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北京電影節終於開始搶票了!接下來半個多月,又會在各種電影羣裏見到出票轉票求票的消息——感謝互聯網,讓我們不用蹲在電影院門口等人出票。

  回頭望去,在過去五十年裏,我們發明了許多重大的新技術:個人電腦、互聯網、萬維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改變了我們的社會。但在這個充斥數據的世界,我們彷彿逐漸忘記了自己,除了我們自己,一切都在不斷地升級。我們的未來出現了一個空洞——在二十一世紀的網絡社會裏,人的位置在哪裏?

  今天,我想與你分享一些關於未來的信息,它們來自《治癒未來》的譯者林瑋,在持續研究了新媒體的新與舊、國際與本土之後,他試圖與我們討論:長時間癡迷於各種科技奇蹟的人類,憑什麼面對未來?

  我任教的單位,名字很長,它很難讓人第一次遇見就記憶深刻,複述無礙,尤其在這個碎片化了的時代——“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這個“很長”的單位名稱,令人焦慮,又令人稱絕:前者是因爲我常遭遇單位名稱被讀錯、寫錯的尷尬,後者則是因爲在我看來,這長達23個字的機構名稱中,飽含着專業創建者對新時代的嚮往與期待。它以一所有着120餘年歷史的古老大學開頭,又用最富創新前沿意識的專業結尾,中間走過了技術變革、藝術變革,以及帶有全球化意識的文化變革;它把目光聚焦在教育(大學、學院、學系)之上,但又沒有忘記教育最終要通過傳媒作用於藝術、社會,乃至“國際”。

  老實說,我很愛這一科系的名稱——每次說給別人,總能聽到“理念超前”之類的讚譽,但其實這科系創辦迄今,已有12年曆史,可能是當年全國最早以“新媒體學”作爲系名的機構之一——它給了我在新舊之久、本土與國際、藝術與科技之間自由轉換的最大“命名”空間,雖然我其實轉得實在談不上“自由”。而我意識到這種“不自由”的存在,恰是因爲新、舊之間存在的巨大沖突和彼此對抗;或者以我們的寶島臺灣地區媒體常用語來說,就是一場“杯葛”。

  英語Boycott的英譯,在商業領域上則稱爲不買運動,是指聯合抵制某個個人或公司,甚至是國家的集體行爲。

  “杯葛”的形式極爲多樣,有技術上的新舊轉換,也有財產上的貧富差距,有創業與失業的對立,也有市場自由與政府監管之間的對抗,資本家的自以爲是同民粹者的抱團“造反”,數字鴻溝、社會分化、信任缺失、經濟走低、文化焦慮……用本書作者基恩的話說,就是“21世紀的精英已經和21世紀的民意脫節了”,而其導火索正是“互聯網”這一新媒體的誕生,是新媒體技術促使了舊的穩定社會日趨解體,新的價值規範尚付闕如。何其不幸,我任教在“新媒體學系”。

  何其有幸,我任教在“新媒體學系”。作爲受傳統文藝美學訓練出身的學人,在這個領域中,我確實感到一種巨大的否定——基恩說,“我們把工業文明的許多方面都視作理所當然,比如工作的性質、個人的權利、精英地位的合法性、甚至是人的意義,在這個混亂的新時代這些都遭到了質疑”;而在有着數千年農業文明基礎的中國,這種感受顯然會更加深刻、劇烈。但我又確實感到一種強烈的欣喜,以爲考驗人性的最高時刻,正在向我們走來。人類長期積累的各種文明形態、哲學思考,特別是對日常生活的本體依賴和對崇高精神的慣來嚮往,終於要在“技術奇點”時刻遭受拷問。這或許就是一次西方宗教等待已久的末日審判。

  這場末日審判是倫理意義上的,其牽涉之廣,晚近以來中國媒介研究學界興味盎然予以討論的諸多話題,都與之相關。例如,關係到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的“被遺忘權”、新聞專業主義與自媒體傳播語境衝突下的“後真相時代”、算法新聞推送導致的“信息繭房”、人工智能介入人體而出現的“後人類”問題……數字革命誕生之初,人們堅信其內在即包含着的開放、創新、民主、平等、聯合等價值觀,並未如期到來。相反,它使得數據高度集中,市場趨於壟斷,人們正在喪失自由選擇權,“贏家通吃”商業邏輯與跨國媒介一併成爲了現實。

  做大了經濟“蛋糕”的新媒體技術,並沒有讓所有人分享創新的成果:公共空間不復存在,網絡謠言四處散播,免費的產品背後是無處不在的商業監控。Facebook拒不承認自己是媒體公司,它甚至只在法國、德國、以色列和奧地利這四個有法律明文禁令的國家,才屏蔽或刪除否認納粹大屠殺的內容。更糟糕的是,“除了我們自己,一切都在不斷升級。”1965年,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 摩爾預言,每18個月,硅晶芯片的處理能力就會翻倍,此即謂“摩爾定律”(Moore’s Law)。而在不斷升級的物理空間中,作爲主體的人及其身體(感官機制)機能卻沒有翻番加速的能力。於是,我們的舊的倫理被新的媒體(技術)給遠遠拋在了後邊,一如《淺薄》一書的作者,被基恩稱爲“在美國非常受尊敬”的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所言:如果我們的大腦適應了淺層閱讀之後,便在生理層面上發生了變化,我們將不可逆地喪失深層思考的可能。

