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許多公園的大草地旁,都能看到販售風箏的小販,擺著大大小小隨風搖曳的風箏,吸引孩子的目光,而大部分的父母親也都會不自覺的靠近後,與孩子挑選一只美麗的風箏,一場與風競逐的遊戲就此展開了

閱讀的慣性,跟放風箏的技巧一樣!!

小時候在三合院的廣場前,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先到竹林裡用刀子砍下適合製成風箏支架的竹子,再拿出幾張報紙與一捲透明膠帶,就能DIY出一只彩繪時事新聞的風箏,繫緊風箏線後,廣場前風箏賽賭注就開始了

 

放風箏,不是等到風來了才起跑,而是跑起來等待風

閱讀的習慣與專注,不是等到孩子想看了才開始,而是長時間共讀書籍、花時間布置環境,用時間聆聽孩子、觀察孩子後,時時修正給予回饋,記得在月子中心時,課程中心講師分享過,孩子的聽覺早於視覺,而視覺又從黑白世界作為起始,於是,任何的聲音與明顯的黑白圖像,就是他們接觸探索世界的首要訊息

 

記得小米出生不久,對於細微聲音的敏感度真的蠻驚人的,對於音樂旋律也有屬於自己的喜好,就拿童謠歌曲小星星、小蜜蜂、茉莉花,三首輪撥為例,每回的小蜜蜂,這小子的手指與腳指動個不同,有趣極了!

 

0歲~1歲間,每個幼兒發展速度不同,但共讀的原則是相同的,也不會有所謂的太早接觸或太晚接觸學習差異的問題,我們與共讀的方式大略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一)手偶類共讀:

DSC06237  

      先給小米一隻手偶或玩具,當然知名長頸鹿蘇菲小姐也行,然後我的手上也套上一隻手偶,自編自導自演LIVE版的雙簧戲就此展開,這樣的方式能探索孩子對於哪些詞句語句或發音特別有興趣,也能讓他因為唱的人不同,語調、節奏不同而刺激他聽力的發展

 

(二)圖卡類共讀:

      圖卡的樣式依序為『黑白簡單』、『黑白複雜』、『彩色』、『明信片或精美DM』,這類型取得很容易,無論是自己DIY或者網拍,隨便都可以找到一籮筐

(三)布書類共讀:

    布書是非常耐用的一項共讀設計,而且內容都蠻精彩的,日製布書裡有的還蘊藏著音效與立體操作等讓他們五感都能用到!布書的挑選跟繪本標準一樣,盡量選擇圖像設計吸引人,色彩搭配活潑,材質安全無虞等,這類型共讀能陪著寶寶翻,陪著他操作

JELLYCAT 感官刺激布書 GOODNIGHT BABY 晚安小寶貝

(四)繪本類共讀:

      此類型不僅內容應有盡有,圖文美不勝收,細分下還有啟蒙書、橋樑書、有聲書等,前面三類型中皆是為了迎接第四類而準備!有些雙薪家庭、假日父母,無法每天陪著孩子共讀,剛開始嘗試時會覺得孩子無法專心,此時,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

 

1.回想自己念給孩子聽時的語調、表情、動作是否開心、生動、活潑、有親和力,而非帶著一身疲憊感或若有所思的對著『看似不懂』的他說故事,可以用手機錄下後,自己看一次,若連自己都哈欠連連,也不能怪孩子不專心捧場囉!

2.繪本內容本身的圖像色彩,與文字韻律感是不是夠有趣,各種語言的繪本都有其獨特韻腳與旋律,剛開始可以先從這些唸起來像繞口令似的繪本入手

 

(五)社團分享交流:

      臉書的好處是即時分享訊息,也因此對於共讀繪本後與其他人交流變得很容易,也更能從中發現原來可以這樣讀!

 

等到孩子1歲後,逐漸口語表達也清楚了,就能從單人唱雙簧,進化成雙人或多人版的對話!這是最有趣的一項活動。至於有一部份的爸媽會擔心,我的孩子怎麼還沒會走路?我的孩子怎麼還不會對話?我的孩子對於音樂怎麼都不怎麼有反應?諸如此類的OS,最簡單的方式是先問問自己,

『我怎麼不能耐心等待?』

而不是遍尋網路資料與名醫,開始作許許多多的檢查,先替孩子貼上標籤,因為用這樣的心態教養孩子,對他們是很不公平的!很多時候,不是大多數人都這麼做,自己就非得這麼做!當父母親的心理素質能克服『多數決的霸凌思考』,孩子都能做到

 

~~~life will find the way!!

 

 


 

閱讀慣性,沒有早晚的問題,只有做不做的問題!

 

滴水穿石,靠的是耐心!閱讀習慣何嘗不是呢?另外,繪本量的多寡也不會是影響他們理解或創造力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叔本華說:『讀書是用別人的腦袋代替自己思考』,用意在讀完書之後,能提出問題反問自己與孩子,瞭解為什麼書本要如此安排,如果你是主角又該如何面對與選擇

關於書本怎麼念,台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有很精彩的演講,看完就很清楚了

 

 

只要【開始共讀】就能【習慣閱讀】,最後【自行閱讀】

 

可別為了擔心比別人晚起步,或者卯起來『收集繪本』而非閱讀繪本,這些都是共讀之路很容易迷失的道路

書本,買之不盡,重在汲取累積成智慧與靈活運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