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資深大齡單身未婚男青年,談談個人看法,歡迎拍磚。

7分的人認為自己8分,想找9分的,這是個普遍現象,也是導致很多人相親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親的人分兩種,一種自卑,一種自信,自卑的人可能是6分,但認為自己只有4分,5分的能看上他(她)就覺得很知足了,要求不高,相親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問題里說了,7分的人,說明他在及格線以上,也就是說比一般人強點,因為比一般人強點,所以會自信,自信滿滿就容易高看自己,既然覺得自己不含糊,但當然想找個更好的,否則怎麼能配得上自己嘛。

我就是這種,出生農村,小學村裡讀,初中鎮里讀,高中縣裡讀,大學外省省會讀,畢業當年又考上了本省省會一個待遇特別好的事業單位,到如今房子兩套車一輛,就是找不下結婚對象。

為啥,我也在反思,依常理來看,我也就是個7分,比起一路走來的同學來說,我是混的不錯的,也就不甘心找一個同樣出生、或者境遇相同的女子,想找個省會出生的、有穩定工作的、身高長相差不多的,但一直未能如願,總是差那麼點。

我的優勢是靠自身奮鬥有了車、房子、穩定工作,劣勢是身高矮,勉強170,高富帥第一條是「高」,咱不滿足;家庭差,父母是農民,雖然靠著林木收入有三四萬,但幫襯不上;兄妹多,有兩個姐姐一個妹妹,親戚多,家庭關係比較複雜。在城裡人眼裡,這都是大忌,雖然我沒有任何鳳凰男的習性,但單位同事的歸類就是鳳凰男。

也因此,這些年我兜兜轉轉相親好多次,始終沒成功,年過三十,屢屢反思,歸根結底一句話,要想早點結婚就得認清自己,降低要求,7分的我再怎麼努力最多也就達到8分,找9分的女子顯然不現實,但如果找個6分的,或許能結婚,因為,7分的女人,會比男人更過度自信,恐怕認為自己8分都不止,找9分的都覺得委屈呢。


「很多人眼光變高,更多注重對方的條件,但卻暗地裡不小心忽視了對自身的要求。」

其實這句話對也不對,更準確地說,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覺得和誰結婚都可以過上「電視劇里的幸福生活」或者和誰結婚都難免過上「電視劇里的糟心日子」,所以還不如選個條件好的算了。

身邊有個姑娘,我和我男朋友認識的時候她還是單身;我們倆確定關係的時候她就結婚了;還沒等到我們倆結婚,她又離婚了。

有一次一起唱K,期間聊到她和她前夫之間的種種恩怨情仇,她越說越激動。覺得對方有很多話答應了卻沒有兌現,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卻總是被指責,覺得公公婆婆關係太難相處……

而這些,是不可能因為對方年薪數十萬長相俊美或者身高八尺就能改變的事情。婚前條件定得再怎麼好,也不代表婚後就沒有一地雞毛。

她需要的是一個善於處事,有包容心,成熟的男人。而當有這樣的男人向她表示好感的時候,她悄悄跟身邊的姐妹說:「這個人太矮了。」

她畢竟喜歡的還是家境尚可,高大英俊,風趣幽默的男人。雖然這樣的男人也許很幼稚,也許因為從小受歡迎,根本就從來沒費心處理過人際關係,所以對於婆媳矛盾什麼的只能一臉懵逼。時間久了還會覺得她無理取鬧脾氣不好。

既然她覺得一定要達到那樣的條件才能進入她的法眼,那麼自然就要準備好讓自己變得成熟一些。

於是有一次,我忍不住很含蓄地對她說:「你以後一定還會遇到一個喜歡你你也喜歡的男人,但是……」

我的但是還沒說完,她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真的嗎!真的還能遇到嗎?」

其實我的重點是後半部分:「……但是不管你遇到的是誰,你都不可能只和他過日子而不和他的家人打交道。就像他如果只關心你而對你的家人敬而遠之,你也會不高興的。所以,問題不在於你們兩個互相是否相愛,而在於,你有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和未來那個你愛的人一起去應對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而不是互相指責。」

在很多人眼裡,遇到一個願意和自己一起承擔風風雨雨的人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事先擦亮眼睛,選優秀的,有錢的,大方的,生活穩定的,還要長得好看的……但這樣的人也許同時又是高傲的,精明的,隨意的,固步自封的……不是說這些不好,只是,你選擇這樣的結婚對象時,有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一併接受那些缺點和可能出現的風險?還是抱著「反正不開心就離婚」的想法?

