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友新近又入了個鏡頭,花的錢夠他生活好久,不解。

每天晚上看他花好久挑照片,刪一大堆,留下的寥寥幾張還不值得欣賞,不解。

「我說,你每天拍這麼多照片有什麼意思啊,拍得沒別人好,要用的時候也沒有網上搜來得快。」

「但這畢竟是我拍的嘛」,放在以前,我定會認為這是直男癌的執著,但現在的直覺告訴我,或許我想得太淺了。

之前看過一部和攝影有關的電影叫《戀愛寫真》。當時為了寫影評,仔仔細細反反覆復地看,雖沒什麼攝影經驗,竟也看出些自以為本質上的東西來。我們拍照記錄下來的這些東西,對我們而言是什麼?除卻龐雜的攝影知識:斜線,井字,對比,三角構圖,攝影究竟是為了什麼?看電影的過程中,這個問題一遍遍地重複在腦海中,電影看完,燈一開,似乎什麼都明了了一些。

女主靜流在電影里說:「這些照片就像任意門一樣,把它打開就有一個新的世界,你正一步步穿過它。穿過照片,穿過城市的氣息和聲音,在那,我感覺到,我找回了自己。」或許答案已經很清晰了。

我們都依靠著過去的記憶而完好地生存著,過往的情感和知識支撐著我們現在的認知和行為,而這些組成現在我們的東西,正是那些被記錄或者遺漏的點滴。

人是比貓還容易好奇的動物,人類研究自身的興趣或許要比研究自然更濃厚,人的起源,人的生理構造還有思維活動。我們在一步一步推進對自己的認識,但還只停留在非常基礎的認知,這是因為我們無法看透思維,儘管在哲學上人們對於意志、思維、理性有著充分的討論,但人類群體的複雜性註定了對於思維的研究是無法窮盡的。我們對於自我,大概只能依靠著個體自身的把握了。

我們記錄或許就是在嘗試通過一些細小的事件和情感經歷來尋找自己之所以成為自己的原因吧。

很多人說自己活得不明白,渾渾噩噩地度著日子,不知道怎麼改變;也有很多人說,越來越不了解自己,怎麼就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這些抱怨和疑問都應該自個兒吞到肚子里去,伴著那胃酸勁兒,回憶一下往事,到頭來還不都是自己作踐自己。

其實生活待我們不薄,若是我們將那些往事都記錄下來,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我們有如此多的機會可以去拯救自己的未來,可偏偏就一個一個地被我們浪費了,而且絲毫沒有心疼。那麼到最後或許我們也不應該抱怨著活的不明白,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畢竟我們是可以通過記錄來認識自己並完善自己的。

還是想回到那部電影,在靜流的眼中,一切都富有動感以及生命力,她沉浸在自己生活的環境里,如痴如醉,照片反映著她的內心,那些鮮活的,律動的色彩,隨她的心跳一起傳達著活潑。旁人也能從她的照片中體會到喜悅,但對於靜流,那些照片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小門,透過那扇門,能感受到當時所處的環境與心境,在那裡便可以找到自己,還原出一個年輕的靈魂。因為那些照片是只屬於她的。

「那畢竟是我拍的嘛。」我又想起室友和我說的話來,我是不論如何不能否認那些照片所代表的情感意義的。

/

我之前問了很多人這樣的問題,問他們:拍照、寫作記錄下來的東西對他們而言是什麼,得到的回答都很模糊,有說不知道的,也有說是成就感來源的。我自己以前也沒想過這樣本質的問題,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只顧著做一個記錄者,而忘卻了意義,在這個問題的驅使下,我也開始思考自己的動機。

我首先承認,我也未能擺脫利己主義的束縛,很多時候我寫作、記錄一些自己的想法完全是因為想被人看見,想受人關注。我高中的語文老師說過:文章是要給人看的,我也是抱著這樣心情而動筆的。但我熱愛文字也是真事兒,我用寫作來記錄,而不是通過其他的途徑來表達,是因為文字既能表達情感,又能儘可能地保留思考,還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留存下來,這樣的種種好處我是不能拒絕的。

我是企圖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當前狀態的,每次回顧以前的文字,都能大致感受到當時的心境,回憶就會像藤蔓一樣聯結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我。

我也喜歡看人們寫自己的或者聽到的故事,那些別人記錄的東西能激發我的情感,有些是從來沒有體會過的情感,我會如初生的嬰兒般興奮,因為我進入了別人的生活,經歷了別人的故事。以此我能更好的理解很多行為背後的原因,那是糾結著文化和背景而激發出來的情感,我想我自己回顧記錄的那些文字,也是有這樣的理解過程的。

講了挺多,感覺還是有所欠缺,但記錄下來總還是好的。

總而言之,我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弱點:腦袋中有一個致命的死角,唯有記錄下其他的部分充分運用其功效,才能逐步達到那個死角,將漏洞補全,這樣難以企及的困難,於我是可悲的。換一句話說就是:我記錄的情感和一切對我而言是我的一部分,缺少了哪一個節點,都會使整個系統或多或少出現偏差,我記錄著,為了面對自己這致命的弱點。

所以,我們記錄著情感和一切,大概是為了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回到過去的某個節點,還原自己吧,畢竟生活長遠,難免遇到難免修復的bug。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