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是《亮劍》。也許有人會質疑了:電視劇並沒有拍攝到後期文革的劇情,更沒有提到李雲龍最終自殺的悲劇,為什麼能說電視劇比小說好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電視劇真正將中國軍人的軍魂給體現出來了。而且在那個年代,對抗戰片也是一種顛覆。實際上直到今天,我們都經常看到打鬼子的時候,鬼子就特么跟NPC一樣站在那兒等死,但《亮劍》不同,李雲龍甚至因為特種部隊的襲擊,導致了幾乎喪命、老婆犧牲的結局。這雖然看起來特別殘酷,但恰恰體現出了當時抗戰的敵我對比。更不用說最後以數倍的軍隊包圍縣城,還只能靠義大利炮解決問題的結局了。也只有這些劇情,才能讓作品的主題曲聽上去那麼激昂和悲壯。反正我至今還會唱呢。

這些劇情在小說里的確是有,但絕對做不到電視劇的那種震撼感受。畢竟文字的說明很難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殘酷有直觀的印象,可是電視劇就將每一個角色演活了,除了李雲龍跟楚雲飛之外,像是和尚、騎兵連連長這些小人物,也都因為電視劇的表現,被我們所牢記。

更不用說這部作品的演員都是真正的老戲骨了。李幼斌、張光北,幾乎都是演什麼角色像什麼的老資歷。為什麼後來重拍的《亮劍》在影響力方面比不上這一部呢?其實恰恰就是演員的差異。李幼斌將李雲龍那種痞子勁給徹底演繹出來了,而張光北那種雖然是國軍,但依然擁有著正義之心的形象,我也不知道換個人能否達到這種效果。

圖片對比,你們看,李幼斌同時演過李雲龍跟張靈甫,完全是不同的氣質。

可以說,沒有電視劇的出色演繹,就沒有《亮劍》原作後來爆紅的知名度。而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長期在電視台播出(甚至於我當年每次重播都看),也不是因為什麼其他的亂七八糟理由,而是——太好看了!

哦對了,要說這部電視劇比小說好在哪裡,還有一個理由:

為現在的人提供了大量的表情包……


15年大爆的《偽裝者》算是小說改編非常成功的案例。《偽裝者》的原著《諜戰上海灘》從質量上來說只能算三流:情節空洞跳躍、漏洞頻出,人物形象也很單薄,根本沒能立起來。電視劇在改編的時候取其人物關係和故事框架,然後做了大量的加法。

首先是增加了大量日常線。都知道山影拍日常最拿手,《偽裝者》中的明家日常也確實拍得很溫馨很好嗑。但這些明家人飯桌上逗嘴,小少爺撒嬌裝乖,阿誠明樓互動的情節,小說里體現得的很少。有了日常線就有了人情味兒,如果沒做這點改編,電視劇會失色不少。

其二是對人物進行擴展,比如阿誠和梁仲春。阿誠在小說中是明樓的司機兼保安,和明樓的關係更多是上下級,他的身份算不上明家一份子,也遠沒有劇中和明樓那麼親密。電視劇中則讓阿誠成為明家人,個性也飽滿起來,所以才有那麼多明氏三兄弟的精彩戲份。梁仲春被劇粉昵稱為梁萌萌,因為這個角色身上有很多的萌點笑點。但單看小說的話這就是一個面目模糊的漢奸形象。

書和影視作品說到底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看書的時候我們會在腦海中上演小劇場,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腦海中就有一千場不一樣的小劇場,影視作品出現後就會打破這份想像空間。現在小說改編這麼熱門,但像《偽裝者》這樣糟糕的書拍出精彩的影視作品是意外之喜,精彩的書拍出糟糕的影視作品才是最常見的現狀。


亮劍

電視劇《亮劍》的內容重心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在故事情節方面,看過小說原著的同學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電視劇的主創人員在進行情節設置方面,添加了很多小說中沒有詳細展現或者根本沒有出現過的內容,人物關係的細節方面處理的更加真實到位,電視劇的情節推進就要比原著更為自然,順暢。以及對某些角色的調整也是十分出彩,比如段鵬,原著中直到解放後在旅館中與丁偉干架才第一次露面,電視劇則讓其在抗戰時期就「邂逅」了李雲龍和魏和尚,也適時地填補了魏和尚被殺後李雲龍警衛員戲份的空白。

