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單身戰爭》,不得不提到JTBC的solowars。兩者的關係從總製片人鄧峰的話里不難看出端倪,單身戰爭是JTBC和樂禧文化聯合開發的真人秀項目,它們如同兄弟,一奶同胞。去年八月初經人推薦,開始關注solowars,那時solo也只播出了兩期,第一次完整的展示了節目的模式。看罷,我就著迷於這種擁有強規則設定,繼而壓榨素人表現的節目。首先,我覺得solowars為素人真人秀找到了一種出口,那就是拉高規則強度,壓縮表現時間,逼迫素人展示最真實的一面。這有別於明星真人秀或星素結合真人秀以依靠明星效益以及明星設定的模式,是一種大膽的、出挑的嘗試。其次,solowars給我的啟示是,素人真人秀擁有了真正拋棄了預設腳本和出演方向這樣尷尬而廉價的創作理念,給前後期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和創造力。我很認同岑俊義導演的一句話:「單身戰爭是一個大型實驗。」實驗需要什麼?需要樣本,需要器材設備,需要專業的實驗人員。所以素人真人秀就沒有劇作嗎?不需要編劇嗎?這個問題稍後作答展開。最後,solowars里所呈現出來的素人的價值觀與選擇我覺得十分的接近真實,且古今中外無不同。之前有其他回答的作者提到:如果男女嘉賓不是大眾情人就不能拿到最後的大獎,如果中途有一人離開愛情就失去了可能。可是,現實生活中難道不就是這樣嗎?我們沒想平衡現實構建一個一男二十四女的烏托邦假象,也不會拉著父母一起來訴說兩代人的擇偶觀。solowars和單身戰爭更像一場微縮的社交實驗。我們只把社會中的大小誘惑擬化為十萬元的約會禮包,把愛情的機遇和選擇在遊戲和淘汰規則里不斷強化放大。至於身在其中的男女的抉擇,一切都是自然的,是真實的,它們如同一面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我想這才是素人真人秀最大的魅力和社會價值。基於這樣的觀感,我向後期總監提出了參與這個項目的願望。經集團領導的接洽,我們得以認識了岑俊義導演和他的項目《單身戰爭》,並達成了合作。

節目最大的特別之處我覺得是劇作。

由於能得到反饋的渠道有限,我會很認真的看微博的評論以及樂視平台上的彈幕。觀眾的每一個聲音都是耐人尋味的,我的同事們也會自發的關注,截圖,在群里討論。我們會因為網友的肯定歡欣鼓舞,也會因為質疑而冥想反思。可是聽到最讓我感到委屈的聲音大概就是「這是劇本安排的!」、「節目組肯定安排好了」、「這也太戲劇性了,肯定有腳本」。那我正好借題在這裡闡述下這個問題,前面提到單身戰爭提供了真正拋棄了預設腳本和出演方向這樣尷尬而廉價的創作理念。可是如果這樣,前期導演組和後制公司的功能在哪裡呢?因為沒給嘉賓腳本就真的沒有劇作嗎?結合創作過程的經驗,我認為素人真人秀也是有劇作的,而且對劇作本領的考驗更全面更嚴苛。單身戰爭的劇作是從三方面決定的,缺一不可。

