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月20日,德軍參謀總長埃里希·馮·法爾肯海因晉階陸軍上將;

1月26日,第10集團軍在東普魯士成立,第18軍軍長霍爾曼·馮·艾希霍恩上將出任司令官,下轄6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2個野戰炮兵師;

2月7日,德第8、第10集團軍共25萬人出人意料的在暴風雪中發起了第二次馬祖里湖戰役,戰至2月22日,總兵力22萬人的俄第10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

第二次馬祖里湖之役,德軍傷亡1.62萬人;德軍戰報稱俄軍傷亡9.2萬人、被俘10萬人;俄軍戰報稱自己傷亡5.6萬人、被俘10萬人;

2月9日,格勞登茲邊防軍改組為加爾維茨集團軍,成為野戰軍;司令官為原帝國衛隊預備軍軍長馬克思·馮·加爾維茨上將;

(註:格勞登茲邊防軍駐防東西普魯士交界處,以維斯瓦河為主要防區;加爾維茨集團軍於是年8月7日更名為第12集團軍。)

1915年4月,由於預料義大利將在近期叛變倒戈,很可能發動對奧匈帝國的攻擊,德軍統帥部決定對駐守喀爾巴阡山脈北麓-克拉科夫以東100公里塔爾努夫、戈爾利採的俄第3集團軍發起殲滅戰,以免奧匈屆時陷入兩線作戰之窘境;

4月16日,西線德軍的總預備隊8個步兵師組成第11集團軍,調往東線,原第9集團軍司令官馮·馬肯森上將晉階陸軍大將,同時調任第11集團軍司令官;巴伐利亞利奧波德王子(陸軍大將)接任第9集團軍司令官;

至此,東線德軍擁有了第8、第9、第10、第11及加爾維茨共五個集團軍49個師近100萬人的實力;與開戰之初1個集團軍14個師20萬人完全翻天覆地;

突擊俄第3集團軍的作戰計劃於4月21日確定,由在華沙-羅茲戰役盛名鵲起的第11集團軍司令官馮·馬肯森大將擔任主攻,德軍總參謀部直轄的總預備隊巴伐利亞第11師、第119師亦臨時編入第11集團軍;另奧匈第4集團軍8個師9萬人亦由馬肯森直接指揮;

5月1日21:00,馬肯森率第11集團軍10個師21.6萬人在奧匈第4集團軍配合下對俄第3集團軍展開總攻;(註:此次奧匈第4集團軍每個連都由德國軍官負責指揮。)

俄第3集團軍共轄18個步兵師、5個騎兵師共27萬人,司令官為拉德科·迪米特里夫上將;

在對俄陣地連續炮擊13個小時後,德軍發起衝鋒;德軍看到的俄軍陣地的場景:屍如山積,活著的紛紛舉起雙手。

英法俄三國的最高統帥部均緊急通告迪米特里夫,第3集團軍絕不能撤退,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即將宣布加入協約國,即使撤退,也必須堅持到該三國正式參戰方可;

5月3日,義大利宣布退出德奧意三國同盟;

迪米特里夫要求儘快增援;但在北方,德第8、第10集團軍對俄屬立陶宛、拉脫維亞展開進攻;在德俄陣線中段,第9集團軍、加爾維茨集團軍對華沙展開猛攻;

5月9日,俄第3集團軍及赴援的高加索軍團共35萬人全軍覆沒,其中被俘25萬人;德第11集團軍、奧匈第4集團軍各傷亡2萬人;

5月10日,迪米特里夫被解職;

德軍統帥部原計劃殲滅俄第3集團軍,解奧匈之燃眉之急即可;但根據馬肯森的報告,發現俄軍炮兵彈藥量嚴重不足,大炮實際成為擺設;許多俄部隊有30%步兵沒有步槍;

法爾肯海因、興登堡、魯登道夫決定擴大戰果,對俄全線出擊;

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宣戰;

6月3日,馬肯森攻克喀爾巴阡山脈北麓重鎮普熱梅希爾;這使得俄軍鬥志全無;

6月3日,聖馬利諾對奧匈宣戰;

6月21日,俄陸海軍總司令尼古拉斯大公命令棄守波蘭;

6月22日,馬肯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加利西亞首府利沃夫,繳獲原油48萬噸;俄軍撤退時,加利西亞所有油田均完好無損,這使得德國可以立刻全線恢復生產;馮·馬肯森以利沃夫閃電戰之非凡成就令舉世震驚;

6月22日,威廉二世宣布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大將晉階陸軍元帥,並獲頒德國最高騎士勳章黑鷹勳章;

中間為威廉二世,右一為馬肯森元帥

6月24日,俄國國防大臣弗拉基米爾·蘇霍姆林諾夫上將被解職,稍後以叛國罪被捕;

7月2日,德軍統帥部確定以第9、第11及加爾維茨集團軍總攻華沙;德軍再從西線抽調16個師,加強東線的5個集團軍,使東線德軍總兵力達到65個師130萬人;

8月5日,德第9集團軍攻克俄屬波蘭首府華沙;

德軍進入華沙

8月20日,剛剛改編為第12集團軍的加爾維茨軍團攻克華沙北翼的莫德林要塞,繳獲炮彈100萬發;

8月21日,俄陸海軍總司令尼古拉斯大公、總參謀長尼古拉·亞努科維奇被解職,分別調任高加索總督、高加索方面軍參謀長;尼古拉二世親自擔任俄軍總司令,西北方面軍總司令米哈伊爾·阿列克謝耶夫上將接任俄國陸軍總參謀長;

8月25日晚,德第11集團軍攻佔布列斯特要塞;這使得德軍也不知道自己向東的盡頭倒底是哪裡;

9月19日,德第10集團軍攻佔俄屬立陶宛首府維爾紐斯;德第8集團軍進逼俄屬拉脫維亞首府里加;德軍唯一的失利,是第10集團軍未能攻克白羅斯首府明斯克;

10月1日,東線德軍總司令部由東普魯士的馬林堡遷至立陶宛的考納斯;

1915東線夏季戰役,是德國在一戰中取得的最輝煌的勝利;俄第1、2、3、4、5、8、10、11、12共九個集團軍在此次大會戰共傷亡82萬餘人,被俘142萬人;(註:俄國戰報稱被俘100萬人。)

夏季戰役後,戰線東移了500公里;俄國喪失了其歐洲部分領土及人口的15%,及工業的25%;德、奧軍在此戰各傷亡20萬人;

在整個1915年,俄軍包含南線與奧斯曼的戰損,共計傷亡被俘300萬人,即使按照俄國的戰報也達到250萬人以上;

很遺憾,德軍參謀總長法爾肯海因未能在1916年春季對俄發起第二次總攻,而是將重心放在了強攻西線,這使得1915年的大勝失去了意義;如果不能迫使俄國投降,或者令俄國宣布退出協約國、退出一戰,再大的勝利也要大打折扣,畢竟,俄國有1.75億人口,無論一戰、二戰,俄軍最大的法寶就是人海戰術;人命損失,對於俄國來說,幾乎不值一提。

夏季戰役後,為防止俄國的崩潰,英國、日本加大了對俄援助力度,除海參崴和波斯灣外,另開闢了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科兩條北極航道,晝夜搶運。

(註:因1915夏季戰役潰敗而被捕的國防大臣蘇霍姆林諾夫,在1918年3月德國與蘇俄媾和後被釋放,蘇霍姆林諾夫移居德國;他在回憶錄中表示俄國應堅定地與德奧結盟,反對英法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