很多人看過電視劇後,對騎兵連印象尤為深刻,被李雲龍視為看家寶貝的騎兵連在獨立團突圍的戰鬥中全軍覆沒,騎兵連與日軍的奇兵聯隊對沖三次的場面慘烈而悲壯,孫連長獨臂持刀最後一次衝鋒的畫面震撼人心。短短几分鐘的戰鬥將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背景音樂響起,眼眶不慎留下兩行熱淚。如此震撼的情節,如此飽滿的人物,是電視劇主創人員的創造性發揮,原著中並沒有出現這樣的故事情節。

兩廂對比之下,答主認為電視劇《亮劍》要高於原著。

潛伏

原著小說就是個中篇,相當簡陋,基本只有餘則成斗李涯,沒有翠平什麼事。按這個,拍部電影都不大夠。電視劇版簡直是另一部作品。吳站長的深沉、馬奎、陸橋山、晚秋、謝若林等都是電視劇橫空加上的。完全是把原著史詩化了。

金粉世家

原著里金燕西就是個人渣。。。尤其是把所有的過錯推到冷清秋頭上,冷清秋哭,完全是被氣哭的。原著里冷清秋愛財又愛虛榮而且沒腦子。感覺原著里燕西都沒有真正的愛過理解過清秋,他看上的是清秋的清新、別緻與順服,電視劇里浪漫的無以復加,但更重要的是他真心愛她美麗的靈魂。而電視劇是一部將青春偶像劇和厚重歷史感的情感悲劇結合起來的凄美之作。潔飾演的清秋,詮釋了。我對民國時期女孩的倔強,知書達理,學古文背詩經等特徵的想像。 清秋從開始的不諳世事有著書香門第特有的氣質的小家碧玉到最後的冷艷、理性的大家閨秀。這本色出演的演技似信手拈來卻又出神入化,清秋簡直就像是為潔量身定做的一個角色一樣。一瞥、一笑、一嗔、一怒,皆是神作。

士兵突擊

原作小說是話劇台本,裡面充滿了戲劇化的語言和戲劇化的衝突,在電視上演前,我就很喜歡這部小說。

然而,電視上演了,07年的現象級電視劇,多衛視霸屏,無女主,無限輪次重播,貼吧逐幀回放回溯劇情,給我留下的最大印跡就是。

再看小說,完蛋了,高連長,袁朗,史今這些角色我還有想像空間,許三多,看到這三個字我就想起王寶強的臉。

甄嬛傳

雖然電視劇《甄嬛傳》我也並不喜歡,但鄭曉龍以正劇的方式拍宮斗,細節良心,可謂一時無兩,原作——只不過是一場瑪麗蘇而已。


《何以笙簫默》,個人覺得影視劇 拍出來自己並沒有失望,更多的是覺得演員們演的是很符合自己的感覺的,也很喜歡大家演的這種形式,雖說原著我也很喜歡看,但是和影視劇相比,我更覺得影視劇很好。

從趙默笙和何以琛的相識的那個場景,我就忘不了何以琛坐在樹的旁邊,趙默笙給他找了第一張相,真的好美好美,後來兩個人之間的相處,以及演員們服裝和妝容都很好的展現我對何以笙簫默的種種幻想。

趙默笙和何以琛的在度重逢,趙默笙在何以琛的房間門口等著何以琛,捏著何以琛的袖子說:以琛,你還要不要我?唐嫣和鍾漢良的感覺真的很好,當時也有很多人吐槽唐嫣的演技,可是看原著是我心裡的那個趙默笙唐嫣演的已經很像了。

尤其是後來的番外篇,何以琛和趙默笙帶著自己的寶寶去兩人的大學,寶寶問爸爸自己是拍出來的嗎?媽媽笑著問為什麼,寶寶說因為自己叫何照啊。這個場景真的很暖很暖,或許這就是大學時期戀情最好的結束吧。


首先不知道小編有沒有認真的看過尋秦記原著,因為你的答案告訴我你要麼是沒看過,要麼是沒看懂。

首先我們來看尋秦記的核心到底是什麼,項少龍回到戰國,陰差陽錯主導了歷史的進程,最後也無力更改歷史的結果,這種穿越小說並沒有完全架空歷史,讓我想起了冰與火之中布蘭被警告歷史不可更改的宿命。所以尋秦記的核心是宿命,最終呂不韋無法改命,秦始皇一統天下。所以尋秦記的核心是歷史和宿命。

再來看影視劇和小說的差異,影視劇我很多年前看過,但是很失望,主要是對於人物的心理狀態描寫和七國之間權謀的應用可以說都沒有,晚周時期,中國處於最分裂的狀態,七國之間,家族、民族、地域、習性等都有很多的差異,包括百家爭鳴的思想在小說中可以說描寫的淋漓盡致,我不是看不起香港的影視,但他們在這塊文化中差異太大。

