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874

 

2016/02/09  刊載於天下獨立評論

【投書】汪郁榮:是天災還是人禍?維冠大樓裡無數心碎後的反思

 

台灣於2月6日凌晨發生芮氏規模6.4強震,南部數處大樓傾斜倒塌,又以台南永康區的維冠大樓死傷災情最為嚴重。除夕夜,本該是一家人團圓圍爐的溫暖時刻,今年的過年卻成了許多家庭最心碎的記憶。隨著救援黃金72小時的流逝,即便還有生命跡象者,在低溫與缺水的嚴苛考驗下,生還的機率都越來越低,遑論可能有外傷暴露或持續被建物家具壓住而有橫紋肌溶解症、腔室症候群的受害者了。

看著新聞報導已攀升至40名的罹難者與仍有百餘名失蹤者,讓人更為心痛的是這些名單大多是由年輕家庭所組成,罹難者中有數名嬰兒與幼童,失蹤者中小孩也還有近30名。我在台南度過大學7年,丈夫家在同為災區的新化,與親人同學們彼此報平安時,已為人母者都表示看了新聞心酸難過得落淚,甚至都不敢看電視了。

強震之下,同區許多年數更久的建物無損,為何維冠大樓成為災情最嚴重的一個?台南市府已著手進行專家鑑定與檢調蒐證,了解建築與設計過程有無涉及不法。當地人指出,他們早就知道維冠大樓有問題,價格也比周邊略低。一戶300多萬的房子,許多年輕家庭仍要貸款才能支付,如果有更好、更安全又負擔得起的房子,哪對父母會願意讓自己和孩子暴露在風險之中?高房價低所得,是否是這次悲劇的間接推手?政府對建物安全的評估與公告,是否有做足?這些都是災後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此次災難再度暴露出部分台灣媒體的短淺,例如有媒體未經確認,就報導維冠在921大地震時已被列為危樓,但事實上台南市政府已經澄清,表示維冠並未在921時被判定為危樓(雖然這存在著更大的隱憂:不是危樓都已倒塌,那其他危樓呢?)而沙拉油桶並非維冠結構上的倒塌主因,媒體卻在第一時間搭配現場照片強力放送、使人誤解。與此同時,許多令人催淚的故事,例如丈夫犧牲自己用肉身保護妻子、過世的父親緊抱嬰孩被挖出、肋骨斷裂的母親跟著救難隊指認孩子埋身處……這些故事固然具有凝聚民眾力量之效,但過多的身家挖掘也將會造成受害家庭的苦痛,希望媒體能夠適可而止。

台灣位在地震帶上,百年以來已經歷經數次重大震災,我們不該心存僥倖,任憑地震發生的時間點與震央地點來決定生命財產的損害度。在面對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力量之餘,也該盡人事,讓天災的損害降到最低,而不是讓人禍加重悲劇。政府應全面重新評估建物安全,加速汰除不合格的建物,相關過時的法條章規該修改,校園、公共場所及居家震災安全包,也應有所設計推廣。

震災之後,有更多值得去追蹤報導、督促政府的部分,而一個重災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其他應持續檢討與督察的事件也有賴媒體努力追查,才不會趁勢被模糊與掩蓋。去年的八仙塵爆是明顯的人禍,而無論此次震災究竟是否人禍成份多於天災因素,兩者都大幅消耗了區域性的醫療人力。也期望民眾能更珍惜醫療資源並了解醫療相關政策,例如近期暫緩的DRGs制度,在災禍頻仍的時節,這樣的制度會帶來怎樣的弊病?

大地震過去,留下的餘波該是讓人警醒,為下一次地牛翻身做好準備,如此,方也不讓無辜的受難家庭與來不及長大的孩子白白犧牲。

(作者為麻醉科醫師,著有八仙塵爆紀實小說《塵爆卅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