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火箭炮技術就不能不提到中國和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倆個把火箭炮玩的最遛的國家,已經把火箭炮玩出了花,射程堪比導彈,還帶精確制導,關鍵價格帶低到令人髮指。??

至於說哪兒些國家獲得過其他國家轉讓的火箭炮技術,中國無疑是其中一個。咱們的火箭炮技術源自前蘇聯,不過這更像一種傳承,比較咱們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技術,擺脫了蘇系武器傻大粗的風格。

還有另一個的國家就更不能不提了,那就是土耳其,其火箭炮基本上都是山寨中國的,而且獲取技術的手段極其不光彩。

1997年土耳其與中國簽署了採購1個連WS-1火箭炮的合同,雖然WS-1火箭炮的命中精度不算太高,但其射程則達到了80公里,整體上土耳其對WS-1火箭炮也非常滿意。(下圖為WS-1火箭炮)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分得部分黑海艦隊,以及兩艘正在建造的航母烏泥揚諾夫斯克號和瓦良格號。因為無力繼續建造,只能公開拍賣出售,最終中國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拍到了瓦良格號。在將瓦良格號託運會國的途中,要經過土耳其海峽,但土耳其在北約的指使下,以「瓦良格號威脅土耳其海峽的安全」為由拒絕放行。中國多次交涉,但土耳其政府態度強硬,堅決不放行,瓦良格號只能返回黑海。

直到2001年,土耳其軍方突然改變態度,與中國進行談判,土耳其提出以引進中國WS-1火箭炮武器裝備技術為交換條件,放瓦良格號通過。中方進過討論之後,最終決定同意交換。就這樣土耳其拿到了中國的WS-1火箭炮技術,並成功仿製出了T-300火箭炮,裝備本國軍隊。(下圖為T-300火箭炮)

其實除了這款火箭炮之外,土耳其的多款火箭炮都是山寨自中國,包括T-107型107毫米火箭炮和T-122型122毫米火箭炮。

其中土耳其的T-107型火箭炮是山寨自中國的63式火箭炮,這款火箭炮雖然中國沒有直接出口給土耳其,不過當年賣了不少給第三世界國家,還有伊朗當年也買了不少。土耳其在吃透63式火箭炮技術後,將其山寨重新命名為T-107型火箭炮,並將該火箭炮出口到了不少戰亂國家。(下圖為國產63式火箭炮,游擊隊的最愛,號稱沒有發射器弄節乾電池就能發射,沒有乾電池點把火也行的游擊神器。)

還有土耳其T-122型則是山寨自中國的122毫米火箭炮,雖然這款火箭炮不是我國自主設計的,但我國在蘇聯BM-21型122毫米火箭炮的基礎上,仿製並研發了多款122毫米火箭炮,其中包括81式、90式、輪式和履帶式模塊化122毫米火箭炮。雖然還不太清楚土耳其是如何獲得的中國122毫米火箭炮的,但其推出的T-122型火箭炮與中國的模塊化122毫米火箭炮非常相似,基本上可以斷定屬於山中國火箭炮的山寨版。(下圖為國產122毫米多管火箭炮)

而由於土耳其是直接山寨我國多款火箭炮的技術,所以研發經費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起售價較低,已經對我國火箭炮市場有了一定的影響。

PS:因為篇幅問題,土耳其山寨的火箭炮筆者就沒放上去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上網找找看。


火箭炮正式走上戰爭的舞台,應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而發揚光大,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大量裝備火箭炮的國家主要有蘇聯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火箭炮也各有特色,例如德國研製了奈爾比威費火箭炮,這種火箭炮可以掛裝在半履帶車上,也可以架在地上;蘇聯的典型型號有喀秋莎,一排火箭滑軌架設在卡車上,一次齊射,火光衝天。美國雖然也在火箭炮研究上下了功夫,其火箭發射技術主要為海軍和陸軍航空隊所採用,陸軍曾經在謝爾曼坦克上測試過T40型火箭炮,但最終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

二戰結束後,美蘇各自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大陣營都各有十餘個國家組成。盟友作戰體系的建立,不可避免地在裝備序列上進行了統一。例如蘇聯領導下的華沙條約組織,其成員國的裝備都採用蘇聯研製的武器,火箭炮自然是其中之一。但類似羅馬尼亞這樣具備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開始仿製蘇聯的技術,例如採用蘇聯BM-21冰雹火箭炮的技術,仿製出LAROM火箭炮。捷克斯洛伐克則在BM-21的基礎上,研製出RM-70火箭炮。可以說,華約國家研製的火箭炮基本都是採用蘇聯技術,即使華約解體後,這些國家研製的新型火箭炮也都留有蘇聯技術的痕迹。

新中國成立後,曾經成體系地引進蘇聯武器裝備。但後來中國軍工人在外界對中國嚴密技術封鎖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地研製了多種型號,多種口徑,多種類型的火箭炮。在初期研製的型號里,還或多或少地能看到蘇聯火箭炮的影子,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痕迹越來越淡。進入21世紀,中國開始推出自主研製的多型火箭炮,例如SR5型輪式自行火箭炮,可以適應多種口徑火箭彈,配備精確制導火箭彈後,打擊精度可以趕上導彈。可以這麼說,中國火箭炮技術博採眾長,但最終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並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中國研製的火箭炮因為技術先進,也為許多國家所青睞,他們有的要求購買,有的則是採用技術授權的方式,例如土耳其和泰國,都從中國授權了多型火箭炮技術,自行生產。

德國雖然在二戰中研製了多型火箭炮,但在戰後並沒有在這個領域技術投入。美國在戰後則主攻M270型火箭炮。這型火箭炮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裝備美軍。其性能就是到今天,也是十分先進的,尤其是多種任務類型的火箭彈,加上精確制導導引頭,已經具備了導彈的打擊精度。但是西方諸國,都是以購買為主,並沒有仿製或自行研製。

所以我們可以梳理出目前國際火箭炮技術的三大流派——俄羅斯、中國和美國。


火箭炮技術不加制導的話其實並沒有高精尖到什麼地步,只是比較依賴國家的工業基礎。

時間上火箭炮搞得多的就是咱們中國,前蘇聯,現在俄羅斯,都是一個軍工體系。咱們的軍工就是在前蘇聯幫助下建立的,現在依然保留著不少當初的特點,這方面更像是傳承,不能用轉讓來說,因為我國現在的火箭炮技術算得上數一數二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前蘇聯喀秋莎火箭炮大德國佬大發神威,抗美援朝時,解放軍也大量使用火箭炮,火箭炮在我們這兩個國家玩的最溜。所以一直很注重火箭炮的研發,歐洲、美國也有,不過不像咱這麼種類齊全,他們更鐘愛精確制導,火箭炮這種暴徒似的武器很俄羅斯。

現在雖然還叫火箭彈,其實已經加制導了,叫導彈更合適,鑒於咱一貫作風,還是得叫火箭彈,要不咋賣啊,導彈出口限制可嚴格了。不過制導精度高低不一(這個分型號),加量不加價的打發還不能少。火箭彈填補了中近程重火力的空白,覆蓋打擊很帶感。

轉讓的話,得說個事,我國轉讓給了土耳其某型號火箭彈的技術,餵了狗,翻臉不認人,反過來搶我們市場。不過但凡能轉讓的技術,在國內基本上就是退二線的技術,就土耳其那工業基礎,也就那樣了,跳樑小丑。

所謂轉讓都是退役技術或者不成熟不可控的技術,坑那些不懂的,咱當年吃過虧,歐美一直這麼干,現在咱也加入進來了,軍火界本就很黑暗,多的說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