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老早就想寫了,不過一直由於種種原因沒發出來,布魯希洛夫攻勢可以說是WWI中最引人討論的戰役之一,諸公都知道此役俄軍打斷了奧匈帝國

的脊樑,迫使其盟友德意志帝國從各處調兵遣將,亡羊補牢,不過大家也知道,此役最終也成了埋葬俄軍精銳的鐵鏟,最終使得沙皇俄國走上覆滅之路,此文我還是從德皇陸軍視角出發,為大家講講布魯希洛夫攻勢如何從勝利走向失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第三個年頭之際,歐洲大陸上的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的士兵都已深陷地獄,在西線,法金漢為了實現其讓「法國人流血身亡」的戰略目標而冷酷的勒令前線三個集團軍衝擊著法國人的防線,而在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戰區,義大利人發起了第五次伊佐松河攻勢,而在戰線綿長的東線,卻迎來了可疑的寧靜,沙皇俄軍似乎還未從德軍自1915年5月開始的「馬肯森攻勢」中恢復過來,而德軍的高級將領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開戰到目前已經失去近300萬人力的俄國人已經被打垮了,

「即使尼古拉陛下取之不盡的奴隸們還有三百萬之眾,我相信沙皇的官僚們也不可能把他們在半年內送上戰場。」作為皇帝總部主官的海林森在1916年4月初的OKH會議上對不安的法金漢如此安慰道,德軍總參謀長雖然是一位堅定的西線決戰方案擁護者卻還是對俄軍長期的無所作為感到不安,「一想到幾十萬人會從某段戰線突然冒出來對你發起進攻,你就會感到很不爽」。(當然,法金漢的不安僅停留在心理上,他佬並沒有對自己的不安做出實質性安排)

在1916年3月底,十多萬德

皇陸軍在東線已經沿著里加-德文斯克-維爾紐斯-平斯克-烏克蘭北部構築了一段漫長的防線,這顯然是不夠的,更何況馬肯森帶走了最善戰的第九集團軍(下轄近衛軍)南下巴爾幹,於是,按照法金漢的命令,大部分東線德軍都將處於防禦狀態(除了里加戰區),以將多餘的人力物力提供給凡爾登,在5月底,德皇威廉在法金漢的陪同下來到了設置在科夫諾的東線戰區司令部,渴望得到大量部隊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二人組乘機對德皇哭爹喊娘,甚至拋出了俄軍一旦進攻東線將「瞬間崩潰」這樣「自暴自棄」的話,不過,法金漢還是替皇帝駁回了兩個戲精的要求,並明確:一切的戰略物資和部隊都將為凡爾登服務,東線暫時是安全的。

事實證明,這些或在左右互奶,或在戲精上身的德軍大佬都被新任俄軍西南方面軍司令布魯希洛夫欺騙了,俄軍根本不打算進攻德軍,而是將重鎚砸在「戰五渣」的奧匈帝國身上,毫無疑問,在1914年-1915年在塞爾維亞,加利西亞和喀爾巴阡相繼損失慘重的奧匈帝國陸軍註定只能在東線扮演德軍的「工具人」,而作為一戰最傑出的俄軍統帥,布魯希洛夫計劃用一場規模遠甚於馬肯森攻勢的進攻打垮這個虛弱的對手,從而扭轉戰局,為此他不僅僅是改善了俄軍一蹶不振的士氣和糟糕的訓練,更是通過晝伏夜出的方式將百萬大軍集結到烏克蘭戰區,這長達兩個月的真空期騙過了同盟國幾乎所有的東線指揮官包括一直在向OKH索取援軍的魯堡二人組也未意識到俄國人真正的進攻會在哪發起,當然,一貫精明的東線戰區副參謀長馬克斯.霍夫曼還是對戰局發出了可怕的預言:

「俄國人必然會發起進攻,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法國佬的壓力,也是為了他們自己,不過他們不會選擇在春季,因為這段時間是臭名昭著的『無路期』(化雪導致的泥濘),但俄國人肯定會利用這段時間調集兵力,之後他們會在5-6月攻擊我們和奧地利人防線結合部,達成他們的突破。」

俄西南方面軍統帥布魯希洛夫

直到6月4日的時候,布魯希洛夫「以沙皇之名」的龐大攻勢開始了,數量龐大的俄軍並未使用浩大的炮火準備宣告這次攻勢的開始,而是精確的用炮火摧毀了脆弱的奧匈帝國炮兵,隨後集中部隊突破了脆弱的奧軍防線,奧匈帝國第四集團軍幾乎在一瞬間土崩瓦解。

