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25年前小時候姥姥家的農村,居住著幾家回民,他們會養很多隻羊,從不吃豬肉,脾氣不好,總愛拿著刀和當地人對峙。有一次他們族裡的其中一位男性長者去世了,有幸見識到了穆斯林的葬禮。首先是他們的棺材跟漢人的不一樣,像亭子一樣的轎子形狀,上面鋪一層白布再撒一層白糖.這樣反覆鋪撒好多層。另外,院子里有一群未曾相識的回族人,帶著回族小白帽,站成幾排,低頭默念古蘭經,最前面一位葬禮主持者貌似很有身份,他面向大家,手裡拿著本古蘭經,嘴裡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腳上穿著柔軟的羊蹄形狀的皮襪子,站在鋪好的地面上很有質感,那時的我覺得很是有趣。後來長大一點無意間看到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被上面的故事深深吸引著。讓我對玉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書中也描述過關於穆斯林葬禮的場面


瞌睡家在高二時候用連續一個星期的晚自習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期初的故事情節有些俗套,又有些傳奇。倒是它一個故事分兩個開頭一起寫,更讓我覺得有意思。當看到韓子奇和小姨子冰玉的愛情,我就隱隱覺得這個故事不會那麼美好。又看到楚雁潮和學生韓新月的愛情,感覺更明顯的註定了是一個悲劇。我一邊看一邊祈禱,更希望它是一個俗套的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故事。但是當我看完最後一頁的時候,卻忍不住嚎啕大哭,在安靜的自習室里顯得那麼突兀,所有的同學都回頭看著我在桌子上摔著書大喊著「這就是TMD人生!」

星月是穆斯林的標誌,玉是漢族的標誌。整個故事利用月和玉來代表這兩個民族的衝突與融合。如果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那麼這個故事裡的月和玉都被撕的粉碎。玉和月的融合過程必然伴隨著衝突,在衝突中必然產生悲劇。

而這個故事自始至終都是悲劇。

  • 第一個悲劇是梁亦清苦心經營的奇珍齋始最終被對手擠破產並被收購;

  • 第二個悲劇是韓子奇和梁冰玉的孽戀並生下了私生女韓新月;

  • 第三個悲劇是某衛兵以當年韓太太辭退工人為由打砸了韓子奇的四合院將所有玉器一併砸毀;

  • 第四個悲劇是韓新月發現自己有先天性心臟病;

  • 第五個悲劇是作為韓新月老師的楚雁潮卻愛上了自己的學生韓新月;

  • 第六個悲劇是韓太太以回漢不通婚為由堅決反對女兒的愛情;

  • 第七個悲劇是韓新月臨死之前才知道親生母親是誰;

  • 最後一個悲劇,韓子奇在臨死之前告訴韓太太,自己並不是穆斯林,而是漢人,虔誠的堅持了一輩子的梁君璧,像一個聖徒一樣的梁君璧,突然覺得整個世界都崩塌了。

當韓太太最終同意楚雁潮以丈夫的身份替韓新月試躺墓穴的時候,一切都落幕了,一切的興衰與榮辱,一切的神聖與平凡都煙消雲散了。故事的最後,當年遠赴英倫的梁君玉提著蛋糕又回到了四合院,她那有些木訥的侄子告訴她:「沒了,你想見的不想見的,都沒了!」怎能不讓人慟哭!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個偉大的悲劇!

《穆斯林的葬禮》被冰心評價為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一朵異卉奇花,傲然獨立。其"異",其"獨"並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個穆斯林所寫的關乎穆斯林的故事,其中人物.家族及整個社會的變遷興衰,命運浮沉才是其傲然的資本和精華,其故事的悲劇性讓人讀起來既溫情脈脈又感覺寒氣逼人!

