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將你的憤怒變成慈悲;將性變成愛;將貪婪變成分享。」

若能責無旁貸地覺知這個目標,你將可以慶祝自己的第二次誕生。

=================================================

我看過很多要求完美的人,通常有兩種問題:

一種是對自己要求完美,把人生弄得緊張兮兮,只因為他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完美的事實;

另一種是對別人要求完美,卻無法相對做到完美,用對自己的失望,

苛求對別人的期望,結果都是兩敗俱傷。

================================================

 
你常聽見的勵志格言:「不要抱怨自己沒有鞋子穿,你看這世界上還有人連腳都沒有。」
表面上看起來充滿正能量,但其實它滿負向的。

因為,任何人的幸福感,都不該建立於別人的不幸之上。
其是經過比較之下的差異,更顯得殘忍,甚至帶著不自覺的歧視,
隱藏在表面上看似同情的感受裡。
 
=================================================

自願要做比翼雙飛的一對鳥兒,
不會需要用籠子來限制任何一方的自由。

=================================================

奧修為什麼要鼓勵他的門徒學習表達情緒?我認為,對一個正常人來說,能夠完整清晰地表達情緒,最重要的意義是:要保持內在真正的情感、維持生命的熱情與活力。

相對之下,習慣壓抑自己,會讓你忘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就像大多數的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直限制他「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長大後的他,只記得那些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種種的「不能做」,而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的是哪些?

表面上,習慣壓抑情緒,會讓一個人看起來控制得宜。然而,很可怕的是,最後會控制到感覺自己沒有在控制。當一個人經由壓抑,而能夠時時刻刻表現平靜,最終會平靜到忘了怎麼哭、怎麼笑的地步。這樣的人生,不但沒有意義,也是失去了身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興趣。

壓抑情緒,也讓我們變得不夠勇敢。怕笑得太大聲,被責備為沒節制;怕哭得太大聲,被輕視為很軟弱。然後我們變得依賴別人的指揮,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小心翼翼壓抑著憤怒的人,無法好好盡情地去愛別人。他總是害怕表達情緒時,可能會傷害到對方。於是,變得過度隱忍。對方不是得寸進尺地讓他更壓抑,就是百思不得其解地覺得他很冷漠。

所有看起來沒有脾氣的人,一旦踏入愛情的領域,若繼續隱忍的態度,就很難深入對方的內在。因為他自己對別人觸及他的內心深處,都會有所防衛,有所抵抗。所以,兩個人的相處,就只是淡淡地、淺淺地。井水,不犯河水。你不犯我,我不犯你們。君子之交;淡而無味。可以做泛泛之輩的朋友,沒有辦法真正的交心。

*******************************

怕碰觸刺的人,摘不到新鮮的玫瑰。
壓抑情緒的人,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

===================================================

我從未在自己的作品中單向地對讀者鼓吹這世界只有光明、沒有黑暗,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不會失敗。

生命中,有太多事情令人力有未逮,我們只能在「做好最壞的打算」同時,也能保有「最樂觀的期待」。

一昧地「正向思考」,並不能解決所有的挫折,當失敗的結果出現時,該來的總是會來。你不會因為每天早上起床後高喊:「我很棒!」「我很好!」「我一定會成功!」原本的崎嶇坎坷,就瞬間平坦順遂。也不會因為你決心要好好愛一個人,對方就乖乖如你所願地被愛。

如果你只是正向思考,當你用盡心力愛一個人,對方卻做出背叛你的事情時,你的人生信念,很容易在你發現真相的那一刻崩毀。

當你懷恨時,你就去敏銳地覺知自己的感受,觀照這個恨意,然後等它消失。

愛與恨,美與醜,善與惡,若可以兼容並蓄地存在你的世界,內心就不會產生過度的偏執;當面對事情發展或彼此關係未如己意時,你比較可以接受另一種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可能性。

你可以渴望光明;你也能忍受黑暗,承擔痛苦。這樣才是真實而完整的人生。

*****************************

讓內心維持平靜,
容許愛與恨各自和諧地存在,
不要自我矛盾抗爭!