人說婚姻是第二次投胎。第一次投胎的時候,你願意要一個條件並不極度優秀但卻家庭氛圍其樂融融的父母,還是相對優秀,卻互相難以體諒的家庭?

如果這個答案是明顯的,那麼第二次投胎,你選的是一堆條件,還是一個知冷知熱的大活人?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很看重條件,等到結婚以後感冒一下甚至都等不來一杯熱水時才會發現,其實大多數人想要的真沒那麼多,而僅僅是一個安穩幸福的家庭而已。

7分的人能長這麼大,就說明7分本身沒那麼可怕,再找一個7分的,兩個人一起向9分努力又如何?至少這9分是你們二人共同的,而不是誰高攀了誰。大家過起日子來都有底氣。


我想來講一個數據,2016年北京平均工資為7706元,上海平均工資是6504元/月,這是全國的TOP2,准一線南京的平均工資是4620元/月,其它的不用一一列舉、大致在這個水平線上。同時要注意這是稅前工資,也就是說到手的實際收入還要在向下減。

這表明哪怕在一線城市你每個月能5000-6000的凈收入已經可以算是一份合格的收入了,實際上在更多的三線以下小城市3500的月薪都可以算做高薪。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現實的工資收入表現。

結合數據以及今天看到的一個小視頻或許可以有一些思考,這個視頻的問題是《月薪五千能否養活你》。

當然也有覺得足夠的

看了視頻截圖,大家自行思考吧。

也許這就是「日益增長的消費慾望和自身賺錢能力的矛盾」吧!


這種事情就像是女生去買衣服一樣,剛開始通常第一眼看中的、喜歡的,都是自己買不起的,只能一家一家的看下去,看到最後她通常會選擇一個沒有那麼完美,但是自己買得起的。

對於眼高手低的,9分的人又不瞎,憑什麼和一個7分的在一起,相親市場會教他們學做人,咱們不用擔心。

歡迎關注我哦!


這個可能是普遍大眾的心理吧。古人云:貧賤夫妻百事哀。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談戀愛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有情飲水暖。可是真正的步入婚姻,雙方的父母,小孩,教育等等東西壓下來的時候,談感情真是沒有多大用,經濟實力和雙方家庭才是關鍵因素。凡是結過婚的人對未婚人士的建議都是要找個條件好一點兒的,要不然也要找個條件差不多的。

不過忽略自身條件盲目去尋找條件高於自己很多的是不現實的,因為你對別人有要求別人對你也是有要求的,兩個人的條件不能差太多。相親本身就是擺出各自的優勢和條件,覺得合適的再進一步了解。選擇很重要,但是不考慮自身條件盲目要求別人是不對的,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誰也不傻。


男士在相親時最看重女士什麼,顏值?不!

  都市裡的青年通過轉移注意力緩解孤獨,買卡通玩偶、做陶藝、認真上每一節私教課,精細計算每種食物的熱量,熱衷於跑步。有人說,科學研究表明,每個初夏的傍晚踏著風慢跑分泌的多巴胺相當於談了一場微型戀愛。

  積攢了整整一個夏天多巴胺的很多單身人士在夏天走的時候,迎來了一場大型失戀。下半年的日子不好過,國慶節、中秋節、光棍節、聖誕節,每個節日都是孤單的雙倍放大,只能小心翼翼地祈求在地鐵上不被玫瑰花的刺扎到。

  「許多單身人士進入30歲的後期時,難免會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沒有找一個伴侶安定下來,如果現在他們選擇結婚,是否會過得更開心。即便是最成功和最自信的單身男女,也會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埃里克·克里南伯格在著作《單身社會》里說。還有一些人抱著複雜的心態來找紅娘,他們管相親叫廣結善緣。

  經過長時間的猶豫和反覆,在回答「男士在相親時最看重女士什麼」這個問題時,袁圓把最終答案敲定為「年齡」,排在「顏值」的前面。

  「奶茶要是三十幾歲,劉強東可能就不會娶她。三十多歲談戀愛味道不一樣。」袁圓坐在私密的房間里,坦誠地說,「不過顏值即正義,有的男客戶說 『30歲以上千萬不要給我推,別給我困難戶』,但發了照片,長得好看他也能接受。不過即便特別好看,年齡到了35歲以上,也懸,生育是個問題。」

  單身就意味著35歲之後,很多女士每晚入睡時都能聽到耳旁生物鐘的滴答作響,提醒著她們,能孕育自己孩子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倒計時在父母的耳邊加倍放大,許多中國父母希望孩子在讀書時不要早戀,工作後能立馬結婚生娃。課堂上沒人教他們如何愛與被愛,彷彿王子和公主是命中注定。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在找袁圓時緊張得直搓裙角。談起事業她眉飛色舞,但與男士溝通常常說一些打擊人的話。她穿著套裝,頭髮包在腦後,「顯得太老了」,袁圓建議她戴隱形眼鏡,化點妝。