(一)愛情悲劇

愛情中從來不缺少棒打鴛鴦的人,就如《白蛇傳》中的法海,《牛郎織女》中的王母,《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父,而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梁君壁便是毀滅愛情的"執棒者"。

韓子奇本是一個流浪兒,因玉結緣留在了奇珍齋,做了梁亦清唯一的徒弟,因家庭變故他娶了師傅的大女兒君壁,或許是出於責任,或許是出於愛情,我們不得而知,但又不得不承認,在以後漫長的日子裡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也可以歸結為相濡以沫的愛情。抗日戰爭爆發後,韓子奇去英國避難,無情的戰爭和孤獨的異鄉生活讓他和妻子的妹妹冰玉漸漸靠近最終產生了愛情,烈火焚身,他們不顧宗教信仰,不顧世人眼光而偷偷的在一起了,並生下了女兒新月。十年後,當他們一起回到熟悉的家園時,留給他們的不是愛而是恨!面對姐姐的不容忍和姐夫兼丈夫的懦弱,冰玉只得遠走他鄉。將女兒留在了韓家,她和韓子奇的愛情就這樣落下帷幕。

可她不知道,女兒的愛情之路甚至走的更為曲折!因為不是親生女兒,她在家中自然是不會像公主那般的待遇,時常受到母親的冷眼和謾罵,還好,她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西語系,而這裡也是她愛情的始發地。她和自己的老師楚雁潮因為共同的愛好而走到一起!可他們的愛情是不被承認的:"師生戀"在當時是不被人們接受的,"穆斯林"和"拉斐爾"的婚姻在宗教中更是無法容忍。越是被阻撓,他們的愛情之火就燃燒的越熾熱!可惜,新月終究倒下了,患有心臟病的她終究沒有釀出自己的愛情之蜜,那天早晨,她還在等待太陽升起,等待著她愛的楚雁潮,可還沒等到的時候,她就輕輕閉上了眼睛,她的靈魂已飛向那個遙遠的國度……

兩代人的悲劇,看似毫無關聯,但不得不說,後一代人的愛情悲劇正是前一代人的悲劇的延續。試想,如果韓子奇與冰玉沒有相愛,就不會有新月,君壁和韓子奇或許會沿著生活的軌跡走下去,而這個世界上也就不會有新月和楚雁潮的那段故事了吧!

(二)人物命運悲劇

韓子奇:由流浪兒易卜拉欣成為"玉王"韓子奇,將奇珍齋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玉的聚集地。早年的他精明能幹,忍辱負重,不僅是一個技藝精湛的工匠,也是一個極具商業頭腦的生意人,但是在生活和道德的壓力下,他變得膽小懦弱,這使他不敢正視自己的選擇,造就了兩個女人甚至是兩代人的悲劇,同時為為他自己鋪就了一條悲劇的人生之路

梁君壁:典型的中國婦女形象,但其中夾雜著更為複雜的穆斯林教徒的形象。她堅強勇敢,虔誠,但是這種虔誠似乎達到一鍾近乎迂腐的地步,她將妹妹趕出家門,操縱兒子天星的婚姻,毀滅新月的愛情…她逐漸變得醜陋,虛榮,不近人情,將自己推向悲劇的深淵

梁冰玉:傳統中國婦女中最先驚醒的那批人,上過大學,經受了新知識,新思想的熏陶和洗禮,追求人性,追求自由而理性的愛情!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她一個人追求新女性生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她的愛情也因為傳統,因為世俗而腰折!而她也只能選擇離開來證明自己的理想!她的人格是完美的,但生活卻是悲劇的!

新月:善良美好,熱情活潑,一個像詩一般美好的女子!卻因為母親的逼迫,宗教的不近人情在愛情的道路上屢屢碰壁,最終因為命運的不幸,因為病痛而遺憾的離開了人世,其悲劇不是由她自己造成的,而是這個社會給予她的!

(三)社會悲劇

"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穆斯林的葬禮》在凄美愛情和悲慘人物命運之下的是一個社會的悲劇!

