堅持。這兩種東西,有一都很難得,何況兩者都有,萬中無一!沒有機會,具備以上兩點也沒用。豪門士子可以用更多的時候彌補天資。可以用更好的家教來時時糾正各種錯誤,讓人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機會更是生來就有。寒門子弟數十萬中都不一定有一個。豪門,十個子弟中只要有一個像樣的,那就一定能成為士子。差距就這麼大!


戶口,資源,課外班

眼界會被局限,突破現有的人際圈,很難。寒門以前都要好老師,現在只能靠高考


好像是各方面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問題吧!不過這個問題現在已經被很多人所重視,我覺得這個問題早晚多少會解決的。畢竟宋武帝劉裕都能做到,我們現代人怎不能成為貴子呢?這個問題多少有點為自己的懶惰、不作為遮羞。


首先,要明確概念,寒門不等於赤貧。寒門是有點經濟基礎,能提供下一代讀書治學。追溯歷史,封建時代生產能力落後,讀書起步富農家庭;放眼當下,現代社會生產能力先進,讀書普及民生大眾。「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寒門士族觀念最濃厚的時代,莫過於兩晉時期。那時候世家大族壟斷教育,把持經學,寒門難出貴子,是因為治國理政的書籍無處可買。詩句中的「王謝」,指的就是當時的大家族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那個講出身,論門第的年代,出身寒門的劉裕最終榮登大寶,建立劉宋政權。劉裕早年家境貧寒,也曾織席販履,後投靠劉牢之,發跡北府兵,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峰。在他之前還有兩名寒門士子,王猛和陶侃。王猛年輕時賣畚箕,陶侃當過魚梁吏(政府基層公務員),最終出將入相,位極人臣。上述古人突破命運給他們的限制,既得益於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又取決於超群越輩的個人能力。

憶古思今,對比封建時代,今人的教育環境已大大改善。教育資源向富人靠攏的社會現狀是不可否認,但否認勤勞致富的個人觀點也是一葉障目。教育資源的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代表社會秩序的失常,更不應成為消極懈怠的借口。天道酬勤,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努力總有人成功。向上流動的渠道從未關閉,只是競爭對手更多。有了高考你未必拼的過富二代,沒有高考連拼都沒得拼。制度不可能絕對完美,社會不可能絕對公平,但我們仍舊有同台競技、一較高下的機會。勤勞能致富,苦學能分高。某位著名的人物告訴我們一個人命運要靠個人奮鬥。在這個能買書、能借書、能讀書的時代,在這個義務教育普及、高等教育遍及的時代,知識不再被壟斷,機會不再被把持。機會雖小,聊勝於無。成不成,努力一下再說。說不定,你也可以「氣吞萬里如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