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

  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

  這是著名詩人戴望舒的詩篇《雨巷》中的首段。油紙傘,已經成爲體現古典情懷的具象,或者說,油紙傘就是古典主義的道具,飄灑出雅緻的恆久餘韻!

  可以肯定,傘的故鄉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曆史了。《孔子家語》中說:“孔子之郯,遭程子於途,傾蓋而語。”這“蓋”就是指傘。春秋時期,著名的木匠魯班的妻子云氏,見丈夫常年在外奔波,櫛風沐雨,便想爲夫君做一種能遮雨的工具。她將竹子劈開剖成細條,然後蒙上獸皮,形似“八角亭”,張開若蓋,收攏如棍,攜帶方便。因爲方便實用,就陸續傳開。在紙發明以前,傘一直是絲制的,自宋代開始,才陸續有了紙傘、油傘、布傘等等。

  民間用得多的還是油布傘。用毛竹做傘架,用白布做傘衣,把煉過的桐油反覆油上幾遍,陰乾即成。這種傘分大、中、小號。記得我幼年讀小學時,用的就是一把油布傘,黃黃的傘面,當中一根粗壯的竹枝,支起8節細竹,作爲傘撐,折貼自如、靈巧好用。撐開後,傘下的天空,可供兩個人遮風避雨而不沾一點雨水。那股桐油味道,至今還在我的記憶裏蔓延。

  我估計最早的制傘匠人是從竹篾匠改行而來的。因爲很多傘匠開始專做傘胚爲業,傘胚、傘骨、傘把,都以楠竹爲原料。每把傘36根傘骨,長一尺四寸,中間獨立一根傘把。做傘胚的工序是8道工序:齊頭、刮青、劃扦、上削刀、上槽、檢墨、鑽眼、穿纖。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油紙傘。油紙傘必須具有“實用、裝飾、收藏”的功能,才能永續相傳、綿延不絕!油紙傘的材料比較考究,製作工藝複雜,傘把上,有的還要裝上光滑的牛角把手,這就混合了竹器、紙張、油漆、骨雕等多種職業和技藝。其實細說起來,油紙傘的工藝是相當複雜的。首先是選料考究,做傘骨用的竹子,必須是越冬老竹,去其頭尾,留用中筒。雲皮紙要選用上等紙,結邊的紗要用自紡的土紗,因爲土紗的吸油性比“洋紗”好。其次是操作細嚴,蔑工都要按規格尺碼精製,傘用絲棉蓋頂層,中骨用頭髮繩穿結,傘邊用士紗夾頭髮繩,還要用粗絲線結邊。傘胚製成後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連續上油3次,不準在其它季節上油。用的油大有講究,柿油、桐油、晃油,還有用漆,裝配組合後,用紙糊滿,再用油晃好,曬乾,收攏折成圖形,然後在傘面塗以紅漆,再烘乾,纔不漏雨,所以人們稱呼爲大紅傘。

  從歷史上看,美濃油紙傘約在“日據時代”大正年間引進,延請大陸師父前來傳授技藝。在早期,一把紙傘分別以扎功、傘骨架、疊紙傘、上桐油等四部分完成。傳統美濃的油紙傘又叫“黑油傘”,是因爲染料調配的關係將鍋底的一層黑炭刮下,再與桐油一起煮,製造工具包括刀、刷子、錘子、針之類,都是人工手做的。紙傘在客家習俗中,象徵圓、團圓之意,且“紙”與“子”諧音,而“傘”字中有四人,更象徵多子多孫,故客家人多以紙傘做嫁妝。近年因紙傘藝術化,加以茶館裝飾等復古潮流帶動,使具有民俗手工特色之美濃紙傘名噪一時。

  客家油紙傘品種繁多,主要有花傘、明油傘、絲棉紙傘、藍綠硼傘、雙層花傘、絹印採畫花和絹印套色童傘等。和其它工藝品一樣,即便是小小一把紙傘,製作的工藝也是絲毫馬虎不得的。傘骨必須是閩北5年以上的青山老竹,韌性大,彈力強,經過特殊處理,能防黴、防爛、防蛀。傘面用的是本省特有的精製棉紙,拉力強,刷上純潔無污的柿油,再刷上粘性大的桐油,繪上花鳥、人物、山水等圖案,俗稱“花傘”。一把傘必須經八十多道工序纔算完成。不論日曬、雨淋、風吹,都不破裂、不褪色、不變形,還可防雷電。 客家的傳統制傘,分爲相互獨立的制傘骨、制傘、傘頭、傘柄、繪花五大部分,能完成其中之一便可稱爲“全藝”,可見技術專業到何種程度。客家紙傘業中制傘骨質量最好的當數“後洲幫”,制傘柄最有名的則是洋中亭王依犬家;傘畫藝人以程家寶、林永欽、劉夢秋最著名。

  油紙傘沒有油布傘經久耐用,但也便宜、漂亮、輕盈得多。因此,油紙傘的使用者多是婦女,油紙傘成爲體現女性美的裝飾道具,而油布傘的買主就是販夫走卒了。由於油紙傘的製作成本高,工藝十分複雜,產品利潤少得可憐。如今,原來做油傘的工匠,大概都轉業變成街頭維修雨具、皮包的手藝人了,靠着過去的經驗,抵擋生計的壓力。在我看來,無論如今的女性撐起何種化纖材料的雨傘或遮陽傘,總是比以往撐油紙傘的姑娘,少了些難以模仿的味道。特別是油紙傘在太陽下會散發一股股桐油的香氣,使油紙傘從遮雨工具變成真正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很多歷史的韻律,就這樣無聲消失在茫茫紅塵中,讓我們一當想起,才猛然驚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