"玉"可以說是整部小說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梁亦清因玉而亡,倒在了他一生都在忙碌的水案上,韓子奇因玉而獲得"玉王"之稱,在玉的道路上走的順風順水,大展宏圖。中外生意人因玉而做生意,取得了巨大的利潤。但是平靜的生活總被時不時的打破,資本主義侵略戰爭的開始,使得惜玉如命的韓子奇逃到英國避難,家中玉器因戰爭也損壞不少,接著又是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還有來自於梁君壁的逼迫,現實的壓力,生活的不易使得這個原來光耀的家漸漸的坍塌!在這個家衰落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一種病態!爭奪,侵略,摧殘,毀滅……每一個層面都折射著當時那個大社會的悲劇!


一月一玉,相依相生;月在玉在,玉殤月亡。

《穆斯林的葬禮》圍繞著「月」和「玉」講述了一個玉器家族三代人處於兩個不同時代的命運,兩段處於不同時代卻都走向悲劇的愛情故事。其中又穿插著關於回族,關於宗教信仰,關於穆斯林的葬禮的種種風俗習慣。

印象最深刻的是韓子奇這一人物形象。從他決定留在玉器梁當學徒開始,懷疑他是否對玉器有何不良企圖到明白他對玉的摯愛,再到他對師傅的叛逆及送別師傅後投奔匯遠齋的不解,繼而在學藝過程中誤解逐漸解開直至學成歸來重振奇異齋,娶師傅長女君壁,樹立了一個頂天立地、知恩圖報、負責人的大男子形象。而對韓子奇與梁君壁的感情,卻沒有過多的描述,以至於製造了他們感情和諧,有愛情存在的假象。直至韓子奇為玉出國,與梁君壁第一次分別,造成了兩個人感情上永久的隔膜。

去到英國後,韓子奇與梁冰玉在特定的戰爭環境下發現彼此是感情上的真愛,彼此結合有了愛情的結晶。韓子奇這才發現,是梁冰玉使自己了解了自己還有愛情這一情感的存在,雖然悟時已晚且在戰亂時期卻不能阻止它的發生,他們相愛了。他才明白原來和梁君壁之間的感情不過是為了報答師恩、為了家庭事業、為了承擔責任而開始的,隨後忙于振興家業,是親情卻不是愛情。在我看來,韓子奇最初是個頂天立地、處事果斷、有計謀策略,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而一切的轉折點,在於戰爭,戰爭摧毀了一切卻使韓子奇認識到了自己的愛情在。英雄依然難過愛情關,韓子奇勇於追求愛情固然無錯,但卻帶給梁君壁一輩子的感情傷害,女兒韓新月也得不到本該有的溫暖的母愛,回國後也不得不辜負梁冰玉,從而變成了一個優柔寡斷、吞吞吐吐的男子。玉成就了「玉王」同時也毀了「玉王」。


我2012年讀的《穆斯林的葬禮》,細節已經記不清了。當時感覺這部巨著很震撼人心,韓子奇真的是太傳奇了,從一個小跟班、小學徒到被玉迷戀,落戶北京跟隨梁亦清學習玉器活兒,最後取了梁君璧,後來還和小姨子梁冰玉有一腿。

坦率講,我不知道,這位小奇子有什麼超人本領。放在今天,這位小奇子也就是一個普通學徒,只不過趕上了個好東家,這個東家沒有兒子,而玉器行傳男不傳女的技藝傳統讓這位好東家把目光鎖定在小奇子身上,小奇子入贅梁家並成長為一代玉魔。

小說由兩個部分在兩個時空中來回插,「玉」中的章節是韓子奇的成長曆程,「月」的章節是以韓新月為主線,兩者都以悲劇收尾。韓子奇一生叱吒玉器行業,臨了玉器被全部收繳砸碎(記憶有點模糊)而韓子奇死的時候道出了心裡的秘密:其實我不是穆斯林,這個細節我沒有看懂。韓新月因為是梁冰玉和韓子奇的女兒,原本就不招梁君璧的待見,所以成長曆程艱難。最後和楚雁冰(?)的愛情也以悲劇收場,只剩下楚雁冰拉著小提琴《梁祝》。真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小說開頭和結尾都是以梁君璧由國外回來回顧往事收尾,意味深長,令人感慨。