  「很多人缺乏愛的能力,也不懂得愛,帶著小女孩的幻想去相親。」袁圓說。這些人嚮往著浪漫主義的愛情,就像愛情有一種救世的力量,是通往自我實現等一切的途徑。

  某互聯網平台基於5萬用戶的《中國人婚戀態度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七成網友後悔結婚。「結婚又不是趕集,結得越快,婚後會後悔的幾率也就越大。」認識一個月之內就結婚的人中,三成「經常後悔」,遠遠高出了其他人。

  「我還沒嫁出去,我不少同學都已經將人生過出了好幾部電視劇的量了:裸婚、斗小三、離婚、再嫁、生小孩、生二孩。」有網友在知乎上評論。

  適婚青年的父輩大多習慣在年輕時結婚,而死亡才是終止婚姻的唯一方式。在他們眼中,單身被視為自戀、社會道德崩壞以及公共生活銳減的現象。

  過年前後,劉英蓮所在的城市迎來相親熱潮。當地星巴克的店員證實,常有七八個人一起湧進店裡,那是家人帶著兒女來相親的,如果聊得好,過一會兒大人會走,兒女可以繼續聊;聊得不好,就一拍兩散,「非常現實」。

  陳柏安又一次為了女兒的事來找劉英蓮。他的女兒33歲了,劉英蓮給她介紹了10年,沒成功。「我們會催啊,女兒不是很著急。她要對方有房子、有工作、會賺錢,不能比我們家差。」陳柏安有時想想,女兒的要求也有道理,「多賺錢就少矛盾,家裡出矛盾都是經濟矛盾,沒有錢就會因為這個吵。」

  還有的母親想到女兒28歲還沒出嫁就哭,女兒沒有歸宿,自己去世了也不安生。劉英蓮幫這家人的女兒說了媒,媽媽高興得一把抱住了瘦弱的她。

  學者把這個現象歸咎於不完善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讓父母對自己以及子女未來的生活充滿擔憂,對將來有可能出現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充滿恐懼,這就促使他們在婚姻市場上尋求「攀高枝」的可能。

  陳柏安和愛人的結識也是通過相親,那個年代,頭次見面往往到介紹人家裡或是女方家裡,媒人兩邊問,相處好了就去電影院公園,「以前要自行車,現在要汽車,水漲船高,都是一樣的。」

  現在女兒和人相處,先加微信,「還是面對面接觸比較好,微信里哪句話你講的我不愛聽,就直接拜拜了,微信好像談判,當面講還能解釋。」在現代人的線上聊天語境下,男士第一句發「我可以認識你嗎」或者「你在幹嗎」可能會被認為是無趣和愚蠢的體現。

  見面也有講究,袁圓常常建議客戶第一次見面約在紅娘的辦公室,「請吃飯會有很多問題,有對男女彼此挺相中,男生執意帶女生去吃火鍋,席間談的都是股票投資,吃完男生自己打個滴滴走了,女生就覺得男的太不懂事,太自我了。」

  有的男士請女士吃飯,沒看上,覺得花錢太多,虧了;也有人覺得花幾千元能跟女神共進晚餐也值;女士說隨便吃一個,有的男士覺得她沒品位,吃個貴的,又覺得她虛榮。

  「有特別漂亮的姑娘,第一次見面就在商場里買買買,男的樂意為她買單。女生待人接物讓人舒服,長得又好看,情商又高,不會給人壓力,男的特別容易為這種女生當備胎。有個北大男孩,做金融的,長期給人當備胎,以為我在你身後等著就有機會。」

  「不要認為有父母參與的相親就是時代的倒退」

  劉英蓮有8本「花名冊」,翻得快散架了,用透明膠粘上。裡面記錄著單身男女的基本信息,女的6本,男的2本。這還只是最近這些年的「存貨」,以前都用腦子記。有些對終身伴侶的要求簡化成一串數字和幾個漢字,寫在劉英蓮某張病歷單的背面,夾在本子里,形成時間的褶皺。

  剛開始記錄時,她每年能介紹成功四五十對,到了去年只成功了7對,今年到目前為止才說成2對,越來越難。

  「人家的眼睛跟我不一樣了,我看著配的不一定能成,看著不搭的倒成了。」劉英蓮的搭配原則很簡單,高的配高的,矮的配矮的,美的配美的,丑的配丑的。

  本子上最小的是1995年出生的,也有75歲的老人想找個伴兒。有的寫明自己有正式編製,有的是共享單車採購員。有人要求對方不要太胖,有人點名姓何的不要,有人專門要屬羊或者屬鼠。

