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與邊關,鏡頭背後的故事

  胡晨剛 趙金石

  中國國防報特約通訊員 牛德龍

  近日,一部以邊防軍人爲主角的短片《家國與邊關》連續在全國各大影院影前播放,在電視黃金時段同步播出。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都爲之打CALL,“我期待大家更多地關注國防、更多地關注這些衛國戍邊的‘真心英雄’。”沒有華麗炫技的特效,一個個真實而簡單的鏡頭,打動了無數觀衆。45秒的時長中,河尾灘、神仙灣和天文點3個邊防連隊相繼亮相,他們都是新疆和田軍分區某邊防團所屬一線防區,分佈在喀喇崑崙高原腹地。這裏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空氣含氧量不及平地的45%,紫外線強度高於平地的50%,守衛在這裏的官兵正是中國邊防軍人的縮影。鏡頭閃回的一幕幕,折射出他們守防的艱險、奉獻的厚重、理想的高遠。本文走進喀喇崑崙高原腹地,聚焦新時代官兵的戍邊生活——

  人人都有“歷險記”,個個有本“生死錄”

  自從被家人朋友發現自己所在連隊出現在《家國與邊關》短片中,姚強接到的“慰問電話”就沒斷過。“他們也都是心疼我,問我苦嗎?”姚強笑着說,“經歷過更多的人,都沒說自己苦,我苦啥?”

  就拿某營營長侯法營來說,風雪加身已是家常便飯。去年冬天,侯法營帶隊在河尾灘巡邏時遇見一條剛形成的近15米寬的冰河。巡邏路不能掉頭,也沒有第二條路可選。侯法營二話沒說拿出繩索,一頭系在腰上,另一頭交給戰友,自己打頭陣走上冰河。回憶起站在冰河上的感覺,他彷彿至今都能感觸到冰層下的河水在流動。在他開路之後,隊員們依序順利過河,完成巡邏任務。

  視頻中有一段,是天文點邊防連官兵巡邏的畫面。談起那次巡邏,原連長李改平回憶說:“當時遇上了暴風雪,風力達到6-7級,眼睛都睜不開,我只好在前面憑着記憶探路。”一陣狂風颳來,列兵田成摯一頭栽倒在地、腳嚴重扭傷,大雪茫茫,不能留他一個人在那,緊急治療後,官兵輪換攙扶田成摯完成巡邏任務。

  “風雪中的探路、不知深淺的冰湖,巡邏路上這麼多的風險,要是真有人受傷生病怎麼辦?”筆者不由得捏了把汗,畢竟,在高原環境下,肺水腫、腦水腫等疾病,都可能威脅生命安全。

  面對緊張的筆者,官兵卻一派輕鬆的樣子,“不怕,我們有姚軍醫。”姚紹峯,2002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成績優秀的他聽說邊防缺醫生後,毅然放棄更好的機會來到這裏,一干就是17年。2016年1月,新兵下連到神仙灣哨卡當天,爲照顧6名高原反應比較嚴重的新戰友,姚邵峯一夜沒閤眼。第二天早上,5人好轉,但王永柱卻嘴脣發紫、精神萎靡。“不好!肺水腫。”姚邵峯快速進行緊急處置,一邊向上級請示彙報,一邊將病號轉送至海拔較低的三十里營房醫療站。一路上他的手緊緊捏住王永柱的手腕、監控脈搏,“那種焦慮就像等自己的孩子出生時一樣。”黃昏,終於順利將病號送進高壓氧艙,得到了及時治療。

  在邊防,人人都有“歷險記”,個個有本“生死錄”。大學生士兵張慶全是天文點邊防連前哨排的司爐工,被官兵戲稱“暖男”。剛下連時,正趕上急缺司爐工,他便主動領了任務。由於哨卡全年氣溫在0℃以下,暖氣一年四季不停歇,張慶全每天24小時都在工作狀態,一個晚上得起來3次,每天還要檢查鍋爐、清理煤灰、拉七八百斤煤炭,這一干便是5年。如果遇到突發情況,還要跟鍋爐“搏鬥”。去年7月16日凌晨3時,大廳暖氣片發生爆裂。張慶全顧不上滾燙的熱水,開始做清理。在剷煤時,一塊燒紅了的煤飛濺到他手上,瞬間脫下一層皮。他顧不上停歇,更換新的管道接頭、重新注水、點燃鍋爐,排除故障時天已經亮了。面對被燙傷、又經過鏽水浸泡得發白的傷口,他卻平靜地說:“暖氣沒事兒就行。”

  (資料圖)

  設施裝備“鳥槍換炮”,身在邊關一樣“潮”

