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上樂高課、上鋼琴課、看病、諮詢律師,都是付費的,本質上就是購買知識。這些知識的付費,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對知識本身進行付費。比如,諮詢律師、看醫生。他們的知識雖然是公有的,比如法條、醫療知識,但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就變為了專有知識。客戶、病人為這個知識本身付費。此外,還有知識產權、商業機密、版權、都可以看做為了知識本身付費。

第二類是知識是公有的,也無需針對單獨場景進行應用、變通,比如,物理知識、經濟學知識、相對論等等,所以,無需對知識本身付費,但是,卻需要對獲得這些知識的渠道付費。比如,圖書館裡的書中有知識,進圖書館看書,得花100元,辦理借閱證,這也是知識付費。老師也算是知識的渠道,學費,不是為了知識本身,而是為了講解知識的勞動,也即獲得知識的渠道付費。

很多時候,這兩類場景是相互交錯的。比如,高中物理知識雖然是公有知識,但一個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深入淺出的講解的老師,他的工作中涉及的知識,不但包含物理知識本身,也包含他自己獨有的,關於如何講解的知識。他不但是知識的渠道,同時也是「如何講解」這個知識的創造者。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名校、名師的價格更貴。因為從知識付費的角度出發,學生不光為知識的渠道付費,也為老師的獨有知識付費。

現在的知識付費,幾乎都是公有知識,但也涉及到媒體、傳播內的獨有知識。通過對受眾的研究、判斷,來選擇特定的公有知識進行傳播。


某知識付費平台的編輯跟我說,我們內容收費,所以很容易被告上法庭。就像葛優癱、葫蘆娃怎麼調侃都行,一旦涉及盈利,請交侵權費。

一本書出版後,曬朋友圈可以,電視推薦可以,寫書評罵可以,誇也可以,如果有自帶流量的明星能推薦一下,管他讀沒讀,出版社喜大普奔,但如果變成音頻內容做知識付費——不可以。

當然出版社也有自己的理由,你都解讀完了,大家不買書怎麼辦,跟無良盜版商有什麼區別。這讓我想到一位做高端傢具設計的朋友,他被問及怎麼看待淘寶山寨問題時特別從容地說:一點都不擔心,願意花10倍價格買我們產品的用戶,是不會去買山寨貨的,他相信自己的用戶有基本審美。所以,一篇音頻內容怎麼出來的?它真的是「盜版」嗎?

首先,編輯和作者一起定下需要解讀的書,作者會在閱讀完後列出大致方向,再和編輯溝通,此時編輯也是讀完這部小說,大家一起討論哪些點值得深度解讀。接下來才是動筆寫,初稿完成後,繼續和編輯討論,中間改七八稿都是有可能的。然後編輯會遞交給總編室,會有團隊討論稿件優劣,最後寫一份反饋返到作者。曾有供稿的朋友說:「當我收到上千字的意見時,驚呆了,當然也很感動。我覺得自己的東西是被重視的,而且明顯是認真讀過給到的意見,這和野生寫作的自我成長完全不同。」然後再改幾輪直到總編室過稿,然後定稿修改掉文章中不準確的部分,完全按照做書的標準做內容,作者會收到總結性的評價方便他/她下次創作。最終稿件送去錄音、上線。(以上案例取自目前幾個比較大的平台,並不能包含全部)

現在這些平台對內容打磨的精細程度,足以羞辱那些瘋狂出爛書的出版社。同時,無論是平台編輯、供稿作者,都拿到了相當豐厚的報酬,作者能拿到平均一個字一塊多的高稿費,而編輯是之前幾倍的工資。除此以外,很多出版方已經嘗到了和平台合作的甜頭,千萬不要低估這些平台的帶貨能力。這也是我更想討論的方面,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房價翻倍增長的時候,作者、編輯、出版方的經濟水平是否配得上這盛世?