剛讀完《穆斯林的葬禮》,第一感覺是像看完一部肥皂劇。家族幾代的命運,用極為天真爛漫的筆調緩慢地寫出來。五十餘萬字,有一大半是可以跳過的。

那一大半是遣詞造句像極了《讀者》、《青年文摘》序言那樣,滿滿的苦口婆心。心理描寫的慢鏡頭太長,如腳踩棉花,讓人暈眩。但凡略諳世事的人,讀到未免會覺得尷尬。

例如,韓子奇手拿玉碗這一動作鋪陳了一大段:「現在,玉碗捧在了他的手裡,滑膩的玉質摩挲著他那粗糙的手指,一陣清涼浸入他的手掌,傳遍他的全身,像觸到了遠離凡塵的星星、月亮。他在人世間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為了這一個美妙的瞬間,他感到了從未體味過的滿足、興奮和歡樂,彷彿他手中捧著的不是一隻玉碗,而是天外飛來的精靈,和他的心相通……。『留神別掉地下!』他聽到了不知從哪兒發出來的聲音,好像十分遙遠,又十分迫近,也許是壁兒在說話,他記不起來壁兒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空寂的宇宙間突然響起來的異聲,把他驚動了,他又回到了人間!」

又比如梁亦清造玉船,被描繪成:「三年,一次多麼艱苦卓絕的航行,他像一名久經滄海的老舵工,穩穩地把著舵,在疾風惡浪、激流險灘之中小心翼翼地穿行,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一分一秒的懈怠,現在,遙遠的航程就要結束了,站在船頭縱目望去,已經看見了近在咫尺的彼岸!……梁亦清懷著崇高的敬意,緊緊盯著鄭和那穿透萬里雲天衝破萬頃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的一閃、心臟的一跳都會影響雕刻的精確,有損於那雙眼睛的神采……」

好在作者把那種極度渲染的文字寫得長之又長,情節也拉得長之又長。即使有文字上的硬傷,但是足夠多的情節可以彌補文字上爛漫天真的毛病。

情節的可取之處在於它的雙線敘事,別出心裁。一章講民國的玉器生意,韓子奇和蒲老闆的商業競爭隨時事跟進。下一章則講建國後,60年代,韓子奇的女兒韓新月的北大生活。這樣輪流交替,最後前因後果銜接在一起。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在情節上埋下許多伏筆和機關。比如韓新月處處受她媽排擠,直到最後才給出原因:原來韓新月不是她媽親生的,而是她媽的妹妹和她爸爸韓子奇逃亡國外時私生的。揭開謎底時,雖狗血倒也在情理之中哈。

看完全篇,花季少女韓新月得重症死了,奇珍齋倒了,人生起伏和生命的脆弱盡收眼底。這是天真爛漫的文字下,最接近世事的殘酷之處。

如果單拿其中一段來說,真是令人滿屏的尷尬。在人物塑造上,韓新月和老師楚雁潮的愛情,過於單純,顯得有點缺心眼。個人印象深刻的是羅新竹學上海人謝秋思的說話腔調,謝秋思聽到後諷刺還擊的那段文字。在這本小說中,小人物之間的衝突,比海誓山盟的愛情更有味道。

這本小說的獨特之處在於以穆斯林家族為題材,小說中穿插穆斯林的教義和習俗,但是描繪得略像教科書,為了介紹而介紹,和小說本身的敘事產生了一定的隔膜感

——喜歡請點擊右上角關注,還等啥呀

霍達的

《穆斯林的葬禮》講述60年三代人因琢玉而牽引出的愛恨情仇,圍繞玉器店奇珍齋的那些興衰沉浮見證了歷史變遷,字裡行間有宗教枷鎖有回漢文化的衝撞。《穆斯林的葬禮》有些小眾,除卻信仰原因主要在於諸多人詬病認為有瓊瑤風以及三觀不正一類的讀後感。