  “邊防是苦了些,但發展和進步也是看得見的,傳說中的通訊靠吼、警戒靠狗、取暖靠抖早就都成爲過去了。”說起吃苦,該團政治工作處主任魯樑有不一樣的看法。近年來,隨着新時期訓練、巡邏任務向精準化、高效化邁進,國防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大,數字信號發射裝置相繼在一線哨卡建成並投入使用,儘可能滿足部隊部分信息化裝備的數據傳輸需要。以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新爲代表,科技在“生命禁區”爲官兵守防發揮着無法取代的作用。

  “坐着時速50㎞/h的輪式工程機械,馳騁在寬闊的國道上,笨重的‘大傢伙’都像長了翅膀!”剛執行完任務回來的某營營長魏廣對新型工程機械讚不絕口,他同筆者回憶起十多年前的場景。2002年,他作爲第一批進入天文點哨卡5390前哨排的先遣隊成員,全靠工兵一鍬一鍬剷平路,中間還要面對缺氧、洪水、凍傷各種高原威脅。“如今,新配備的各種類型的機械非常給力!”據魏廣介紹,新型的工程機械最高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60㎞/h的速度,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生產。除了用於架設其它設施設備外,機械上還專門配置製氧機,供機械操作手吸氧;配置燃油加熱裝置,告別了天氣寒冷發動機難啓動的困境。從三十里營房到達哨卡從曾經的4天時間,到如今只要幾個小時。演訓場、施工場、巡邏保障、邊防救援都離不開這個“急先鋒”。

  與笨重的工程機械相比,全地形巡邏車卻是“大塊頭有大智慧”。前不久,筆者跟隨官兵一道巡邏,坐上被稱爲“雪域之舟”的全地形巡邏車咆哮駛出,徑直奔向一望無垠的雪海。“雪海上沒有路,我們走過就成了路。”連長劉小贛自豪地介紹,在這2尺多厚的大雪下面,有雪窩、冰湖,尤其是季節變換、冰雪消融的時節,皚皚白雪下更是危機四伏。但自從2014年裝備了全地形車,執行巡邏任務可是發生了質的飛越,對付這些就是小菜一碟了。

  與地面上的鐵流相比,空中的無人機似乎更顯科技智慧。神仙灣邊防連指導員李士福介紹說,“30倍變焦鏡頭,地上掉一個雞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平時去不了的深溝、河谷或是斷崖,也都瞭如指掌。”高清成像、交流喊話、物資投送、紅外夜視……無人機的使用,有效消除了日常監管的盲區和死角,彌補了老舊設備的不足,達到更加精準、高效管邊控邊的目的。去年冬天,駐地政府辦公室打來求助電話,牧民的數百隻犛牛闖入邊境管理區,請求幫助尋找。憑藉着無人機實時傳輸回來的視頻,發現了犛牛的影子,找回了上百頭犛牛,有效避免了牲畜越界,挽回了羣衆經濟損失。

  改革開放40年,說起科技給邊防帶來的新變化,官兵如數家珍:

  1998年,衛星電視系統落戶雪山哨卡;

  2000年,無土栽培的蔬菜大棚建設完成;

  2014年,新型保溫哨樓拔地而起;

  2016年,高原富氧訓練室建成並投入使用……

  “高科技進入邊防哨所,邊防日新月異,執勤手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管邊能力大大提高,這是祖國和軍隊強大的表現!”邊防老兵胡傳國激動地說。

  (製圖:扈 碩)

  離家千里心不孤單,愛的雪球越滾越大

  “眼眶,總噙着家人最牽掛的囑託,心坎,總是堆滿祖國人民的關切,我們沒有理由不把邊防守好。”天文點邊防連四級軍士長韓衛星說。

  譚燕子是天文點邊防連指導員燕桂賓之妻,結婚6年來,始終心繫全連官兵的健康。聽說有位班長腰椎不好,譚燕子爲他寄了3次護腰。第一次寄丟,第二次寄的效果不明顯,最後她跑了好幾家藥店,纔買了一副皮質的護腰寄了過去。軍嫂們無不懂得,很多東西在身處鬧市的人看來不起眼,可是對於遠在邊關的官兵來說,分量絕對不一般:一套學習資料、一支口琴、一副眼鏡……她們儘自己所能,讓官兵工作生活更方便些。

  “忠誠耕耘,收穫溫馨。”談起家庭來,大家臉上總是堆滿了幸福的笑容。一次,該團組織的軍地雙擁活動中,連隊上士趙國吉擔負駐地課外輔導員,沒想到一位女老師一眼就瞧上了他。“你現在有女朋友嗎?我做你的女朋友怎麼樣?”她熱情似火、眼含真誠。趙國吉憋得滿臉通紅,“我、我在高原上守防,不、不適合談女朋友……”這是實話,也正是這份實在,打動了姑娘的心,一句“我等你”,4年之後終成眷屬,她說:“這樣的男人我無論如何都放不下。”

  家人的理解與支持讓官兵溫暖,社會的關懷更令他們備受鼓舞。多年來,該團組織山上山下換防,駐地百姓自發組織迎送,人山人海令人感動。去年10月8日,河尾灘邊防連上士範小軍帶着巡邏路上撿到的“石頭旗”受邀到北京參加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與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國旗護衛中隊共同舉辦的“同升一面旗,共愛一個家”主題活動,全社會再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喀喇崑崙。“守防爲了千家萬戶,同時也是千家萬戶在守防。”對此,軍分區政委張國語氣堅定,“喀喇崑崙衛士紮根雪域高原,默默奉獻,他們受到這樣的待遇當之無愧!”