我已經聽過太多文學編輯抱怨,年輕的作者不是沒天賦,不是不願意,只是寫出一部好小說之前,先要被餓死了,怎麼選?沒得選。編輯也是,很多認真負責的編輯還拿著貧困線上下的工資,帶著很厚的失望換工作,因為這行情不值得他們去奉獻。拋開什麼平台、產品和互聯網,就說知識本身,它當然該被付費。如果你習慣了看免費的影評、書評,為吸粉而創造出的討好大眾口味的公號文章,你喜歡不花一分錢,轉發一篇文章就能宣洩情緒逞英雄,那麼謝謝你,未來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免費的垃圾。

如果反過來,且不說現在的知識付費值不值得付費,但你有信心說總有一天知識付費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人人執行的動詞和習慣,今天哪怕自覺得有些吃虧的付費,說不定會成為未來更好內容生產的一次微薄投資。


借用狄更斯的名言,對每一個追求知識的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壞的時代。

  • 好,在於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夠更方便低成本地獲取知識;

  • 壞,在於我們不得不面對繁雜冗餘的無效知識。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知識付費到底有沒有用?

我們可以從知識付費的作用和不足說起。

知識付費的作用

很多人說知識付費的崛起是基於現階段人們的焦慮,其實未必如此。

首先人類對知識的渴求是自古以來寫入基金里一代代傳遞下來的。

其次,不同人的知識付費是抱著不同的目的,我們大致把知識付費的作用分為三大類:

1、技能的提升

2、認識的提升

3、興趣消遣、情操陶冶

除了第三類,前兩類的人群都抱有強烈的目的性,而更多的質疑也是源於「無法實現提升」的結果。

知識付費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人完成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轉變。

假設你在學習一門寫作課程,在學習之前,你可能完全不知道有這些寫作思維、寫作方法。這些在你學習之後,你就從「原本不知道」轉變為「現在知道了」。但是,知道了你就會成為一名寫作高手了嗎?

就像我們常常調侃的「懂得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學習的下一個階段就是實踐。

而在這其中知識付費的作用,並不在於做一個嚴苛的班主任逼著你把作文寫好,而在於它讓你知道了。

它為你樹立了某種標杆,讓你能清晰地看到,某個領域、某種技能、某個行業的高度與基準線在哪裡。

知識付費的另一個作用——概念引導。

這個聽起來有些抽象?但其實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舉個例子,解一道數學題,老師告訴你:在A和D之間畫一條輔助線,不就有解了嗎?

你恍然大悟,但是否想過,老師是怎麼想到連輔助線的?為什麼老師能想到而我想不到?

差別在於元認知: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我認知與理解的對象,是我自己的思考過程——人所獨有的反思與理解能力,使人區別於動物,而元認知能力的強弱,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綜合能力的強弱。因為,元認知能力,是關於能力的能力。

一個品質上乘的知識付費產品,是能夠給到你一些足夠優質的概念的。

知識付費的不足

階段知識付費的產品主要的表現形式為音頻,上下班的路上、做家務的同事,你都能學習。這些知識付費快速走進人群的優勢,同時也導致一個問題——不夠縱深。

知識的深度,光靠知識付費,是比較難獲取的。尤其是,知識付費到了今天,在頭部大V已經收割完紅利後,中小V若想突圍,只能依靠更具體的場景。如某大V已經把寫作的基本原理說得比較透徹了,中小V若還想尋求差異化,只能從更具體、更實用、更接地氣的角度切入,比如職場寫作。

優質的知識付費產品,確實能在短期內給人一個比較大的提升,無論是認知還是技能。但也很容易碰見瓶頸,如果想持續獲得提高,不靠書本是不行的,畢竟學習是一件不好偷懶的事情。

消費者如何面對知識付費?

1、警惕概念

清晰且真正有價值的概念,數量是極少的。大部分看似新奇的概念,都是原有概念的延伸或變種,而且基本上,沒有原來的那個好。警惕概念,

2、提高思辨能力

對於知識付費,有人說好,認為其「光榮偉大又正確」;也有人說不好,說它「沒什麼卵用」、「大坑貨」。你的思考在哪裡呢?

3、找到適合自己的

明確自己購買產品的目的——真的是源自某種需求。另一方面,問問自己如果購買了知識付費產品,你真的會去聽、學、思考嗎?