*****************************
 
 
=========================================================
 
有關於「心」與「腦」的論述,是奧修哲學中最簡單、也最深奧的章節。

如同奧修所說的:「你的心比頭腦更接近你內心深處的本質。如果你向外走,頭腦是捷徑,心則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如果你向內走,那就完全相反:心是通往本質的捷徑,而頭腦是你所能想到的最漫長的路。」

多數人這一輩子,都在用「腦」過日子,而不是靠「心」指路。「腦」蒐集很多資料,用邏輯判斷,權衡得失,而且大多數的時候,在否定心的感覺。

你在情感上很想去做一份很有興趣的工作,但理智告訴你:「不行!那工作充滿不確定,困難很多,也可能賺不到錢。」於是,你繼續停留在一份可以勉強餬口,但令自己很不快樂的工作上很多年,甚至是一輩子。

再以戀情為例,濃烈的愛,帶著傻氣。你們手牽手,雨中散步,感覺浪漫。這是「心」的體驗。若換做「腦」來指揮,它會抗議說,沒必要這樣淋雨,而且再這樣走下去,兩個人都會著涼。

****************************
「腦」,是邏輯理性的;「心」,是感性柔軟的。依照奧修的比喻:「腦」,是男人;「心」,是女人。他說:「就外在的世界而言,男人選擇了生命最安全、最短的捷徑。女人選擇了最美,但也最崎嶇危險的道路;那是情緒的、情感的、心的路。到目前為止,整個世界都是由男人所主導,於是女人遭受極大的苦難。女人無法適應男人建立的社會,因為那個社會是根據理性和邏輯創造的。」

然而,「心」更接近生命的本質。當你從「腦」這扇門走出,去尋找愛,你會繞很遠,找不到回家的路。你唯有從「心」出發,才能與愛相遇。

奧修說:「因為從愛開始,它很容易就能帶你來到靜心,帶你來到你生命的核心,帶你來到你的神性;從頭腦開始的話,則很困難。一個人必須先到達心,然後他才可以走向他的本質。」女性比較接近心,比較靠近本質。但女性也比較危險,因為情緒豐富而善變,容易陷入忌妒的漩渦。因此,女性必須比男人更能夠保持高度的覺察,才不會墮落。

******************************

奧修給男女不同的建議:「女人必須拋棄忌妒,必須放下恨。男人必須放下邏輯,更有愛。」兩人才能共同打開心門,透過愛,來到靜心,享受喜悅與恩典。那是最純粹、最深邃、最無條件的愛,也可以說最接近神性了。

建議可以先從我幫大家整理好的這些觀點入門,大致先分清楚「心」與「腦」的方向截然不同。「心」是直覺的感受;「腦」是邏輯的判斷。奧修認為,一般人都是用「腦」當主人,讓「心」成為僕人;這是非常錯誤的。他主張應該倒過來:讓「心」當主人,讓「腦」當僕人。也就是透過「心」的主導,「腦」的協助,通往生命最慈悲的本質。

大約一千六百年前,由唐代大師玄奘翻譯佛學的《心經》講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五蘊」指的是形成生命本質的五個要素,色、受、想、行、識,若用簡單直接的白話說,就是外觀、感受、想法、行為、判斷,這些都是「腦」的功能,佛陀要人們看空,也就是打破這些透過「腦」而得到的主觀成見,才能經由「心」而覺悟生命的本質,是慈悲大愛。

《心經》早就為「心」與「腦」的作用,寫下既簡單、又深奧的註解。
 
=====================================================
 
東方許多經典的人生哲學,都勸人要多忍讓。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道理雖然沒錯,但所有偉人,好像都忘了教大家:究竟要怎麼退,才不會把自己逼入絕境,或摔到粉身碎骨?

你必須學會退一步的正確方法,身體退下,憤怒也跟著退下;否則你退一步,通常感覺海闊天空的,都是對你得寸進尺的人,而不是自己。

奧修的建議是覺知你的憤怒:「學習覺知、警覺、覺察。當你覺得生氣時,不要壓抑它;讓它在那裡。只是覺知。看著它,把它當成你外在的某種客體。慢慢切除你對頭腦的認同。那麼你就會找到你真正的本性,你的本質,你的靈魂。」如此你就不會在憤怒的情況下,做出不當的言行。

一個人會生氣,是因為大腦的反應。當你在意的人表現不符合你的預期,或是有人故意挑釁,你就會被這些刺激影響,而感到生氣。人有情緒是正常的。傳統的道德教化,明示或暗示你要忽略這些憤怒的情緒,壓抑生氣的感覺,但它們會被驅趕到潛意識裡,總有一天會在你不知道的時候、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反撲,你會傷害到自己,也可能傷害別人。

很多人不願意面對情緒,甚至直接逃跑,因為他們從不學習如何對待情緒,所以把情緒視為洪水猛獸,只要一出閘門就會失控。

刻意壓抑生氣,你以為是在保護你和對方的關係,其實錯了,你只是在延緩,並且強化你們必須要面對的情緒問題,讓火藥堆積在你更無法控制的彈藥庫裡,直到你找不到引信的時候,就等著見識它突然爆發的強大威力。