作為德奧防線結合部,駐紮在盧茨克的林辛根集團軍級集群如霍夫曼所料遭到了潮水般的進攻,即使如此,德軍並沒有像自己的盟友那樣瞬間崩潰,當然,這也得益於他們的指揮官亞歷山大.馮.林辛根,這位在伊普爾和馬肯森攻勢中為自己贏得戰功勳章的悍將穿梭在各團,各營的戰壕間,呵斥著那些剛剛逃亡到這蜷縮在戰壕里的奧地利人,號令他們與德國人一起殊死抵抗,就這樣,林辛根的部隊用機槍,輕武器和刺刀和兩個俄國集團軍一直戰鬥到了6月6日,直到6月7日凌晨,這支被孤立的集團軍才主動帶著傷員向後撤退,撤退之際,林辛根也不忘令約翰尼斯.埃本的第十預備軍斷後,以掩護奧匈帝國第二集團軍。

亞歷山大.馮.林辛根,林辛根集團軍級集群司令,他和他的部隊在挫敗布魯希洛夫行動中立下首功

隨著盧茨克的淪陷,布魯希洛夫的前鋒終於得以橫掃戰線,並於13日抵達了科韋利以南。在前三天,超過20萬奧匈帝國軍人成為了戰俘,5萬人喪生,這一成功使布魯希洛夫改變了他的計劃,他希望從奧軍陣地轉向北部從而擴大突破口,從而擴大他的成功。

這個決定在筆者看來可以理解,卻極不明智,可以說是使布魯希洛夫攻勢最終功敗垂成的主因之一,布魯希洛夫本可以通過調動科韋利的前鋒軍隊向南前進,徹底包圍奧匈帝國軍隊,從而摧毀他們。而俄軍統帥卻被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轉而向北想一口氣吃掉德皇陸軍的南部兵團,這種思想本該在盧茨克之戰中得到警醒,盧茨克之戰已經證明了,即便在面對技術、訓練等方面革新的俄國人,訓練有素的德國人依舊能保持鬥志血戰到底,不管他們周圍有多少俄國人。

6月8日,東線德軍司令部連忙召開緊急會議,在收到奧匈帝國第四集團軍已經被摧毀的第一份報告後,興登堡已經決定將自己的司令部南移,不過當他還沒來得及親自指揮時他便坐上了火車前往柏林,魯登道夫不久後隨之而去,不用筆者多言,這二位是去奪權去了。

東線司令部的大權從此移交到了老邁的巴伐利亞親王利奧波德手上,他在之前指揮著自己的集團軍級集群,這位務實的軍人在6月9日將自己的部隊向南前進並構築了防線,他並未調動德皇陸軍在北部的部隊,「里加-德文斯克和白俄羅斯地區必須保持目前的態勢,我們不能排除俄國人在北部也準備發起進攻的可能性,」,隨後他發出了向柏林的援軍請求,雖然從戰局已經進入白熱化的西線調出部隊是一件極其危險的舉措,而且法金漢已經知曉,英國遠征軍馬上要從索姆河一線對自己的側翼發起進攻,但法金漢還是同意調出六個師交給東線。

利奧波德親王,時任東線德軍總司令,挫敗布魯希洛夫攻勢的操盤手

利奧波德隨後與法金漢一同與奧匈帝國負責人會談,試圖在義大利取得戰功的康拉德在聽聞第四集團軍土崩瓦解的消息後「面如死灰」,奧軍東部戰線崩塌迫使他他不得不將自己的主力部隊撤回國內。

目前利奧波德的第一件事便是必須阻止從盧茨克到科韋利的俄軍部隊,從6月7日-6月13日,布魯希洛夫繼續前進,打垮了奧匈帝國第七集團軍,並奪取了布科維納幾條戰線,不過對第七集團軍而言幸運的是,俄軍佔領後的切爾諾維茨東部和德涅斯特之間的土地極其狹長,阻礙了俄軍的補給線,這使得奧匈帝國部隊得以苟延殘喘。

6月13日,布魯希洛夫的北進兵團開始對德軍最南端巴拉諾-雅西的馮.沃伊爾施的部隊展開強攻,沃伊爾施的集團軍級集群大部分都來自於國土防衛師,不過即使如此在面對俄國人的部隊這些國土防衛師的年輕人依舊不落下風,從13-16日的戰鬥中,俄國人竟然寸土未得。