知識該不該付費,要一分為二的來看。

對於那些乾貨,好的知識、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我們需要付費,必須付費,這樣才體現公平、公正,合理,也才能體現對真正知識生產者和傳播者的尊重;而對於那些一般性的常識性的信息和內容,甚至是虛假的、不正當的、垃圾的信息,這個談不上是知識,我們沒有必要為此買單。

細細分析一下吧。

1、信息量爆炸的今天要去偽存真,讓真實的知識留存下來

如今是信息化時代,知識爆炸來形容今天的信息量一點都不為過,人類現在每年產生的信息量超越了以往幾千年產生信息量的總和。我們每天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資訊、新聞、專業知識、常識等等,我們獲取信息的手段無比多樣:既有傳統的報紙、雜誌、圖書、電視、電影、戶外媒體、又有電腦、手機、各種移動終端等。

真正到了不出門可以知曉天下事,並且可以參與交流和討論的地步。然而海量的信息裡邊也給我們帶來了侵襲和煩擾,因為我們現在面對的很多信息其真實性、專業性、有效性十分難以保證。

我敢說人類今天每天製作的信息有20%絕對真實可靠、有效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面對如此海量信息的轟炸,我們應該理性區分,選擇性地閱讀和吸收,跟那些無用的、無效的、虛假的、低俗的、垃圾的、有害的、欺詐的信息堅決說不,果斷拒絕和排斥。

2、好的知識就是價值,必須為此付費

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針對那些有價值的、真實有效的、專業性高的甚至是真理的知識我們必須虔誠地學習和吸收。

人類得以進步和發展其實依賴的真是這些真實可靠和有效有價值的知識,每一次變革和進步都產生大量寶貴的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善待這些真正知識的製作者,他們包括:科學家、天文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醫學家、歷史學家、知名作家、學者、教授、專業技術員、研究人員等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像他們通過實踐和研究得出的知識和結論、理論和著作,我們必須購買,必須付費,這既能體現知識的價值,又包含了對知識家的尊重。

3、認清各種知識付費平台、選擇適合的、理性消費

2016年開始,市面上出現了很多「知識付費」的事件,比如「羅輯思維」的羅振宇、吳曉波財經,比如知識付費類平台的湧現:知乎、果殼(在行分答)、喜馬拉雅FM、得到等等。另外,還出現了一些付費閱讀類的app,比如掌閱、百度閱讀、豆瓣讀書等。

可以說從看和聽兩個獲取知識的生理渠道人家都幫你妥妥地設計好了,那麼如此多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我們真的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嗎?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學習么?這個就值得商榷了。

像羅胖子等扛起「知識付費」大旗的一批人,他們的出發點是積極向上的、引領潮流的,通過把普通人的碎片化時間引來學習以獲得新的認知,並且培養大眾付費學習的習慣,大家成長,社會進步。但另一方面也製造出新的問題:

①焦慮,讓人覺得不學習落伍了,盲目學習,不知道學了能不能用。

②學習成本增加,為了學習而學習,學了一大堆,花了不少錢,回來發現除了聊天時能多吹吹牛,啥實質性效果也沒有。

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其商業價值,這是好事情,也是時代的潮流。但並不見得我們什麼都要學,不要以為別人都在學所以自己付費學,這樣就迷失了自我,盲從而焦慮,反而適得其反。

因此,適當地、有選擇性地為自己需要的知識而買單才是正確的觀念和理性的做法。就像我們去商城購物一樣,需要你才買,不需要的話,不要被商家的宣傳和鼓吹給矇騙了,買回去後悔。


付費不付費,前面的回答已經答了很多,我看贊同付費的居多。

主要觀點是:做付費內容的人的經驗,和整理知識、經驗本身付出了勞動,我們應當為這部分勞動付費。

這當然是一個理解知識付費的角度。但今天,我想從市場的角度,來聊聊這個問題。

付費問答、課程,同其他所有市場上用來交易的東西一樣,是一種商品。

既然是商品,就有其價值,也有與其相匹配的市場價格。我們都知道,商品的價格不是由成本來決定,而是由供需來決定的。

為什麼那麼多知識付費產品,能夠賣到99、199甚至更高?

是因為市場上有那麼多人需要這個商品。

現有的免費內容無法滿足大家的需求,於是人們願意花一些錢,為知識付費,來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目前,知識付費行業正在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這個行業中來,市場的供需關係也正在發生變化。

所以你能看到,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商品進來,一些通識性內容的價格開始從99降低到79、49,這就是市場調節的結果。

如果一個內容確實價值巨大,人們自然願意花更高的價格買單。

反之,如果一個導師所講內容空洞無物,不能帶給大家想要的價值,那麼即使他的定價再低,也很難打動消費者買單,這也是市場調節的結果。


其實,國家、社會、個人,一直都在為知識付費!