小說中也把各個權謀家的戰略到戰術、陰謀、陽謀,連橫、合縱描寫的絲絲入扣。包括戰亂時期那種人命為芻狗的社會生態。

都說冰與火是精良優質的小說,實際上要說題材、要說文化、要說歷史的厚重感,戰國不輸給國外任何歷史劇,黃易這篇尋秦記的文筆運用、人物刻畫都不輸給馬丁的冰與火,看懂了這本書,tvb的尋秦記是完全無法下咽的。

如果用hbo那幫人來製作一部尋秦記,是完全有可能拍出不輸給權游的大劇。

現在回到重點是哪些影視劇的改編要好於原著,實際上由於成本問題,很多優秀的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時候都只保留了主線,刪減了很多人物和劇情,三國演義出場人物上千,結果影視劇中砍了大量人物的劇情,主要是經費和編劇問題,這個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小說中作者添加人物的成本遠低於影視劇。

所以影視劇改編好於原著的難度很大。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

在這裡推薦一部改編的不錯的影視劇:平凡的世界

這部小說深刻的描寫了70年代中期的農村生活條件和當時的老人、中年人、年輕人的愛情觀、價值觀。還包括執政黨內部對於國家走向的矛盾。

小說中以孫少平為主角的視角來描繪七八十年代農村青年對於外面的世界的那種追尋的慾望和對自身生活中的窘境的無奈以及打破貧困改變命運的追求。

在影視改編中,增加了孫少平哥哥孫少安的戲份,將小說單一主角改編成雙生雙旦,將孫少安這個和孫少平有在性格上有巨大差異的角色豐滿了,將責任、家庭的概念上升到一個催人淚下的高度。並詳細的演繹了潤葉和少安的感情線,對兩人最終無法在一起的無奈深深地印在了觀眾心中,以至於到最後大家還在爭論少安應該和潤葉在一起還是應該和秀蓮在一起,這個也反應了當時時代的悲哀和農村人追求愛情中的苦痛。

這部劇也通過對孫少安的刻畫真實的反應了當時農村人的那種單純和韌勁,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詞就是當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通告全國後大家對於以後日子繼續下去的那種迷茫和對未來的擔憂(當然未來大家會過得更好,因為。。。此處省略100字)。

小說最後平凡的人的命運結束了這部平凡的小說,沒有happyend,沒有大團圓,這反而讓書中殘缺的人物最後回歸到遺憾的生活。電視劇保留這個結局沒有去改變正是回歸了小說的主題。

最近幾年的影視劇沒看太多,看過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後看了電視劇,認為這部影視劇的改編至少不輸給原著了。

另:平凡的世界成書推到市場上是1986年,那個年代的價值觀更多是改革開放後的年輕一代衝破生活的牢籠和精神的枷鎖追尋自由。2015年推出的電視劇在這個基礎上還更多的描寫了責任、家庭,這種改編也符合了現代審美價值觀。所以這個也是這部戲成功的關鍵。


1.《充氣娃娃之戀》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學看點:孤僻症,妄想症。 雖然不是RYAN的經典之作 不過他表現得很好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學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3. 《大象》 elephant 心理學看點:電影以一種難以想像的時間-空間語言挑戰了傳統電影的現實主義,從這個角度,討論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一個哲學層面,對一件已經發生的事實,時間已經過去,以回憶和和判斷建立的感知體系能夠還原事實本身嗎?從現象出發如何抵達真相?經驗事實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質?電影的藝術虛構性與現實的真實性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這個題域從胡塞爾的現象學開始一直到德勒茲的「影像-時間理論」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任何理性,無論是意識形態的權力話語還是純粹的理論/話語推導,在現象的叢林中是多麼盲目和無知。他說,「我就像哥侖布,我對一切將一無所知」,也許正像《疾走羅拉》的開場白那樣,「電影只進行90分鐘,剩下的都是理論了!」 gus van sant 這個GAY帶給我們的全是心裡上的震撼

4. 《秘窗》 secret window 心理學看點:DID,多重人格。 johnny同學表現最好的一部 比海盜強的多了。。

5.《致命ID》 Identity 心理學看點: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舊稱MPD,多重人格障礙。DID 身份識別障礙 多重人格 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多重人格的 問題在於你發現了多少