第一,強規則的節目模式設定。綜藝節目模式的研發已經逐漸成為一檔節目創新與立足的根本,好的節目模式不僅可以吸引觀眾同樣會牽動優秀的製作人的嗅覺。JTBC研發的solowars在韓國本土雖沒引起轟動,但卻走進了很多製作人的視野。岑俊義選擇這個模式進行本土化創作,我個人覺得是很值得欽佩的,眼光獨到,團隊執行效率很高。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他通稿里所講的戀愛節目正從低谷重新回潮,私以為更重要的是《單身戰爭》會對中國未來的素人真人秀產生比較重大的影響。強規則的設置將《單身戰爭》分為六個大的環節,每個環節都幾乎涉及淘汰,淘汰機制不是節目的核心目的,它只是社交試驗的催化劑,通過淘汰讓每位素人嘉賓緊張起來,更積極的表達與交流。有人會說,有的人很開朗很活潑,可是很多人很安靜不喜歡壓力與熱鬧,那這個規則對他們豈不是很不公平?那麼我做個假設來解答,如果你是個不善言談和表達的男孩,你所在的環境有一個讓自己心儀的姑娘,每天都可以看見,你對這位可愛的她從沒有表達過愛意,可你也覺得沒什麼不妥,就這麼看著陪伴著也很好。可是有一天,這個你心儀的女孩要遠走他鄉離開這裡,你再很難與她相見,那麼你會不會在深夜輾轉反側?會不會鼓起勇氣想要把愛說出口?還是繼續的沉默下去。淘汰規則實際就是這樣一種假設,去逼你一把,假設你30分鐘後就會離開你心儀的人,假設30分鐘後你所愛的人就要離開。你,該怎麼辦!該怎麼選擇自己和他人!這正如我們生活的縮影,與人的第一面,看似輕描淡寫,實際短短的接觸就已經預製好了彼此的未來。大學的劇作課講過,人物的慾望引發了人物行為,人物行為形成了動作與反動作,動作和反動作相互影響形成了故事。簡單一個比方:唐僧想要去西天取經,這是他的慾望。所以他離開東土開拔西域,這是他的行為。然而總有妖怪阻撓他,這就是反動作。在《單身戰爭》里我們設定了「麵包」與「愛情」雙重慾望,所以在這個慾望驅使下,追求愛情的人期望走到最後彼此能獲得更多的相處機會,追求麵包的人開動情商智商渴望遊戲通關獲取大獎。不經意之間,不同的慾望就在同一個場景里衍生出了不同的行為,他們彼此抗衡又制約,就是一對對正反動作,形成了觀眾最後看到故事的基礎。注意,這只是基礎。

第二,前期團隊樂禧文化對素人的選擇。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工作,也是一個容易被觀眾吐槽中槍的點。但我認為,這是岑俊義團隊做的最大的且最為重要的努力,成效十分明顯。選取素人到底有多重要呢?我們不妨還以前面唐僧那個舉例,即便是唐僧要去西天取經,如果路上沒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女兒國國王、白骨精等等人物,也就沒有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所以人物很重要很重要,在節目錄製當中,我們當然無法干預素人的表現,但在素人的選擇上卻有很多的創作與可能。我並沒有參與前期選角團隊的工作,卻認認真真看了每一位嘉賓的面試視頻資料,前期小夥伴們舟車勞頓在短時間內高強度的面試嘉賓才得以讓我們後期擁有足夠發揮的餘地。首先,素人選取的條件相對嚴苛。樂禧文化選擇嘉賓的要求有三個,一是真實戀愛需求也就是真的單身,二是形象相對好不求賽過明星只是乾淨舒爽,三是有一定的表達能力可以與人和善熱切的溝通。其次,素人樣本的數量十分龐大。《單身戰爭》每次有100人參與錄製,把樣片計算在內,共需要700人呈現給觀眾。然而嘉賓資料庫里的備選嘉賓還要超過這個數目。最後,素人樣本的豐富性。通過資料得知,素人們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職業各異,生活經歷也不盡相同。正如成片中所呈現的,有講著一口椒鹽普通話的川渝妹子,也有一口吳儂軟語的上海小伙。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極盡歡脫。有的人可以一展帥氣舞姿,有的人可以暢談熒光海灘。正是因為樣本的豐富性,讓節目的設定形成了可能,讓故事進一步發酵,讓每次拍攝都對我們充滿了期待與動力。

