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稻葉山城以後,織田信長的領地橫跨尾張國、美濃國、北伊勢部分,同時三河國的德川家康、北近江的淺井長政都是織田信長的盟友,成為了中部日本最強大的勢力之一。誰也沒有想到,當初那個傾奇者打扮的年輕人,會走到如今這個地步。

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的上洛志願,織田信長將居城從小牧山城遷到了稻葉山的井口,這裡曾是稻葉山城的一部分,織田信長在稻葉山城的基礎上進行改建,並將稻葉山城下的井口地區改名為「岐阜」。

按照《安土創業錄》的記載,織田信長改名時曾徵求平手政秀的菩提寺政秀寺的住持澤彥宗恩的意見,澤彥宗恩按照中國古代周文王「鳳鳴岐山」的典故,一共給了「岐山」、「岐陽」、「岐阜」三個名字,供信長選擇,最終信長選擇了「岐阜」。不過,在永祿四年(1561年)時,一色家為一色義龍操辦喪事,當時在超度的經文里就有提到一色義龍是「岐阜稻葉城主一色左京大夫義龍公」。另外,快川紹喜在美濃期間,也曾以「護阜快川」之名在文書內署名,因而「岐阜」之名,應該是在奪取稻葉山城之前就已經有的稱呼。

 永祿十年(1567年)十一月九日,天皇正親町天皇頒布了一封綸旨給織田信長,祝賀信長成功平定美濃國,順便向信長討點錢花。當然,天皇是不可能親自向織田信長討錢的,因此綸旨里只是表彰信長是「古今無雙的名將」,討錢的部分主要在公卿萬里小路惟房寫的綸旨附帶的「副狀」里。

公卿寫的信就不要臉一些了,大致內容是誠仁親王要元服了、皇宮又要大修了、在尾張國、美濃國的原本朝廷的御料所能不能歸還給天皇啊什麼。

作為朝廷的忠臣,織田信長當然是答應會給天皇打款的。另外,在同一個月,織田信長開始使用刻有「天下布武」的印判。織田信長早年尚未平定美濃時,只能使用「麟」花押來表達自己平定天下的意願,而在這時,已經有能力上洛的織田信長可以表達自己想要平定天下的野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織田信長的「天下布武」里的「天下」指的並非是全日本,而是指日本的京畿地區(一說京都)。按照最近幾十年的研究,織田信長想擁戴足利義昭上洛,平定「天下(京畿)」,以武力支持幕府恢復日本舊日的秩序。

織田信長的願望在當時並不少見,尤其是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室町幕府的幕府將軍失去了各地的御料所,再加上將軍直屬武裝奉公眾的衰弱、幕府將軍足利家的分裂,使得當時想要出任幕府將軍,必須仰賴有力大名的軍事支持。前文提到的第十一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澄,就是靠細川政元的軍事支持,驅逐了十代將軍足利義稙。後來,足利義稙返回京都,奪回幕府將軍之位,靠的也是細川高國、大內義興等有力大名的武裝力量。

所以,織田信長的目標其實只是平定京畿,支持足利義昭復興幕府而已。在足利義昭、織田信長上洛前說服六角承禎時,也曾允諾如果上洛成功,將任命六角承禎為「天下所司代」,如果這個「天下」指的是全日本,那未免這個承諾也太浮誇了。因而,「天下」指的自然是京都或京畿地區。


織田信長結束戰國,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德川家康開創幕府,毛利島津倒幕。(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的話,會和豐臣秀吉一樣去打半島,豐臣秀吉征半島是對信長公遺志的繼承;如果秀吉沒有機會打,到德川家康上台,家康多數不會打)

信玄和信長都不會做天皇的,信玄骨子裡守舊的,是舊秩序的捍衛者,信長雖然標新立異,但是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他應該也不敢造次,況且,他手下保皇派不少。信長可能和孟德一樣,自己算了,把機會和危險留給兒子,豐臣秀吉更不會,他的目標就是關白。

如果統一天下的是年輕40歲的毛利元就,也許篡位的機會大些…一來,戰國第一智將不是浪得虛名。二來,毛利家靠的是親兒子,兩川起碼比外人可靠。毛利元就如果篡位,起碼兒子是靠得住的。毛利、伊達、島津、長宗我部這幾家不可能統一,在當時人們看來就像滿洲、吐蕃、大理入主中原一樣受抵抗。

再說信長,信長在面對絕境的冷靜,實在令人欽佩。金崎撤退戰,換成誰,早崩潰了。信長包圍戰,最危險的就是這一次…來自身後妹夫的刀子。(還是沒挨過本能寺)金崎還有德川的協助,德川家康眼光真好,也可能是真的友誼(三河人重信義)。本能寺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信長,秀吉,光秀,家康,包括鬼柴田,甚至阿市!(柴田桑與阿市最後一起自決)

說了半天,織田信長の野望は統一日本!


