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必曲,仍須立我志。竭誠爲國興,努力不爲私。”

  “四十年京兆一技人,求新服務不愛名,一稱專家已過譽,慚愧國人趕超心!”

  這是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北斗”衛星創始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寫的兩首詩。這是他光輝一生的寫照。陳芳允院士1916年4月3日出生於浙江台州黃岩,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1938年初,進入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45年初,到英國A·C·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參加雷達研製工作。1948年5月,陳芳允回到上海,在中央研究院工作。解放後陳允芳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工作,1953年調到北京物理所工作;1967年,調到國防科委某基地,從事衛星地面測控網的研製和建設工作;1976年,調國防科委測量通信總體所任副所長;1984年,調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員;1988年後爲國防科工委顧問。

  陳芳允是誰?

  如果我說,這位名叫陳芳允的人

  曾經因爲自己卓越的創造和傑出的智慧

  深刻影響着中國的科技進步

  乃至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命運

  又有多少人會相信呢

  1985年6月20日,經衆議院批准

  美國爲“星球大戰”計劃撥款

  25億美元立即在世界掀起狂濤巨瀾

  甚至有人比喻說

  美國總統里根打了一個小小的噴嚏

  便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場大感冒

  蘇聯隨後提出《高科技發展綱領》

  法國總統密特朗首先提出“尤里卡”計劃

  得到西歐17國贊同和支持

  日本政府提出了

  “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基本政策”

  世界各大國摩拳擦掌

  中國該怎麼辦

  作爲一個飽含家國憂患的資深科學家

  陳芳允憂思難寐

  1986年2月的一個晚上

  陳芳允來到中關村中科院的宿舍樓

  按響了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

  王大珩家的門鈴,兩人不知不覺中

  便聊了一個晚上

  陳芳允在告別時

  和王大珩約定聯名給中央領導人寫封信

  這樣可能事情更好辦一些

  落實起來也更快一些

  一個多月後1986年3月3日

  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

  楊嘉墀四位科學家拿出了一份

  “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

  並於當天送到了鄧小平手中

  3月5日,鄧小平就親筆作出重要批示

  此事宜速作出決斷,不可拖延

  黨中央迅速部署召開了一系列有關會議,

  制定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並撥款100億元,在7個技術領域

  15個主題項目,開始了高技術的攀登

  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

  資料顯示

  在“863計劃”提出後的15年間

  共獲得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

  發表論文4.7萬多篇,

  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

  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

  “863計劃”突破的關鍵技術

  使我國在生物工程、藥物、通信設備

  高性能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平臺

  人工晶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等方面

  成爲國際高技術競爭的熱點領域

  具有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這些產品,開始形成我國

  能與發達國家競爭的實力

  成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生長點和源頭

  陳芳允是誰

  他不僅是國家“863”計劃發起人之一

  他還是中國航天測控技術奠基人之一

  是中國首批資深院士

  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理論奠基者

  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

  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時02分

  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

  而這一天也將被載入史冊,

  中國的北斗將開始走向世界的北斗。

  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一路走來,可謂是歷經風雨,飽經風霜。如今,有一種霸氣,叫中國北斗!

  曾經,美國憑藉着GPS衛星定位系統領域一家獨大,迅速壟斷,掌握着全球的每一寸土地。那時,我們看着,內心充滿了不甘。

  從1983年著名科學家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設想,到如今我國的衛星導航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如今北斗已經成爲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

  有人說,要記住陳芳允

  只需記住他的兩個特點就行:

  一是自己給自己理髮

  二是自己給自己縫補衣服

  科學大家無一不是這樣

  生活至簡!

  祖國至上!

  清明時節

  山川大河的思念

  也難以盡述慷慨國士陳芳允的高功大德

  今天是陳老誕辰103週年

  讓我們向陳老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