和《平凡世界》描繪土地情結的平實粗獷的寫實手法相比更秀氣,文字更斟字酌句。之所以小眾亦在於自古有言"文章最要節奏,簡為文章盡境",辭藻平實見真章。而故事情節方面過於傳奇色彩,太個例,並不是很接"凡人之苦"的地氣,難以共鳴。

故事裡最觸動人心的是老姑媽由於日寇侵略而家破人亡的"半仆半主"的煎熬和陳淑彥不幸的原生家庭給她造成的的囧迫以及璧兒遭受感情背叛後那種陰陽交錯的時而癲狂而冷漠的狀態以及良母賢妻背後的詭默,因為更有生活氣息些,反而愛情觸動倒在其次了。畢竟定位不同,《平凡的世界》主打是熱血思想而《穆斯林的葬禮》主打綿綿情懷,也是因為宗教信仰這基調需要情懷的濃郁渲染,又極具悲劇色彩,個人覺得比較適合舞台劇。

所以它並非糟糕至極,譬如《穆斯林的葬禮》無論文字還是敘事方法都是蠻費了一番心思的,娓娓道來的故事在倒敘插敘順敘的光影里兩條時間線索從容交錯最後彙集,兩個本來平行的時代呼嘯穿插,人物錯綜懸念迭起,語言時而壯闊時而靜默,心理變化描寫和人物刻畫細緻,主打的感情發展也是挺出人意料而反轉的,只是感情描寫過於理想主義,小小有點偶像劇即視感,人物太華麗麗是沒有瑕疵的人設,太完美讓人覺得有些不現實。像"瑕疵擔當"楊超越說的有瑕疵才親民。但如果沉心讀下來心裡果然起伏跌宕的,有人認為它起筆於女性適合女性,確切說或許它更適合感情豐富細膩的人群,很容易讓人聯繫到自己的感情經歷。且有許多人物在某情境下流露出的語言,有生活有閱歷有領悟,著實讓人感同身受,譬如陳淑彥說過"在家裡,早早地分擔父母的煩惱,我聽慣了他們對生活的抱怨,看慣了他們彼此都把對方當做發泄的對象,甚至波及子女。我原以為所有的家庭都是這樣,其實不然。"把一個常年經受家庭冷暴力的惶恐孩子的自卑折磨心理都表達出來了,而造成這種冷暴力的原因就是她總結出的人類常見通病"我正是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弱者,互相發泄是弱者對付不幸的惟一手段。"還有一些寫實的語錄像"只有謊言才拚命地鼓吹,害怕別人不相信。"、"回想這一輩子是怎麼過來的?咦,什麼趣味也沒有,好像到人世上來走一回,就是來當一頭馱錢的驢!"……

慚愧淺嘗輒止,然感君一閱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讀罷《穆斯林的葬禮》,不禁讓人掩卷長嘆。

該書是回族作家霍達創作的長篇小說,曾獲茅盾文學獎。

故事時間跨度從民國初期到上世紀70年代,以玉器作坊奇珍齋的升沉起伏為主線,講述了一戶穆斯林家族、祖孫三代不同的命運變遷,以及他們為了理想和事業所付出的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該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不逢時,當是小說中每個人物最大的命運悲劇。

首先來看一代琢玉大師梁亦清,他擁有一身精湛的琢玉技藝。

尋常一塊璞料,他一眼就能看穿其玉質優劣。他能根據玉的顏色、形狀隨形而琢,化腐朽為神奇。

在那個年代,儘管他夜以繼日地工作,也只能勉強維持一家老少的溫飽。

他把一生都獻給了美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手中活。不管世事變遷,人生沉浮,我只安心做事的敬業精神實在值得欽佩。

不為名,不圖利,一切皆緣於熱愛。這種極致的工匠精神,讓我們在浮躁的生活中感受到一顆恬淡、安靜的心。

孰料人生無常,在傾注了三年心血的玉船即將竣工之時,他竟因勞累過度,噴血而亡,令人扼腕不已。

雖然書中對於梁亦清著墨不是太多,但他卻是我極喜歡的一個人物。哪怕物質再貧瘠,內心也要保持豐盈。

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再來說韓子奇,他是一個被穆斯林收養的漢族孤兒,也是梁亦清唯一的愛徒。

