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第二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接回國儀式在瀋陽桃仙機場舉行。

4月3日,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莊嚴肅穆、哀樂低迴,在禮兵的護送下,第六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搭乘空軍專機回國。

69年前,他們踏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場,從此魂斷異國、埋骨他鄉。每一個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後,都有一段不應被忘記的英勇故事——他們中有黃繼光捨身堵槍口,有邱少雲烈火焚身也要堅守鋼鐵紀律,還有成千上萬無名英雄前赴後繼、捨生忘死……而今,山河已無恙,英雄可歸家。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中華民族歷來就是英雄輩出的民族。在苦難深重的近代,涌現出林則徐、鄧世昌、丁汝昌、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大批抗擊外敵入侵的民族英雄;在民族復興的變革時期,也涌現出如康有爲、梁啓超、孫中山、何子淵、陳嘉庚、錢學森、鄧稼先、同盟會、愛國華僑團體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團體。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鬥志更堅,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英雄的故事在華夏兒女的腦海中縈繞,英雄的精神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中流淌。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不畏險阻、迎難而上的精神底色,他們的事蹟成爲激勵後人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

魯迅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卻不懂得敬重和愛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民族。”縱觀世界各國,無一不是把英雄放在備受尊崇的位置,開展多種形式教育國人時刻緬懷英雄、愛戴英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澳紐軍團日”、英國的“老兵節”、伊朗的“建軍節”等等,各個國家軍隊都會採取別具特色的紀念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人也認識到英雄人物所承載的強大精神力量。從設立烈士紀念日,到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對先烈的紀念上升到法律層面,不僅順應了人民羣衆緬懷英烈的現實需要,更將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歷史使命接續傳承。

萬古人心生意在,又隨桃李一番新。今天,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了強起來的新的偉大征程。站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尤其要飲水思源,不忘來路,秉承先烈遺志,發揚先烈精神,沿着英烈們用生命和鮮血開拓的道路繼續前進,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