馮.沃伊爾施,沃伊爾施集團軍級集群司令,該部大部分由國土防衛師和新兵組成,卻也出色完成了防守任務

為了保證德國人不從北部動用部隊,俄軍統帥部讓北部和東部的俄軍也發起了攻勢,在納羅茨湖東部,白俄羅斯西部的德軍陣線,德國人都遭到了規模不小的進攻;在里加橋頭堡,俄羅斯北方面軍甚至發起了一場大規模進攻,雖然這場攻勢在德第八集團軍的防守下被挫敗,但還是加重了利奧波德的疑心,使得他確信俄國人還有餘力在其他地方進攻,從而不敢從北部調動援軍,這代表德國人不得不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僅靠一個半集團軍的兵力與俄國人戰鬥。

6月17日,在德軍第十預備軍保護下飽受俄軍連續十天追擊的奧匈帝國的埃爾莫利不得不和他的第二集團軍退向德軍陣線,而俄軍終於得以在盧茨克以西取得了突破,林辛根則退向科韋利以北,試圖與駐守在普里佩特的利奧波德集群連成一線。

對於布魯希洛夫而言,他的機遇便在於此,如果他的部隊能夠突破巴拉諾-雅西-普里佩特一帶的德軍,那麼他的野心便得以實現,德軍和奧軍都將面臨滅頂之災。於是他下令自己的北進兵團繼續進攻,試圖撕破利奧波德和林辛根的陣地,很奇怪,在這一段關鍵時間的戰鬥卻在很多文獻中都是一筆帶過,但結果無疑是一致的:俄國人失敗了。

布魯西洛夫的北進兵團包括兩個集團軍(第3,第8,第3集團軍已由西方面軍轉隸屬於西南方面軍),在6月15日時這兩個集團軍加起來大致還有十二萬的兵力,而他們需要對陣僅僅是已經精疲力盡的林辛根和兵力不過六萬的利奧波德,這樣的失敗我們能從部分文獻和當事人的回憶錄中一探究竟:

「林辛根得到了部分來自沃伊爾施的國土防衛師的支援,恢復到了擁有27000可戰鬥人員的實力,但這支部隊還是很虛弱,僅擁有一個軍的戰鬥力,利奧波德親王將其部署在普里佩特以北,在那裡的防線相對較狹窄,俄國軍隊無法展開他的人數優勢,霍夫曼和赫爾曼(林辛根集群的行政主官)將兩支集群的重炮集中部署在了陣地後很遠的地方,以此來應對俄軍的新戰術,如果俄軍集中炮火移除德軍的火力點,那麼德國人便可以馬上利用自己重炮的長射程將他們摧毀,而且德國士兵向來是防禦戰的高手,他們已經在西線證明了這一點,於是只用了兩天他們便沿著普里皮亞季的叢林和沼澤建起了一道防線,在隨後的戰鬥中他們甚至可以頂著炮火用機槍和步槍殺傷從開闊地而來的俄國士兵。」

「此時盧茨克以西的陷入了一片混亂,俄國人擁擠在狹窄的森林不停地衝擊德軍陣地,在這時候他們和牲畜沒有任何區別,只能被機槍全部射殺在沼澤里,他們失利後便向其他方向突擊,迫使我們不得不派人駐守漫長的防線,有時候勝負全看兩邊在這片地方的人數,但即便陣地被突破也未必算作俄軍的勝利,因為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群德國人或者奧地利人乘著俄軍的補給和後續兵力沒來得及跟上又來把守這片陣地。」

--馬爾斯.霍夫曼

這樣的戰鬥將持續整整二十多天,布魯希洛夫不得不為自己對俄軍的高估和德軍的低估付出代價,在盧茨克以東,他的兩個集團軍也因為沒有足夠兵力合圍而讓大量的奧地利人得以逃出生天。

同盟國的指揮官們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畢竟這場災難還在繼續,法金漢於6月24日通過與奧匈帝國的一陣唇槍舌劍後終於確認了德軍指揮官在阻止這場災難中的決定指揮權,奧匈帝國無論是殘兵敗將還是新銳部隊都將受到德軍的指揮,殘兵們甚至可以被歸入德軍制下加入戰鬥,當然為此德國人還是費了不少神,因為他們還得為此準備大批精通巴爾幹地區複雜多樣的方言的翻譯。