  該如何是好?這一問題擺在我們所有在“奇點”到來前仍能思考的人的面前。基恩的這本書所試圖“治癒”(Fix)的,也正是這種可能、可見的未來。

  我常說自己是一位“面向過去的未來主義者”,而基恩——這位互聯網時代的連續創業者,其實與我差不太多。可以說,基恩是一位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他相信,人類的故事就是對未來進行摧毀和重建的循環,甚至連重建的方法都不曾有所改變。譬如“被遺忘權”,早在1890年攝影術出現時,就獲得過關注。更不必說,今天在中國飽受詬病的空氣污染、食品安全問題。基恩在《治癒未來》裏說,在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霧霾危機導致數百人喪生,之後清潔空氣活動家讓污染空氣的焚化廠不得不關門”;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裏說,“可可裏面常摻有搗得很細的褐色粘土,這種粘土是用羊脂油搓過的,摻在真的可可裏簡直看不出是假的。茶葉裏面往往摻上黃荊葉子及其他類似的雜物,或者把泡過的茶葉曬乾,放在燒熱的銅片上烘烤,使它恢復原來的顏色,然後當做好茶葉出賣[……]葡萄牙紅葡萄酒乾脆就是假造的(用顏料、酒精等製成)。”而這樣令人絕望的未來,卻沒有令當時的、我們的祖輩、父輩止步,“立法者、創新者、公民、消費者和教育者的努力”,爲“治癒未來”提供了多種敘事的可能。

  這就是新媒體與舊倫理的辯證,用基恩的話說,就是“恢復19世紀的價值觀,以適應21世紀的生活”——或者,如柏林某次技術活動的邀請函上所寫:“我們不僅需要把價值觀付諸文字,也要寫入互聯網的代碼和架構之中”。

  細心的讀者會在《治癒未來》中發現幾處有趣的描述,基恩必是有意而爲之:他與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名流、社會精英們的談話,或在柏林僅存的幾處19世紀工廠廠房,或在仿造的18世紀宮殿,或在修建於17世紀的劍橋三一學院餐廳。就像雨果《巴黎聖母院》的開篇,基恩對環境細節的描寫極爲細緻。在他看來,這是“黑客們正身處19世紀的工業外殼裏,製造21世紀的互聯世界”的象徵和隱喻。我不止一次聽過導師王一川教授引用狄爾泰的話:“我們必須帶着舊神去進入每一戶新居。”而在基恩的描述中,這一現象正在弔詭地產生着雙重悖論:我們貪戀舊的美學形式(建築),但嚮往新的媒介載體;我們在舊的工業外殼中注入了創新的活力,可這活力的真正內核又只能是舊的倫理。這一倫理,乃是真正的、被我們帶進了互聯網這一“新居”的“舊神”,或者說,它是唯一的“神”。

  那就是身處技術的後隱私時代,個人必須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爲自己做主,“做自己故事的執筆人”;而比這更重要的,是重建人與人、個人與政府、個人與社會(包括企業)之間的信任。如果非要二選一的話,我認爲“信任高於自由”。

  在《治癒未來》中,基恩高度評價、時常援引莫爾的《烏托邦》,認爲其寫作的部分目的,就是要“治癒未來”。他甚至模仿“摩爾定律”,造出了“莫爾定律”(More’s Law),認定其內涵是“個人有服務所在社羣的道德義務。”當然,在基恩所描繪的網絡社會地圖中,這一口號式的定律自有其具體的“化身”,或是訴諸監管,或是訴諸教育,或是訴諸社會責任,或是訴諸社會創新。基恩行走數十萬裏,四處尋訪名流:總統、部長、企業家、媒體人、投資者、律師……,他寄希望於勞動者的自主選擇,也寄希望於立法者的平衡能力——歐盟2016年通過,2018年生效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就是一個絕佳的例證。

  最終,基恩的落腳點大概也與我選擇在高校教授新媒體方面的課程類似——他把目光投向了年輕人。這是一個願意爲互聯網內容付費的羣體。在我們這批“80後”還痛苦忍受在線視頻長達一分半鐘的廣告時,“90後”們已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包季”“包年”,而“00後”們綁定銀行卡,直接按月扣款,輕鬆自在。這是一個既新又舊的時代,年輕人把玩着手心裏的數字產品,又“用起了手寫筆記本,讀起了紙書,聽起了黑膠唱片”。於此,基恩又準又狠地提醒我們,在今天,“國家主義者和全球主義者的新分歧已經取代了20世紀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舊的政治爭論”——這意味着我們熟知的左右之爭,已然或即將宣告終結。

  那麼,我們究竟憑什麼去面對,不,迎接未來呢?這是我翻譯的第三本知識性讀物,前兩本是《人性的瘟疫》和《超級連接者》,三本書討論的話題各異,但我所關切和願意討論的,卻始終只有一個問題:如何連接我們的生命。

  內容簡介:本書是一本講解如何治癒未來的書,提出了治癒未來的五大工具。作者用理性的語言繪製了一幅地圖,幫助我們在網絡社會這片陌生土地上行路。爲了畫出這幅地圖,作者行了幾十萬英里的路——不僅去了幾個西歐國家和加州之外的美國許多城市,還從北加州的家飛到遙遠的愛沙尼亞、印度、新加坡和俄羅斯。在這些地方作者採訪了近百位人士,包括總統、政府部長、技術初創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大型媒體公司的掌門人、頂級的反壟斷和勞動法律師、歐盟專員、風險投資界的領軍人物,還有當今世界最能洞見未來的未來學家。這本書裏的智慧都是他們的。安德魯·基恩把地圖上的點連起來,而地圖是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繪製的。《自然》《財富》《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及《喬布斯傳》作者艾薩克森重磅推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