  「現在的人太挑了」。劉英蓮19歲時第一次給人介紹對象,那是她新婚第二年,在廠里正洗頭髮,碰到同事在一旁洗衣服。她跟他開玩笑說,「你去找個人就不用自己洗衣服了。」對方也開玩笑「那你給我找一個啊」。

  回家正好遇到租戶的女兒,約出兩人,沒想到半年就成了,生了兩個女兒,賺了很多錢,直到現在還會提著人蔘來看她。

  那是上世紀60年代,革命的禁欲主義或領導的阻止使年輕人大多沒能談戀愛,考慮「個人問題」會被視為小資產階級情調和革命意志的衰退。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孫沛東在研究這段歷史時,發現當時大齡姑娘的不幸身世尤為引人關注,以至於連中共中央也指示各級地方黨組織做好「紅娘」。

  正是這種被拖延後的戀愛與婚姻生活,使得這一代父母對子女的婚姻有著非同尋常的急切與焦慮。1970年知青回城大潮中,不少已婚知青的家庭被這波大潮沖成碎片,西雙版納農場5天內有3000對知青夫婦集體離婚。1980年《新婚姻法》頒布後,中國出現第一次離婚潮;1978年以來中國的離婚率一直處於明顯的上升態勢。

  那個年代,劉英蓮善於勸服別人。有個離婚帶著女兒的女士來找她,劉英蓮給介紹了一個,女人嫌男的太瘦,穿衣服難看,劉英蓮說「你去照顧他,他就胖了,你多買幾件好的衣服給他」。她覺得這個男的老實,可信,一直給女方留著。劉英蓮問孩子愛吃什麼,孩子說愛吃泡泡糖,她就讓男方買了5包,叫一聲「爸爸」就給泡泡糖吃。

  後來兩人成了,女兒一直叫他爸爸。女兒出嫁時,繼父給了她車子房子。這個故事一直被劉英蓮當作撮合好事的典範。

  作家野夫曾用「廢墟上生長出來的好時光」來形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黃金時代。「那段時光留在每個過來人心底里的,是久緊復甦的浪漫人性和絕美的純情。」

  1979年,中國觀眾在一本叫做《大眾電影》雜誌的封面上第一次公開看見擁吻劇照,轉年《廬山戀》就出現了中國影史第一吻,女主角張瑜在男主角郭凱敏臉頰上蜻蜓點水般的吻,掀起了全國青年男女模仿的大熱潮。

  那時,每到春節,劉英蓮狹窄的單位宿舍總是站滿了請她說媒的人,宿舍堆著雜物,電扇也只能放在床腳,兩個人進來,另外兩個人就得出去。她不收錢,說話也實在,人們樂意找她。

  前不久當地的媒體報道了她的故事,有人尋著報紙找到她工作的那間小屋子,她心裡很怕,「我不敢亂介紹,他說自己是好的,裡面是壞的,裝在肚子里,誰知道。要是不好了,到這邊鬧一下,我的臉要丟到哪裡去。」

  她傾向於相信那些跟隨父母來相親的孩子。《中國式相親》的90後女嘉賓石榴分享自己的錄製體驗:「婚姻是一場雙向選擇,面對將自己物化的人,我們一直有權利說『不』,我們這代的擇偶標準是性格、學識、理想、顏值,是否趣味相投。上代人選兒媳女婿的標準,大概就是姑娘得能幹活守婦道,小伙得有車有房有責任感,兩代人婚戀的衝突一直都在,而且 99%都不在節目里,而是在生活里。」

  劉英蓮說,以前的人找女的喜歡找胖的,大屁股會生男孩,現在的人喜歡找瘦的;以前的人進門時很害羞,不敢進來,現在的人給她打電話,上來就是「有男人嗎?給我介紹一個!」很直接。

  「現代人不好說服了。」曾經有4個小青年明確請劉英蓮介紹有錢的女士,她說「要錢自己去賺」,最終也只說服了一個人。

  人們對相親的態度從扭扭捏捏走向光明正大,相親類節目的火爆足以佐證。1988年山西電視台播出的《電視紅娘》,被稱為「相親類節目的鼻祖」。湖南衛視1998年播出的《玫瑰之約》開啟了婚戀節目收視熱潮先河。婚戀交友類節目在2010年達到白熱化狀態,這一年江蘇衛視《非誠勿擾》一炮而紅。屏幕上的男女糾葛成為人們對相親態度細微變化的公開史料。

