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周星馳的成功從來都不是他所呈現的作品的成功,而是他個人魅力極受歡迎的體現。換句話說,只要周星馳願意,任何電影都可以經他手而被打上周氏烙印,無關乎喜劇與否。

在《新喜劇之王》定檔春節的時候,很多觀眾都無比興奮,尤其是八零後,這是周星馳經典電影的最大受眾群,可以稱得上是看著他的電影長大的人。而過去,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大家基本都是靠影碟等方式觀看電影,因此每有周星馳電影上映,「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口號便會被提及。

這一次,《新喜劇之王》本身就有前作良好的口碑基礎,上映前又請來張柏芝與周星馳一起重現了當年的經典合影。周星馳自己也稱這是周氏電影的封山之作,顯而易見,他對這部電影還是比較滿意的,對票房也很有信心。從電影票的預售情況看,觀眾們同樣是興趣盎然。可在第一批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們看過之後,《新喜劇之王》的口碑卻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似乎好評都只是來自於一種所謂的舊情懷。而對於電影本身和周星馳,觀眾顯然是不滿意的。

據悉這也導致了排片量的減少,或許是出於經濟利益考慮,但無論怎樣,《新喜劇之王》最終的票房不會太低,卻一定難以達到預期。

有人說,周星馳在拍攝過程中就對有點不敢演經典橋段的女主說過,不要怕,反正你們怎麼演都會挨罵。只是可能他也沒想到,觀眾們的意見會如此之大。基本上最大的槽點就是脫離現實,影片里,跑龍套加被男友騙,軸且偏執的女主如夢怎麼看都不是現實中可能存在的人物,她最後的成功也被很多觀眾直接評價為不可能。印象里,刻畫底層小人物是周星馳尤為擅長的,這跟他出演過「匪兵甲」的經歷分不開。

所以面對《新喜劇之王》,觀眾們覺得周星馳變了,或許是脫離底層已經太久,這個變化太快的社會裡,周氏風格已經難以重現其曾經的輝煌。可事實真的如此嗎?這種所謂的脫離現實,難道不是太過現實嗎?

當經歷過人生,八零後已然長大,過去可以當做笑話看的那些情節,現在都能看出來些許苦澀。這就是周星馳電影的魅力,若說誇張,經典之作里無厘頭的情節更加誇張,比如《九品芝麻官》,周星馳和吳孟達被喂一堆大餅的情節,那時候怎麼就沒人說脫離現實呢?

無論怎樣,周星馳沒有變,周氏風格也沒有變。這一次,周星馳啟用的星女郎鄂靖文(鄂博)也是科班出身,同樣有著龍套經歷,所以近乎本色出演的她,演技還是很有說服力的。經典在產生的時候不一定可以馬上就成為經典,往往需要時間的驗證。如果只是單純地想看喜劇,想在影院哈哈大笑,那周星馳確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他對現實的描述,會讓想放鬆的心情更加沉重,甚至拒絕相信這就是現實。

笑中帶淚,這才是喜劇的最高境界,如夢最後的成功看起來不可思議,可誰又能說這種結局毫無可能?堅持自己的夢想,才有資格期待未來。每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如果有時間,不妨親自去影院品評一番——正宗周氏風格,童叟無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