到了7月中旬,布魯希洛夫的攻勢大部都已偃旗息鼓,7月16日,布魯希洛夫停止了自己在普里佩特毫無意義的衝擊,將兩個集團軍重整補充,從而準備再做進攻,而東部的突破集群在布羅迪停下了腳步。到了七月中旬,奧匈帝國第三集團軍和卡爾公爵的集團軍級集群將投入到那裡去遏制俄國人,截止目前,同盟國已經調動起了足夠的兵力發起反擊,這些部隊除了那些前文的奧匈帝國部隊,還包括德軍來自西線的六個師,巴伐利亞王室禁衛軍,和來自白俄羅斯的格羅瑙軍級集群,為了徹底挫敗布魯希洛夫,法金漢將反擊時間設定在8月1日。

不過布魯希洛夫此時依舊認為自己可以突破德軍防線,因為此時俄軍統帥部又將包括近衛軍和兩個軍的部隊加強給了他,在7月24日,他令這些部隊同俄第三,第八集團軍和從布羅迪趕來的第十一集團軍對普里佩特的利奧波德和林辛根再次發起猛攻,布魯希洛夫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取得突破,孤注一擲。終於,在7月28日,俄軍突破了林辛根的兩道防線,前鋒已經從北打到了利奧波德集群的左翼,不過利奧波德此時也意識到俄軍的前鋒部隊形成的突出部,他決定用一場迂迴包抄粉碎布魯希洛夫的進攻。

7月29日,利奧波德令從北增援而來的格羅瑙的軍級集群火速向科韋利以南機動,再轉向北方,在經過六小時的機動後,這一教科書般的德式作戰準備已經完成了,在下午四點,格羅瑙的軍從南發起進攻,斬斷了俄第三集團軍前鋒的退路,俄軍的八個師被困於普利皮特的沼澤中,俄軍此時攻勢難以為繼,只得迫於解圍,雙方一直戰至8月1日,眼看德軍援兵源源不斷的抵達,布魯希洛夫叫停了攻擊,命令三個集團軍退回出發地,而包圍圈內的俄軍也由於德軍 足夠兵力紮緊口袋而逃出大部。

馮.格羅瑙,格羅瑙軍級集群司令,他在科韋利以南發起的進攻徹底粉碎了布魯希洛夫試圖突破普利皮特的企圖

這次攻擊失利可以說已經讓布魯希洛夫看清了戰局,他向北吃掉德軍的大目標已經無法實現,截止當天,北進兵團的三個集團軍已經損失將近四十萬人,再加上德軍援兵將近,他不得不下令前線部隊轉移重武器和物資,準備後撤,不過他還是準備做一場掩飾後撤的進攻,他將目標再次放在了奧匈帝國頭上。

8月8日,俄軍發起了兩個方向的進攻,第3和第8集團軍一路依舊指向普里佩特的德軍,而另一路三個集團軍則指向剛剛重組不久奧匈帝國第二集團軍和卡爾公爵集團軍級集群,這兩支可憐的部隊像兩個月前被暴風席捲般摧毀的友軍一樣再次慘遭重創,損失了四萬餘人,不過得益於德第十預備軍的斷後阻擊,他們沒有像一個月前那樣潰敗成俘。

約翰尼斯.埃本,德第十預備軍軍長,在這段時間基本任務就是為奧匈帝國軍隊斷後

8月11日,隨著第3,第8集團軍再次從普里佩特被德軍擊退,以及第九集團軍攻佔斯坦尼斯拉夫,布魯希洛夫宣告暫時停止攻勢,並向沙皇彙報自己豐厚的戰果,從6月4日開始,截止8月11日,他已經殲滅了將近70萬同盟國軍隊,此等功績不僅是俄國,也是英法兩國無法相比的,不過當他回首疆場之際,應該也看到了在這兩個月里血灑疆場的50多萬俄軍將士。

布魯希洛夫的進攻無疑是軍事史的一場偉大革新,其意義也註定非凡,但它本應取得更大的戰果,我們可以看到布魯希洛夫本可從科韋利向南一路橫掃烏克蘭和巴爾幹,假如有可能,西南方面軍甚至可以在羅馬尼亞參戰後與其一同突入奧匈帝國的心臟,從而使其退出戰爭,扭轉東線的敗局。

但歷史沒有假如,我們還是只看到了:因野心勃勃從而犯了分兵大忌的布魯希洛夫在雖然數量稀少卻經驗豐富的德皇陸軍的防禦下慘遭血洗,使得戰略目標無法達成,只打贏了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鬥,最後使得沙皇俄國步入墳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