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時40分左右,日本正式公佈新年號爲“令和”,新年號出自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相關詩句爲“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這是日本首次從本國古籍中確定新年號。

  加上4月1日剛剛公佈的新年號,日本從公元六世紀初的“飛鳥時代”以來,共有24個帶“和”字的年號,它們分別是:正和、藏和、和僧、太和、和銅、承和、仁和、應和、安和、寬和、長和、康和、養和、正和、弘和、貞和、文和、永和、元和、天和、明和、享和、昭和、令和。

  用“和”作爲年號中的關鍵字,並非日本人的特殊口味。統計顯示,自漢武帝首創年號以來,中國曆代王朝中用“和”作爲年號的有 39個,比如:承和、大和、光和、景和、隆和、綏和、太和、天和、統和、咸和、興和、宣和、義和、元和、中和、章和、政和、徵和、正和、至和、致和、建和、延和、重和、和平、永和、太和。其中,“太和”用過6次,“和平”“永和”用過3次,“建和”“延和““重和”“元和”用過2次。

  衆所周知,日本文化與中華文化淵源極深,1300多年來日本年號所使用的漢字,包括“令和”在內,有記載的248個,多數直接出自中國典謨,與中國年號重疊的49個,寓意也大同小異。新年號無論“和”還是“令”,即使出自日本“詩經”《萬葉集》,其用意也不離漢字本義。

  《說文解字》對“和”的基本釋義爲:相應(應)也,從口,禾聲。意思是“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尚書·堯典》有“協和萬邦”,《舜典》有“律和聲”,《易·乾卦》有“保合太和”,《中庸》中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文化在中華文化傳統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古人特別注重天人和合,四時節氣與修身養性講究陰陽調和,皇宮裏有太和殿、保和殿,家庭關係注重和睦,做生意力求和氣生財,上下內外關係強調一團和氣。

  漢字中的“令”,自先秦就有美善之意,孔子就曰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令色,善其顏色也。美好的名聲叫“令名”、“令望”,吉善的住所叫“令居”,德政善政叫“令政”,吉日叫“令日”,吉時叫“令辰”,還有“令月”、“令旦”、“令年”,延展這個意思,稱呼對方的親屬,就會用上“令尊”、“令堂”、“令郎”、“令愛”、“令兄”、“令妹”等等。

  選擇在陽春時節發佈“令和”年號,也正好上應“春和景明”之機。其實,“令”與“和”的結合,中國古人早有發明,比如東漢張衡《歸田賦》就寫道:“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這比《萬葉集》收錄最早的詩歌還要早200年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