他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美玉,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天資聰穎,跟著師傅僅三年,便盡得其真傳。

但他跟師傅的愛玉又有所區別,師傅之於,愛得純粹,愛在奉獻。韓子奇之於玉,除了喜歡,也把它當做發家致富的手段。

他是個能屈能伸,頗有心機之人,他相信「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師傅死後,他投到仇家門下,忍辱負重,只為有朝一日一雪恥辱。

他做到了,沒有他,就沒有後來名冠京城的奇珍齋,就不能接手玉魔老先生留下的博雅宅。

為了生活,他同師妹君璧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原以為夫唱婦隨,日子可以就這麼安穩的過下去。

不料抗戰爆發,為了保全那批稀世寶玉,嗜玉如命的韓子奇聽了英國商人亨特的話,攜寶玉遠渡重洋,到倫敦暫避風險。

在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和家裡的聯繫也中斷了。在孤寂的歲月里,他竟然接受了在他身邊的小姨子冰玉的愛情,並生下了女兒新月。

十年光陰匆匆過,當他們重返故土時,韓子奇卻無顏面對髮妻和兒子天星。

無論他選擇姐妹中的哪一個,對另一個都是一種最殘忍的傷害。之後的他只能活在無盡的內疚和自責中。

其實,我覺得,他愛玉勝過愛任何人。他的人生因為玉發生轉折,而走向輝煌,也因為玉之不存而一病不起,最終鬱郁而亡。

要不是生在動蕩不安的年代,他或許可以馳騁商場,成為一位傑出的工藝大師和管理者雙料奇才,更不至於和兩姐妹發生這樣的孽緣。

君璧,是梁亦清的大女兒。她目不識丁,是那個時代普通女性的縮影,她的人生觀,便是為了生存而生活。

所以,她可以忍受丈夫的出軌,也可以為了所謂的門當戶對,自作主張地替兒子包辦婚姻。

這個女子,真是可憐又可恨。

冰玉——君璧的妹妹,從小聰慧,同樣生不逢時。雖然在姐夫的支持下,上了大學。

但因為戰爭,而失去了原本美好的愛情。

在動蕩的歲月里,在異國他鄉,她錯誤地愛上了自己的姐夫,以至於讓三個人都陷入尷尬的境地。最後為了保全支離破碎的家,她只能忍痛留下女兒新月,選擇退出。餘生孤獨而落寞。

新月,是子奇和冰玉的女兒。雖然有爸爸、姑媽、哥哥的疼愛,有讓同學們羨慕的好前程,但她因為是錯誤結合的產物,命運似乎註定要以悲劇收場。

這個美麗聰慧的少女,即使是在北大這個人才濟濟的高等學府,依然顯得那麼出類拔萃。

在無憂無慮的歲月里,在未名湖畔,因為遇上了老師楚雁潮,她的青春得以煥發出最迷人的光彩。

而她與老師楚雁潮的戀情,更沒法不讓人動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多麼美好的意境啊。

誰料晴天霹靂,無意間,她竟被查出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而且病情已發展到了不能手術的地步。

在楚老師的鼓勵下,她的病漸趨穩定。有親人的安慰,有老師的陪伴,我們設想她的病或許有轉機,老天該不會殘忍的把她生的希望都給剝奪了吧?

但她的養母——也就是自己的親姨媽,卻以穆斯林不能和漢人結合的名義,殘忍地把她和老師拆開。

情緒的不穩定,對於心臟病人無疑是雪上加霜。後來,她又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一連串的打擊,終於使醫生也無回天之力了。

讀到新月香消玉殞的片段,我的心也跟著碎了,任淚水恣意的流,為人間如美玉般潔白無暇的少女的離世而哭泣。

新月,註定只能成為天上一彎清冷的月,來不及等到月滿中天就消逝了,空留遺憾在人間。

而經年以後,楚雁潮獨自在墓前為心上人演奏小提琴曲《梁祝》的一幕,更是讓讀者們為之動容和心傷。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誰說新月的命運不是生不逢時所造成的呢?