  《中國式相親》節目監製劉原表示:「不要認為有父母參與的相親就是時代的倒退。確切來說這是一檔關於婚戀問題的代際溝通類節目,做這個節目的初衷有兩個,一是促成良緣,二是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際溝通。」

  也有學者站在父母這隊,認為西方的自由戀愛存在很大的風險和盲目性,一個 20多歲的年輕人的智力、見識、閱歷,並不足以支撐他們正確把握戀愛和婚姻,需要父母提供參考建議和經驗。


=^_^= 新相親時代:7分的人認為自己8分,想找9分的,甚至奢望找個10分的......這個現狀就是人人都在想著《天仙配》的現狀!個個都在追逐著佔盡所有便宜而不絲毫吃虧的時代......

=^_^= 當今社會生存難,競爭淘汰沒個完,不去發奮又努力,隨時下崗又失業;努力發奮都會說,腳踏實地都不作;不勞而獲都在想,投機取巧都去學!

=^_^=這就是社會現實!這也是人們自私的表現!這更是人人都想高攀個個都在追名逐利,這個社會已經不僅僅是女人拜金,而是人人拜金更譴責別人拜金……也許這樣挺好,婚前充分暴露自個的缺點,以避免婚後彼此間相互不了解而糾紛不斷!

=^_^=在我們的傳統思維里都是「男不高娶,女不低嫁」,而今這個社會現象卻正在飛速的改變,人們談婚論嫁時都在口口聲聲的說著門當戶對,儘管剩女越來越多,儘管剩男也是越來越多,但是人們在感情上從來不將就,所謂的愛情只成了一個笑話,有多少相親相愛的人最終都敗給了現實;有多少談情說愛好幾年,自以為感情穩定的人最後都勞雁紛飛各西東……

=^_^=在這個物質社會裡其實根本沒有我少的愛情可言,更沒有多少的感情可信!從傳統里的:「有情人終成眷屬」變成了「有錢人終成眷屬」;其實我們都懂,愛情的最終結果就是轉化為親情;而婚前沒有物質保障的愛情好像是更加難以轉化,甚至以失敗告終……而沒有愛情的存在因為有物質的保障,因為有了共同的兒女讓這種親情的轉化還要來得容易得多,現實得多。

=^_^=其實大家都知道:沒有物質保障的愛情根本就不靠譜,可是人人都在自以為是的說著愛情第一,愛情至上……而相對於每年近千萬的離婚率來說,更多的是有愛情的婚姻都是敗給了物質上的貧窮;恰恰是那些沒有多少愛情的而因為有了物質基礎婚姻成就了完整的家庭。面對不穩定的婚姻,天價彩禮適時而生,男女之間的婚前財產公證、婚房上加名、婚前男方首付婚後一起還帳、彩禮要價高是賣女兒……等等相關的道德綁架,相互指責,相互算計層出不窮……

=^_^= 愛情不如紅鈔票,婚姻不如錢重要!個個都為錢努力,沒錢別說你出息! 誰信愛情誰後悔,愛情常掛騙子嘴! 以愛為騙處處在,物質社會哪有愛!


「相親」 從形式上說,在中國是古已有之的。古時的相親,從戲曲傳說中看,是由家長操作的。現在的相親,除了「相親角」是父母領著當事人去以外,一般是由中介或介紹人領到或提示到見面地點,由雙方直接「面試」。古今相同的地方,是「條件」的比較為主,長相是塊敲門磚。問題就在於,"條件"這東西,有各人的理解問題,有「條件」本身的模糊性問題,特別是在面談過程中還有表達和理解、誇張和隱瞞等等因素,因此是一個相當不確定的「籌碼」。所以說,7分8分9分,都只是一些不確定的「自定義評價」,沒有「標準值」的。而自視過高和對人要求也過高,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從流傳的相親時的要求來看,好像基本上是「按質論價」,以物質條件為主的——有房有車薪金多少,也有「非物質」的:雙親死了沒有。志趣、愛好、性格等等都屬於「沒用的」廢話。因此,「相親」成功率不高是必然的。「成功」了的少數,也是包含著隱患的。五六十年代,也有相當比例的是通過相親走到一起的。那時的相親,至少頭一回只是互相認識,談談志趣愛好等等,覺得模樣還行,話也投機,就約時再見面。在以後的接觸中慢慢了解各種因素。這裡面功利的成分不突出,了解的機會相對較多。誤判、誤動的可能就減少了。

因此說,現在的相親,功利當頭市儈氣十足,忽略對維持婚姻的基本要素的考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