(1)專利

專利就是知識的載體,要使用專利,就必須繳費。

(2)圖書

圖書也是知識的載體,誰買書不花錢?即使是盜版圖書,也是交費的。

(3)人腦里的知識(經驗)

大家去拜師學藝,到大學裡跟著「教授」學習,參加各種「知識技能」類的輔導班,甚至參加股票群,讓大牛指點12(交會員費)。


大家看,知識一直在付費。為什麼現在「知識付費」成為了一個問題?

因為,互聯網的模式,就是免費為主。搜索引擎、今日頭條新聞、微信,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為什麼「知識」要付費?

進入去中心化的「自媒體、個人媒體」時代,「知識」需要付費。

大家看,百度的搜索信息是免費的,微信的服務也是免費的。這裡有一個特點,就是百度和微信是一個「核心」作用。他們通過免費吸引用戶使用,但是在免費信息的旁邊(放上了廣告位),這些廣告位就是「服務的收費」。

而到了自媒體時代,這種大平台的模式,無法成型。因此,最直接的方式「知識付費」也就成為可能。另外人們的信息需求,也從基本信息,轉向對更高層面,更高水平的「知識維度」。

現在,越來越多的「知識工作者」開始「開店」了。大家知道淘寶上開店,就能賺錢。現在有很多像淘寶一樣的平台,有海量用戶,知識工作者在上面售賣知識。

公眾號、頭條號、得到APP專欄、喜馬拉雅專欄、悟空問答簽約達人

這些平台,都為知識工作者售賣「知識和經驗」提供很好的平台。所以,常常「免費」的互聯網,實際上本質上都是「收費」的(要不然怎麼有利潤?),而移動支付、信息消費需求的提升,為知識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如果一個人沒有知識,這個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所有的人都需要通過學習知識來豐富生存技能,或提高賺錢的能力。

為知識付費會是將來的趨勢,只不過很多人還停留在學校學習的階段,社會上也有很多培訓機構,這些機構提供的如:心態培訓,你說這與學校的知識也不相同,為何願意支付高昂的費用去學習呢?

所以,聽取別人的見解,或向有經驗、有知識的人付費詢問,是對知識的尊重也是讀書有用的一種表現。

頭條開設問答分享知識,那與付費學習並不矛盾,任何的問答針對性都不強,而付費諮詢相對自身的問題就比較有針對性。


網易雲聽音樂都要錢了,為什麼你汲取知識不應該付費?難道知識真的是無價的嗎?

美國作家何偉在《尋路中國》中曾經說:在中國,一切都在快速地變化著,沒有幾個人敢自誇自己的知識夠用,人們隨時都會面臨新的情況,需要去琢磨透徹,來不及辨明方向。這也成了2016年知識付費元年興起的原因之一。

除了羅振宇、李笑來等知識大V和平台之外,最常見的知識付費,就是你的書本。為什麼面對傳統平台和手段都會付費的同時,新的知識手段就不應該付費了呢?


從廣義上說,知識應該是無國界的被世界民眾所共享,在這個意義上。知識應該是免費的

從狹義上說。知識體系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是依附於生產者的。有專屬性,確實付出一定生產活動所積累的,從這個意義說,知識應該是需要付費的


付不付費的事情分兩種情況

1.上學義務教育這樣的不需要收費,上學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老師應該拿到的報酬有國家支付。類似這樣的是不應該收費。

2.知識分享的情況,有些人具有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他們要把知識轉化為收入,這樣的可取的,天下總是沒有免費的午餐。

比如你網上查閱知識,雖然是不收費,但是網站通過你點的連接網頁發布了廣告,通過你查看這個網頁手商家的錢,因為商家在你瀏覽的網頁上打了廣告了,你點擊查看了,就收商家的錢。

現在只是閱讀付費慢慢變成一種趨勢了,由於互聯網上的,比如微博上的付費閱讀和訂閱,微信公眾號中的打賞,這也是種變相收費的方式。

如果真正給閱讀者帶來知識的增長和提升收費是可以的,但是好多事打這這個幌子來騙取讀者的錢,這樣的人是可恥的的。

喜歡我的歡迎點擊關注謝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