如果對織田信長感興趣的,不妨來看看這部日本動漫《織田信長的野望》,武將基本都是美少女(較真的就別看了哈,當個樂子),是一部穿越的動漫,男主相良良晴意外穿越到日本的戰國時期,原來赫赫有名的尾張國主人織田信長居然是個叫織田信奈的女人(《尋秦記》秦始皇和趙盤的感覺……)。

而且很多歷史上著名的戰國武將都是十分可愛的女孩子,原因竟然是為了防止內亂,必須由家裡第一個孩子,也就是長子或者長女繼承家業,做家督(有點像《華胥引柸中雪篇》里公儀家不允許有雙胞胎存在,否則就要溺死,因為守護他們家的神獸千河無法分辨雙胞胎),後來男主和織田信長一起經歷歷史後相愛的故事(《步步驚心》的感覺)扯的有點多,現在開始說。

織田信長的一生都致力於結束混亂,統一天下,他的少年時代頑劣不堪,經常把她父親氣得半死,他得了一個有意思的外號――尾張國的傻瓜,在桶狹間大戰中因為打敗今川義元而名動天下,他也有尾張國一個小小的大名,跟隨地方割據勢力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控制京師後,提出了統一日本的目標,並逐步掌握了日本的大部分國土,帶領日本開拓了近代化道路,就在日本即將完成大統一前夕,織田信長被自己的心腹殺死在了本能寺,史稱「本能寺之變」,但是人們卻一直沒有找到他的屍體,這無疑又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突然又想起了《穿越時空的愛戀》有沒有?

織田信長應該不可能會代替天皇,因為天皇在日本是神的象徵,天皇是替神來管理日本,而且天皇自古以來就不是什麼好差事,天皇的日常開支都得伸手向幕府索要,最慘淡的時候,天皇甚至需要自己來代寫書信賺錢果腹,所以做天皇在日本未必是第一得意事。

如果說他能做出什麼的話,最多是推翻天皇,改變日本並不完全的封建統治(日本名義上是由天皇統治,實際上是地方幕府說了算),加上他開拓了資本主義道路,日後很有可能像西方國家一樣,是資本主義社會,直接省略封建社會這一時代。

像《織田信長的野望》漫畫里說的,他有可能是在男主向良良晴現代社會知識的幫助下,開拓日本戰國時代的新篇章,而最後織田信長的屍體沒有找到,也很有可能是隨男主cy 到了現代,畢竟他是按照歷史來改編的,在真正歷史事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

所以織田信長如果沒有死的話,日本經過織田信長的改變,加上他後代的努力,日本的資本主義道路可能要早於西方,甚至會提前對外進行軍事擴張,說不定真的能像網友提問的――如果日本在明末清初時遇到清軍能否打得贏,這一提問也許會實現。


在戰國日本,我想,與歷史上的其他亂世並無區別。參與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統一,不管他們的初衷是什麼。而所謂的野望,應該就是指的這個「初衷」吧。

信長的出生背景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簡單說,就是比下有餘,比上不足。領地貧瘠,四周強敵環伺,隨時都有傾覆之危。但至少,信長有這個能力以及背景去進行天下之爭。

人們都說,一個偉大人物要成就他最終達到的高度,就應該在最初的時刻擁有著比之更高的理想。我對此表示懷疑。信長最初也許只是為了自保而已,只是在他對抗今川家(桶狹間)的過程中,他發現了,那些看似強大的對手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可怕(相反還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軟肋),於是才在那時確定了天下布武的目標的吧。

假如信長沒有死於本能寺之變,他也許真的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到時候,人們也許又會說,信長的野望才不是統一日本,而是(根據他死前還在追求的目標推測出來的)其他目標。

話說回來,信長死於本能寺既是意外,也是宿命。在那樣一個人人都視名節高於生命的時代,可以逼的一個出身世家的頭腦冷靜的人物造反,信長也應該能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看清自己的宿命吧。


首先,從他的平生我所看到的是:他是一個內心深處非常空虛的人,而且心狠手辣的人!但也肯定他是有慾望無理想的人。他始終都在尋找一種快感,能填滿內心深處的空虛的快感,所以織田信長的野望,我個人認為是一種「內心的快感」而這個「快感」應當是殺人為樂。註明: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足為據,不足為信,更沒有參考價值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