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有記者在多地幼兒園、書店採訪瞭解到,許多幼兒園購買了兒童性教育繪本,一些書店還特意擺設了專櫃,原本放在角落裏“吃灰”的有關兒童性教育的圖書,如今成了“暢銷書”。

性教育童書“吃香”,無疑是可喜的一幕,這意味着“性”這一話題在教育領域逐漸脫敏,從一個禁忌話題變成日常話題。從人類演進史也能看到,對這一話題的態度,是科學、理性還是愚昧、迴避,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記物。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性教育這一話題,經常能在輿論場掀起大範圍討論,這本身也展示了不同社會認知就這一話題的拉鋸狀態。比如北師大的一部性教育教材,因爲家長抱怨“尺度太大”,最終被暫時收回,這曾激起廣泛討論。從輿論意見看,輿論並不懼怕“尺度過大”,也認識到以往對這一話題“諱莫如深”扭曲了常識,併產生了相應的社會後果,如兒童不知如何防範性侵害、知識缺乏以致生理損害等。事實上,每一次類似討論的展開,都有助於社會達成共識:對“性”這一不可迴避的話題,並非越捂着越“安全”,越不堂堂正正地講常識,越有可能承擔無知的代價。

從記者的調查中,也能看出家長的實用主義態度,“一些家長表示,從幼兒園開始,就需要教育孩子身體哪些部位別人是不能觸碰、不能看的。如果有人要侵犯,要堅決制止,並及時告訴老師和家長”。這些認知,大致也來源於輿論場上爆出的相關案件。這也足以啓示,如果自主性的教育不足,就只能由一些沉重事實來實現“教育”。

從性教育童書吃香能看出當前社會觀念的演進程度,而科學和理性的性教育整體氛圍,當然不止步於童書,而是需要機制化、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教育模式。但是,也不能否認的是,不少學校和機構的教育方式,依然止步於矇昧的“前現代”狀態,而非正常、科學地傳遞性知識。比如中學以規制着裝打扮等消滅性別特徵的方式“防早戀”,以“男女不能同桌吃飯”等限制交往的措施來保證“專心學習”;再比如社會上有打着“女德”“國學”旗號的培訓班,灌輸所謂“女孩穿得時尚就是教唆強姦”“三精成一毒”等。

價值觀截然相反的景觀交織出現,也說明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不同水準的認知必然會產生碰撞,這也意味着性教育啓蒙,可能也會面臨方方面面的阻力與干擾。因此,教育工作者與社會輿論,需要保持理性與科學的態度,砥定性教育的大方向,穩固住社會常識。

性教育童書受歡迎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性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的短板所在,在“性”這個每個人都必然面對、事關切身利益的話題面前,不光是孩子,可能需要社會層面的集體“補課”。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