學會正確表達情緒,其實也是有效溝通,很重要的開始。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說出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不批評對方,也不做人身攻擊,讓他可以了解你。無論你的生氣是不是有你的道理,至少讓對方知道你在氣什麼。

奧修強調:「表達你自己。但記住,表達並不代表不負責任。明智的表達,就不會有人因為你而受到傷害。」

只要對愛有信心,也有承擔的能力,就不要害怕表達情緒。偽裝與壓抑,不但無助於彼此的關係,也有害健康。你不敢發脾氣,未必是修養好,其實是你對這段關係沒有信心。你怕發脾氣之後,彼此傷感情,無法回復關係。

相對地,當你的伴侶,願意在你面前直率而不矯情做作地表達情緒,證明他很愛你,他在你面前很有安全感,他知道這些情緒不會嚇到你,也不會傷害你。

******************************

情緒,不會傷人。會受傷的,
都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處理情緒。

******************************
 
 
===================================================
 
 
雖然男女生理與心理大不同,但僅僅是彼此了解還不足以讓雙方達成和解,最重要的是各自必須去發掘內心深處被壓抑已久的另一半特質。

提到未來最有創造力的人類,必須具備複合性的性別思考,並非不男不女,而是能夠隨時跳耀於男性與女性的思考之間,取得最佳的觀點,又不衝突。

直到近幾年來遇見很多有才華的人、經歷很多很具挑戰的事,又重讀幾次奧修系列作品,我才確認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奧修就以先知般的預言,對他的信眾開示過這個觀念:每個人的內在,其實共存有男人與女人的特質,不應該被一分為二,也不應該被局部壓抑,而是應該被重新開啟,而且兼容並蓄。

奧修說:「如果當時的處境要你成為一把劍,你是準備好的;如果當時的處境需要你成為一瓣玫瑰,你也是準備好的。這份能夠在玫瑰與劍之間游刃有餘的彈性,會使你的生命更加豐富——————你將不只是在這兩種品質之間遊走,而是在所有的品質之間都能自在對應。」

如果一個男孩,從小就被教育,你不能哭,不可以表達情感,他將來就會失去付出愛的能力;相對地,如果一個女人,一直被禁止爬樹,她將來就會失去冒險的勇敢。

******************************

愛、慈悲、同情,是陰柔的。叛逆、勇敢、堅強,是陽剛的。無論男人或女人,內在必須陰陽調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也才能夠好好對待與自己不同性別的人。

如果你在童年的成長經驗中,父母沒有將你教養成一個既可以是「玫瑰」、也可以是「劍」的孩子,一路成長到現在,你始終無法兼具「溫柔」與「勇敢」兩種特質;現在正是一個很好的時刻,你必須擺脫過去的不足或缺憾,給自己「第二次誕生」的機會,重新活出能哭、能笑、能柔軟、也能堅強的人生。

*****************************

無論生理的性別是男或女,
都讓自己可以是:
勇敢與溫柔兼具;堅強與體貼並存。

****************************
 
==============================================
 
 
大多數人從小生活在被教導成為「二元對立」的世界裡,每個人的腦袋中,對於黑與白、美與醜、愛與恨、富與窮、乾與濕、鬧與靜等,都有清楚的定義,誓不兩立。

這世界所有透過別人給你的兩個選項,看起來都如此左右為難,但其實只是一個假象。愛情與麵包,可以同時存在;媽媽與妻子,可以和睦相處。如果你長期受到「二元對立」的制約,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就掉落必須在兩者間擇一的陷阱。

奧修說:「生命不是邏輯的。它是兩極之間的運動。這兩極並非真的相反,儘管它們看似相反;它們也是互補的。恨與愛並不是兩件事;『愛恨』實際上是一件事。『生死』是一件事;『日夜』是一件事;『男女』是一件事。就像喜馬拉雅山的山峰與山谷。山峰不能沒有山谷而存在,山谷也不能沒有山峰而存在——————它們是一起的。」

所以,他指導門徒:「我看待事情的方式是,不要做選擇。保持無選擇的,你就會看到這兩極的遊戲。光譜的兩端都是你的,你兩端都得體驗。是的,你必須是深刻、強烈、真正的熱情—————你也必須變得冷靜沉著和寧靜。你必須去愛,你必須靜心。靜心和愛不應該分開,它們應該像山谷山峰一樣綿延不斷。」

******************************

完整的生命是:
能夠自在地處於兩個極端之間,
不再害怕矛盾,而且兼容並蓄。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