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28~37周之間出生的嬰兒被稱為早產兒,據統計,目前我們國家大概每10個新生寶寶就會有一個是早產兒。

隨著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的建立和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有了明顯提高。但即使早產兒在出院時沒有嚴重的後遺症,在發育過程中是否存在遠期改變,仍然值得關注。今天茸馬醫生就和大家說說早產兒的遠期神經系統發育和視覺發育。

早產兒遠期神經系統發育

解剖結構與神經系統表現

早產兒大腦對缺血缺氧較敏感,出生後的環境改變及疾病等會共同造成神經系統解剖學結構發育異常,並導致認知、行為、適應能力等發育障礙。

早產兒在成年早期進行頭顱MRI檢查,發現大腦灰質容量減少。在測試運動表現的結果相似時,早產兒的右側小腦半球和顳葉周圍區域有更高的激活程度,提示早產兒在執行運動功能時,更多的腦區被喚醒以實現大腦功能的代償。

38%的早產兒在青春期時表現出語言功能損傷,通過彌散加權成像,發現語言功能的損傷與胼胝體前聯合體積減少有關。早產兒成年早期還表現出海馬體積減少,在極低出生體重兒中更加明顯,且與記憶功能受損有關。頭顱MRI檢查提示,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存在一定的解剖學基礎,但在臨床工作中,通過影像學篩查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的個體意義不大。

認知神經學

最近一項meta分析發現,早產兒(平均胎齡28周)的智商比足月兒對照組低0.86個標準差。對於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造成智商低於足月兒的重要原因,患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早產兒比未患病的早產兒個體智商低1個標準差。

即使教育程度和家庭環境相同,早產兒成年後的就業率、收入、自我評價水平和婚育率均低於足月兒,故儘早識別早產兒的智力損傷並制定干預計劃,對早產兒的認知發育至關重要,可盡量避免對其遠期的社會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替換高清大圖

心理健康與精神障礙

最近一項meta分析表明,早產兒成年後在進行自我精神健康評價時,表現出更多的亞臨床精神健康問題,例如內向性問題包括焦慮、抑鬱的增加,外向性問題如攻擊、衝突、違規行為的減少,反社會人格的減少,以及更多的迴避型人格。有學者將這一類人格概括為「早產兒性格」。

除了心理健康的缺陷,早產兒也存在更多的精神障礙。一項基於人口學的調查表明,早產兒和極早早產兒成年時,患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的風險分別是足月兒的1.5倍和5倍。54%的極早早產兒在學齡期有1種及以上的精神健康問題,是足月兒對照組的4.5倍,包括孤獨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焦慮症、強迫性精神障礙。

早產兒家庭以及相關醫務工作者和教師等應了解早產兒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風險,通過早期篩查及時發現並進行干預,以減少心理精神健康問題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和社會功能造成的影響。

運動發育

從目前來看,早產兒發生腦癱的比例是比較少的。Meta分析表明,從出生至青春期,通過多種傳統的運動功能評價量表進行測試,均發現早產兒的運動功能發育較足月兒低0.57~0.88個標準差。若合併圍產期併發症,早產兒的運動功能損傷程度會進一步加重。具體表現包括肌適能下降,粗運動和精細運動能力下降,運動敏捷性和速度下降,以及運動協同能力下降。

體格發育的差異可能與早產兒成年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髮展有關。因此,臨床醫生和保健工作者應為早產兒制定促進身體活動的計劃,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語言發育

Meta分析發現,早產兒在學齡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接受能力比足月兒對照組低0.38~0.77個標準差。在青春期,儘管早產兒可有追趕性的語言能力進步,但高級語言能力仍然低於足月兒對照組。語言功能的損傷會阻礙早產兒的學習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對存在語言發育延遲的患兒,在1歲和2歲時進行科學的語言訓練,可改善語言能力損傷兒童的預後,故應儘早識別早產兒的語言發育障礙,與監護人共同制定語言干預計劃。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早產兒在嬰兒期、青春期和成年時,均有自主神經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心率變異減少。自主神經功能的改變是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危險因素之一。

研究證實,早產兒發生嬰兒猝死綜合征的概率是足月兒的2.57倍。為了防止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發生,對於早產兒更應注意避免採用俯卧位睡姿等相關危險因素。

早產兒遠期視覺發育

由於外周毛細血管發育不良及長期吸氧等原因,早產兒視網膜血管可能表現出異常。對於未患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早產兒,在學齡期可見動靜脈迂曲程度增加和血管分支點減少。

視神經發育在早產兒中也存在異常。影像學研究發現,早產兒在學齡期可見視杯縱徑增加、變異輪廓增加。

此外,早產兒在學齡期有更高的斜視、屈光不正患病率。早產兒在青春期可表現出視覺感知能力下降,包括視覺精確度、立體視覺能力和顏色辨別能力下降,可能與早產兒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功能下降有關。

視覺發育對學齡期兒童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當早產兒學齡期出現學習問題時,家庭、教師和臨床工作者應注意其是否存在視覺發育缺陷。

現在的醫療技術發展迅速,對於早產寶寶家長們也不要過於焦慮,遵照醫囑、細心呵護,相信寶寶一樣可以茁壯成長的。

參考文獻:

《中華圍產醫學雜誌》

《早產兒遠期發育結局及成年代謝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吳彤 王來栓

Dr 茸馬:專註0~14歲兒童健康

微信公眾號:anerwei2016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