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骨子裡有風的Flora

文章出處:公眾號「音樂藥劑師」

哦,我的朋友你好,我是Flora。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看音樂相關的書籍、紀錄片。有一個感觸,某個階段盛行的音樂,總是能窺見社會當下最深層次的狀態,那個時代的焦灼、彷徨、憤怒、審美、追求。

無論是古典,搖滾,還是爵士或者其他風格的盛行,人們的偏愛總是事出有因。而我也一直好奇,為什麼一些特質的音樂總是吸引著我,比方50s最初的搖滾,以及後來的迷幻搖滾,總是非常吸引我。大概是因為其中的自由感,特彆強烈吧。

01

這期《樂隊的夏天》盤尼西林的new boy,初聽只覺得好聽,讓人快樂。今早嚼著饅頭聽,卻很悲傷。一定是太幹了,眼淚被饅頭噎住。哭不出又咽不下,偷瞥一眼鏡子里這人樣子真難看。

這歌寫的天真浪漫。充滿了18歲該有的所有朝氣和希望。我18歲的時候,也是這樣。不知生活的疲倦,充滿了好奇心,每天傻樂。只想快些長大吧,快些畢業吧,那就可以投入一個新的世界。

未來的每一個日子都是新的,都充滿了糖果一樣誘人的光芒。

可是25的我,再聽到這歌里的美好,就越發的難過了。18歲的我,如果知道長大以後的世界是這樣,不知道還會不會那麼想長大?

「種子萌芽的過程叫蒼老,我們長大的過程叫趨於世俗,驕傲的年代裡,我們是墨子的門徒,如今,我們追隨了莊周.」(需要註明,這話是從黑刀老師那裡批發來的)

再說回來,好的歌就是好。再聽幾回時,那種懷念過去的喪感逐漸淡去了。小樂的音色聽起來,是那樣的美好。美好到詞窮,只能滿腦子想著美好了。

新的一天有新的脆弱,也會長出新的堅強。希望我們都是new boy,永遠都是新的少年。

02

在《穿著T恤聽古典音樂》一書中,作者說,私奔,是浪漫主義時代的至高理想,也可以說是世紀病癥狀之一。

這個時代,沒有信仰,只有無望的熱愛和無目的的痛苦,人們否定世界,又無力建立新秩序,甚至無法控制自己漫無目的的情緒...」 以及那些滾燙的理想主義(這半句是我自己加的)。

看到這段時,雖然不處於那個時代,但我也有著很深的共鳴。這段讓我想起,在b站看1994年香港紅磡那場搖滾盛會時,一條飄過去的彈幕——「信仰的真空,往往會由憤怒和慾望來填充」。

同樣信仰真空的9012年,我們用什麼來填充呢?

有人追逐最新的資訊,掌握最新的潮流,有人享受即時消費的快感,有人開始低慾望斷舍離,有人追隨禪宗變得佛系...連填充的方式都一如時代般破碎。

悲觀如我認為遺憾的是,有時能夠憤怒的人是那些有才華的人,他們寫詩,寫歌,玩音樂,在公路上賓士,在舞台中央吶喊,他們的憤怒造就了他們的天才,他們的天才釋放了他們的憤怒,他們的自由解放了被束縛的大眾們。

而像我這樣的庸眾,大多數時候,甚至連憤怒也沒有,只是如歌德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描述的那樣:「我買著滿是噩兆的步伐走向衰弱的年齡,我已經吞下了我生命中整整的十年。」

剛好看到這裡,放下書本去看《樂夏》,新褲子的花火現場,看得我眼淚掉下來。那種「依舊年輕,依舊搖滾」的表演狀態,讓我想到中年人還在搖滾,年輕人們正在老去

張亞東老師這幾句話,更是打在我臉上,我這個年輕人當場羞愧難當。

他說,「年輕人這樣(熱血)那是應該的」。

我這才忽然記起來,哦,我原來才25歲,原來還是一個年輕人啊。可多數時候,我已經不關心世界,有些厭世,但不會憤怒,變得麻木,也懶於表達了。

我把任由自己變得冷漠的理由,歸於自己只是個沒有才華的平凡人,改變不了世界。

可是時代,正是我們這些可憐的平庸之眾的總和。哪怕不能夠做什麼,至少我還有理想主義,還有做夢的權利,還有想表達的思想,還有年輕,還有熱血,那就還有希望。

也許這是我今年以來特別喜歡搖滾,或者說特別需要搖滾的原因,是因為我需要熱血,我甚至需要一些憤怒。我希望自己是生活的戰士。

我希望有一些東西永遠在我心底滋滋作響,像火炭上的一顆糖。

我希望我們年輕人還是不要以「中年人」自居了,沒有比「年輕人」更美好的褒獎和意向了。

我們還是要活出自己想要的那個狀態,那個樣子啊。

03

如果要問我搞搖滾的這群人中,詞寫的最好的是誰?我一定會說聲音碎片要佔一席之位。

我心中的搖滾行吟詩人就是主唱馬玉龍這個樣子。有些避世,有些低調,但始終清醒,總是深刻,把自己的一些思考放在歌詞里。後來發現馬玉龍最喜歡的是平克·弗洛伊德,確時可見其中的影響。

放一些我認為很好的詞兒。

我是從他們的最新專輯《沒有鳥鳴,關上窗吧》入的坑,那陣子幾乎要靠這個專輯續命。

在地鐵里聽到《致我的迷茫兄弟》前奏齊整的鼓聲時,宛如聽見聖歌。

(在地鐵人群中聽到時的一些心情)

6月立馬去聽了聲音碎片樂隊的「遍地風流」巡演現場,那是今年的最後一場,在廣州的凸空間,擠滿了年輕鮮活的肉體。每一個都汗淋淋,咧著嘴,蹦跳跳,眼裡帶著光,我愛去這種現場,它讓我感到我也是這年輕鮮活的一部分。

現場一如聲音碎片給人的低調感受,一上來就連唱兩首歌,不多說什麼,就是唱。樂迷也不多說什麼,就是燥!

最喜歡的是舞台的燈光打在我臉上時,那是陽光普照的感覺。我感到自己變成了一棵樹,被種在土裡,正在吸收天地精華以及光和熱。最後每一個人都是乾燥的進去,濕噠噠地出來了。

雖然生活依舊乾澀,但作為一個劇中人,又能拾起看客心。在這浮世三千,有這一瓢就足夠重新鼓起勇氣走下去。

謝謝聲音碎片這樣的樂隊,謝謝搖滾,謝謝音樂。

最後,推薦一下紀錄片《搖滾史》(the history of rock and roll)吧。喜歡搖滾的你不要錯過。

很久沒更文了,導致有點羅里吧嗦的,如果你能看到這裡,謝謝你。祝你今天愉快。

(就像這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