應該說,這是一部悲情小說,讓人讀後心情無比壓抑。或許這正是悲劇的力量吧,雖然生活中痛苦無處不在,但人們依舊要負重前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這本書和陳忠實的白鹿原前後看完的,相比較陳忠實,霍達的寫作更具有故事的編排性和揭秘故事感。看到最後那一聲新月啊,確實叫人心碎。但是對比白鹿原看完之後沉重的釋然,此文給人無限的壓抑,說不出來的苦悶。穆斯林的葬禮出現在宗教升溫的早期,其實韓子奇是不是回民的問題,宗教和世俗的關係,民族和宗教的關係等等都在文中有所體現,但是可能是故事的需要吧,愛沒有衝破藩籬,也出現了極端的一些思想色彩,將大千世界中的一部分人用一個宗教的理由隔離開,現在時代在變,觀點也變了,為什麼人要將自己與社會割裂開呢?故事裡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母親在戰爭中用宗教救贖自己而使自己越來越不近人情,也是當時一種社會狀態的描寫,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定位的反應。很不幸,我承認這是好的故事,但是這裡的東西不太符合現在的時代,如果有人從中汲取了那些觀點,恐也不合適。要明確的是宗教的信仰和民族無關,信仰和世俗是那個事情,人們從來都認為婚姻是美好的,而反對和破壞美好的東西不就是罪惡了嗎?這也是陳忠實的高處,人性不過是帶著血和泥污的遮羞布。


簡評下作者和這本書的意義吧!

做為穆斯林一員,作者本人最大的貢獻就是講穆斯林世界真實的呈現給我們,讓我們了解他們,理解他們這個民族。雖然全國遍布著回民的足跡,但我們只是表面的理解他們的信仰,而未懂他們,以及為何信仰的力量之根固。

通常來看,越是貧瘠的地方,宗教信仰愈發濃烈,因為信仰是支撐他們生活的全部,比如「中東」,比如「非洲」。 可能我們看來,他們行為怪誕,與我們絲不入扣,而究竟哪裡有異,說不上來。這本書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本人呢可以看出,她是一位理性的穆斯林,經過深度思考,對於宗教利弊有著自己看法。作品中也是含有批判主義色彩的,如:將婚姻嫁娶納入宗教神的賦予,以及將伊斯蘭教之外的人視為異教頭,引起了穆斯林世界一些人士的不滿。書中也點到為何在外的回回凝聚力強,喜歡抱團取暖的原因。

自古以來他們的世界一直被漢人統制著,處處接受不平等、壓迫,因為古時候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都是處於高壓狀態,長此以往導致他們對族外人的內心抵觸已經潛移默化的深入骨髓。隨意後來的遷移,很多人進入了中原,但始終是少數群體,不能融入社會主流,所以遍布四海的穆斯林在遇上民族問題上變的敏感,表現出驚人的團結,也不乏極端。實際上有很多誤解來自於他們的祖輩,而非他們本人對社會的認知。

鑒於此插句題外話,我想表達的是「當今社會乃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同是華夏兒女,而我們中華民族最不缺的就是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應該放下成見,共享和諧 友善 平等 公證 法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全人類共贏的發展理念。」

再回書中,小說從民國時期到上世紀末,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幾代人的曲折經歷,尤為對玉器闡述,從選材,製作,結構等,以及把玉人對玉的心態刻畫非常到位,讓人大開眼界。再到「新月」那段讓人充滿憐憫的悲慘命運,催人淚下。整部作品結構緊密,像是敘事,又帶點魔幻色彩,使人帶入感強,可以說是匠心獨運。

這部史詩級的大手筆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基本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穆斯林世界,作為民族文化的推動者是值得肯定的,其意義淵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