上錯花轎嫁對郎啊,我覺得就拍的很好,裡面還有年輕時候的沙溢呢。

??席絹的小說,很多拍出來都蠻好看的。

還有那個林依晨版本的惡作劇之吻,也很好看啊。

還有甄嬛傳其實也蠻好看的,琅琊榜也還可以,還珠格格也很好看啊(*^_^*)

《金粉世家》

太喜歡這部電視劇了,以至於無法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原著,原著太過太過太過殘忍。曾經的用心,曾經的痴心,曾經的一切全部都給否定,對於一個愛電視劇愛到心醉的人真的無法接受。

電視劇里,冷清秋抱著百合花嫣然一笑的瞬間,美的寧靜甜蜜,竟讓人摒棄凝息。還有那一大片的向日葵,金燦燦的海洋,清秋和燕西並肩躺著,那一秒,時間停滯。

曾經《金粉世家》每一個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玩世不恭,卻痴情專一的金燕西:清新脫俗,美若天仙,才情橫溢的冷清秋;因愛生恨,脾氣暴躁,嬌慣蠻橫的大小姐白秀珍;活潑開朗,惹人憐愛的八妹;帶有濃厚封建家長制色彩的金銓;暗藏禍心,心計深沉的白雄起。

但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編劇的功勞。編劇先生保留了原著中的的部分特別有代表性的人物,柔和現代浪漫劇和陰謀劇的成分,製造了這部帶有強烈的幻想主義色彩的電視劇。

那份幻想主義色彩,在我看完原著後被擊得粉碎。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迅翁的這句話,用在《金粉世家》上可謂極其合適。電視劇中有一幕至今想起還撕心裂肺。

那場大火後,清秋不見了,燕西一個人坐在花園裡看著那個被燒毀只剩下一張清秋照片的匣子,曾經的美好一幕幕浮現,這時八妹來了,她看著那張照片就哭了,無聲,但心碎,燕西一個人在旁邊傻笑,笑著笑著眼淚就出來了。是啊,曾經那麼相愛的人,為什麼就會走到那個地步呢?最後他們分乘兩輛各向南北而去的列車那一幕讓我對愛情一度絕望。

大學之後又重溫了書的《金粉世家》,對我最心痛的八妹和燕西一起哭的那一塊,作者輕描淡寫幾句話:梅麗終究為清秋抱不平,可燕西什麼都沒說就回到書房了。在看完清秋的信之後,他伸了個懶腰,雖然兒子不在了,不過自己才20幾歲的人,終於又恢復了自由,真好。

那一刻,真不知道該怎樣形容自己的心情,失望嗎?當然有。對燕西的無情,對愛情的不信任,對現實的無奈卻又痛恨,天啊,難受地真要瘋了。或許張恨水是真正看懂了生活的人,惟其寫的這般現實,才是符合他「敘述人生」而不是「幻想人生」的意圖。小說的結局,讓我這個感情上的理想主義者真的承受不了。太痛太痛。那麼美好的一段感情,曾經撕心裂肺的啊,最後就那樣「伸個懶腰,終於自由了」,我 不得不佩服張恨水對生活的理解,終於還是無法沉浸在對愛情的幻想中。就這樣吧,太痛太痛。


《紅樓夢》的愛好者,都可能已經發現,作品拍成影視劇之後,與文本對比一下,很多故事情節精彩多了。

《紅樓夢》作品裡,剛提到瑞珠的名字,立即就觸柱而亡,成了殉葬的死人,寧府主子以秦可卿孫女殯斂。影視劇補上了作者忽略的情節,補上秦可卿去世之前,寶珠和瑞珠的一些活動情節。還補出作品裡沒有,而且,找不到證據與線索的情節。如:賈珍與秦可卿亂倫之事的情節。寧國府第四輩子孫賈珍與寧國府第三輩的子孫媳婦亂倫,下一輩男性家族成員與上一輩女性亂倫,影視劇的效果更精彩引人。


1.《潛伏》

原來的小說只有幾頁紙,完全就是個短篇,但是經過編劇的加工,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人物顯得有血有肉。《潛伏》可以說是當年諜戰戲的巔峰之作,《潛伏》之所以能夠成功,編劇功不可沒。

2.《亮劍》

都梁的小說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當你看過電視劇之後再回頭看小說,會發現一點:電視劇的情節更加緊湊,基本上是一個衝突跟著一個衝突。尤其是第一集,開篇就是被日軍圍困的危局,結果卻擊潰坂田聯隊,擊斃坂田聯隊長,讓人拍案叫絕。~但是小說中這部分內容卻是在後面出現的。

所以說影視作品,開局非常重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