第三,後期團隊大千影業對故事和人物的梳理與雕琢。到這個階段,《單身戰爭》這場社交試驗在後期進入到了最終試驗調配階段。每次錄製我們都會採集160多個機位的素材,包括訊道、游擊、隨采、備采、監控、頭戴攝影機等不同信號源的素材。單次拍攝時長大概16小時,卻有45TB的素材量。又一次突破了國內棚內真人秀素材量的極限。在海量的素材里怎麼收割我們的故事和人物呢?這成為了特別有挑戰的事情,也是我們想要參與這個項目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即便是素人。他們也會有猶豫也會有糾結,他們既可能是人氣王也可能就是最狡詐的傢伙,他們有可能是看起來一見鍾情實際也會有自己的小心思。所以這個項目的素材內容真的繁雜到讓人大開眼界,也能夠學習到很多當代青年人的行為與思考。這麼多複雜的人該怎麼展示呢?我們也陷入了思考,想通過一條理性的可行的辦法講一個故事給觀眾。前面講到了模式所設定的兩種慾望,麵包與愛情。從結果來看,拿到大獎的人勢必是擁有麵包的人,他們窮盡自己的情商智商,生存下來,有的被人指責心機腹黑,有的一樣可以贏得坦坦蕩蕩。另一方面,在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產生愛情,而且它們不盡相同。有的人很早的離開,他的愛人也選擇放棄遊戲去追隨。有的人絞盡腦汁想要留住自己心儀的人,不顧他人的陰謀與排擠。有的人默默的欣賞著所愛的人未曾表達,卻在採訪間里熱淚盈眶。愛情的模樣從來都不只有一種,我們也在這裡找到了切入點。這些跟節目慾望相關,擁抱麵包或愛情的嘉賓,便躍然紙上。而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人物的程度。電影劇作法中將人物分為扁平人物與立體人物。扁平人物大概就是我們印象中的周總理,他溫文爾雅、氣度非凡、親善愛民、鞠躬盡瘁。這是絕大多數人對他的固有認知,也因此我們讀《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才會渾身戰慄,情不自禁。而實際上沒有人是真正扁平的,哪怕周總理在病危要被送進病房時,依舊高喊:「我不是伍豪,我不是叛徒!」(這牽扯到了總理的筆名和江青)他怕被迫害,他也怕死。所以他也是鮮活的立體的人。所以立體的人也就不難理解了,《阿拉丁》剛一開場時,他是個偷雞摸狗的小混混,按理說主人公是這樣的人設很難被觀眾所接受,但是為了讓人物立體,讓他豐滿可愛。劇作者在下一場戲就安排了他把偷來的吃的喂野貓野狗這樣的情節。這個人有問題,但不妨礙他可愛迷人。這個人是立體的。那麼說回到《單身戰爭》,我們便是根據錄製的客觀情況,梳理了可以拿來描述展現的人物。以剛播出的第一期為例,扁平人物:14號,愛要大聲說出口,哪怕遭人厭惡,很快淘汰。59號,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勇敢表達矢志不渝。8號,單純可愛並且擁有著強大的人格魅力,堅守著自己人性的追求。24號,自信到狂妄,表達慾望非常強烈,雖然不尊重人卻也是真性情。他們雖然扁平,雖然只展示了一面,但剪輯師卻在通過各種方式精雕細琢,不斷放大他們這些最讓人難忘的決定性瞬間。讓觀眾記住一個平平凡凡的素人。再說到立體人物:5號,出場便用40秒連續50個俯卧撐展現了男性的魅力,一波壓倒性的優勢斬獲了異性的投票。本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形象,卻因後續對麵包的慾望,開始展現出心懷鬼胎的一面。70號,開始形象耀眼被很多人所喜歡。但卻逐漸用策略「套路」其他人,以求兼得魚與熊掌。卻不料剛好遭到意中人的淘汰。38號,形象氣質談吐表達都是安安穩穩,但總透露著一點點冷峻和不真實。在心儀的女孩淘汰後,開始奔向了遊戲勝利的終點,不顧毀掉之前的形象,去牽制自己的盟友,尋找新的異性搭檔。15號,遊戲開始我們就以為他沉浸在了與59號的愛情里,其實通過後續的小技巧我們才看到他內心的掙扎,他需要確認天上掉不下餡餅,他要測試那份一見鍾情的分量。最終才收穫愛情。這些人物在最後節目中的轉變是明晰的,可是有效內容卻淹沒在龐雜的素材里,我們把它們加以梳理,並由剪輯師通過積累、對比、閃回、旁述、主觀視角等等手法,將一個個人物雕刻出來。當然我們有諸多做得還不夠的地方,一直在嘗試新的辦法來優化節目的觀感。去總結觀眾的批評。不辜負優秀的模式和前期團隊在內容上的付出和努力。

林林總總扯了這些,大致表達了一個後期工作者對於這檔節目創作的思考。項目還在繼續,我們希望聽到更多的聲音,鞭策我們做出更多的思考,實現更好的內容。將前後期劇作協作的可能性發揮到極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