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話雖然源自古代行軍打仗,不過對於我們釣魚人來說,當我們出門垂釣時,在選定一個目標魚之後,就需要先來了解一下它的一些生活習性跟釣場狀態了。可能不少人都會認爲魚兒的智商並不高,但其實魚兒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這一點從它們在進食時的一些動作便能體現出來。我們在垂釣的過程中,都會通過觀看浮漂傳遞的動作信號來判斷魚兒進食的情況,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判斷錯誤的情況,這是因爲有些魚兒是非常“狡猾”的。

這些警惕的魚兒,在發現食物後並不會第一時間進食,而是會先四處打量觀望一番,而在確定沒有危險之後,在將魚兒吸入口中後也並不會立刻朝着肚子裏面吞,而是會直接將餌料吐出,然後再重新來試探餌料。甚至有的魚兒還會在進食前,先通過身體來蹭一蹭、拱一拱餌料,甚至會利用尾巴來“扇一扇”餌料,這樣突然的水流涌動往往會讓我們不少的釣友判斷錯誤,造成提竿卻沒有魚的情況。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魚都這樣狡猾,只有那種被釣過多次的魚兒纔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此我們釣魚人在垂釣的過程中,最好能沉穩一些,不要着急提竿,把握好最佳的時機自然能讓我們釣有所獲。接着我們來看一下魚兒的“口癖”,這裏其實指的是某些水域的魚兒,在長期性的以某種食物爲主要進食對象,長期如此,它們自然也就變得對其他食物不感興趣了。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在養殖塘、肥水塘等地方。而在水庫等地方垂釣時,那些有條件的釣魚人往往會長期的投放某一種窩料來打窩誘魚,時間久了,魚兒們也就習慣了那種食物,我們在去垂釣的時候往往能取得很不錯的效果。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釣魚經歷,那次跟朋友去一個水庫釣魚,我們用的是商品餌料垂釣,當地釣魚人都使用玉米麪做成的餌料來垂釣,在垂釣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平時很給力的商品餌料彷彿失去了效果,垂釣的效果並不理想,而當地釣魚人們卻一直在上魚。後來我們換成蚯蚓繼續垂釣,但效果仍不理想,後來厚着臉皮前去請教,後來才得知當地人都喜歡使用玉米麪做成的餌料來釣魚,長期如此,這個水庫裏面的魚似乎在口味上也發生了改變,不管是哪個季節,玉米麪餌的效果總是會好上很多。後來那位釣魚人贈送了我們一些玉米麪餌,當我們更換餌料之後,果然就上魚了,這也是說明了野生魚兒其實也會存在“口癖”的。魚兒的生活習性很關鍵,垂釣前最好能瞭解一下,尤其是釣魚新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