  2019年1月初的一則軍事報道里,幾位中年人忙於奔波在北京的一家家戶外用品商店,精挑細選着專業的登山護具,他們口中反覆提到一個名字——河尾灘。春節將至,一個包裹成了全國人民關心的焦點。這些中年人是30多年前畢業於北大、清華的校友,他們看到前不久播出的一段河尾灘邊防連歌唱《我和我的祖國》的視頻,被深深打動,他們在朋友圈發起了一項倡議,要趕在春節到來之前,爲河尾灘邊防連的戰士們寄去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一箱包裹,將全軍最高的哨卡與全國最高學府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正如他們所說,它幻化成一個雪球,在官兵與祖國人民之間的相互感動裏,越滾越大,熱度也越來越高……

  “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關心,我們都深藏心底。”官兵回憶起前不久發生的一幕幕,如數家珍:南京市小學教師呂巧玲在看到官兵事蹟後,鼓勵學生給連隊官兵寫信,學習高原軍人愛國奉獻的精神;上海市民李明霞得知哨卡戰士嘴脣乾裂難以癒合,特意買了脣膏等護膚品寄到哨卡;江蘇省“最美軍嫂”陳妍,爲河尾灘哨卡寄去水杯、圍脖、巧克力……

  點點滴滴匯聚成海,這些都是邊防戰士們衛國戍邊的源泉和動力。再次回放短片,喀喇崑崙高原守防官兵的錚錚誓言猶如驚雷:在祖國的邊防線上,我就是流動的界碑!

  青春不只眼前的瀟灑

  範奇飛

  (製圖:扈 碩)

  一部打動人的青春片,應該具備哪些元素?成長、熱血、榮譽、冒險,更少不了真誠和情懷……將這些元素毫無保留調和在一起,便是一部《家國與邊關》。

  近期,這部主角爲邊防官兵的短視頻在全國1萬多家影院和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播放後,收穫了相當高的口碑和讚譽。萬千觀衆點贊留言,“我們歲月靜好,因爲有人替我們忍受風吹日曬與孤獨寂寞。感謝邊防戰士們,將青春獻與家國。”“青春不只眼前的瀟灑,也有家國與邊關。”更有人說,“爲了這則廣告,晚上買張電影票看看。”

  作爲觀影前的公益廣告,《家國與邊關》的電影院版雖只有45秒,沒有大場面、大特效,多是邊防戰士巡邏、執勤、訓練的畫面,這些就是他們生活中的日常,而觀衆卻從中看到了戍邊將士的血性與膽量、初心與信念。正如片中所說,“只因我們知道,腳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國。”

  有人說這是一部青春片,因爲裏面呈現出的成長獨一無二。是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崑崙,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地的45%,紫外線強度高於平地的50%;是被地質學家稱爲“永凍層”的雪域高原上的紅其拉甫,冰川雪峯下潛藏着未知的危險……這些都是常人無法體會的孤獨與寂寞,觸摸不到的風險與挑戰,他們卻習以爲常、啜之甚甘。一雙雙傷痕滿布的手,一張張粗糙斑駁的臉,歲月留痕只及肌膚,但邊關留給他們的卻是堅定的意志、鋼鐵的身軀、不退卻的激情和成長的勳章,正是這些爲他們青春增添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厚度,爲他們的人生渲染了瑰麗的色彩。

  而這並非僅僅是一部青春片,其中飽含對人生的思索、價值的考量。如果沒有當兵,你的青春將怎樣度過?是且歌且舞、遊戲天下,還是動輒得醉、快意詩酒。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這些年輕的士兵們大多是一個答案,“不會的,我一定還會選擇當兵!”他們放棄了大城市的熱鬧喧囂,收起年少輕狂,來到這險象環生的生命絕境、人跡罕至的深山野林、風雪瀰漫的高寒禁區……不是沒流過血、沒掉過淚,但卻不曾退縮,緣何如此堅定?因爲他們堅信,有些事情值得爲之奮鬥,一次又一次,諸如邊關,諸如家國。

  又是一年徵兵季,又到春暖花開時。青年人,再多的感動與欽佩,不如舉身赴軍營,浩蕩胸中正氣,放飛青春夢想,演繹一場屬於你自己的,可珍藏、可回味的青春大片。

  來源:中國軍網

  責編:張靈雨

  編審:朱西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