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是LG的15.6寸 ips 72% ntsc 1080解析度的。

今天下載了藍光的電影,45G大小。可是看過之後和降低碼率的6.8G大小的片源貌似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想請教一下:

1.是屏幕本身的問題,還是因為屏幕小的原因。

2.如果是屏幕小的原因,那應該選擇多大的屏幕才能夠正常顯示藍光片源。


你需要一個家庭影院,藍光現在普遍是1080p,雖然也有2k和4k啦,但是HDR4KUHD已經66G了,以後會出100G的,電腦的空間是有限的,你需要支持正版藍光碟,放個幾十年沒問題,還不會一不小心被刪除。話說用HDD,SSD放藍光原盤會不會太奢侈了,壞了怎麼辦?一般SSD大的也才1T,HDD幾tb的樣子。不喜歡看完刪的我,電腦里能放不了幾個原盤,256gssd傷不起,網速傷不起,而且我喜歡收藏電視劇藍光碟,。電視劇嘛當然在電視上看才好嘛,電腦這個小屏幕,iTunes的長度在一個小時以內左右一集的電視劇1080p單集一般在3個g,其實清晰度夠了。電影普遍兩三個小時,所以應該保持在6g到10g之間(H.264),再大就沒什麼意義了,畢竟只有15.6的屏幕。還要考慮到片源問題,有些藍光片源太爛,真的坑。尤其是那些小成本製作的片子,買的藍光碟噪點依然很多。藍光碟還有一種很坑爹的現象是50g的盤,正片20幾g(1080,H.264),音軌花絮什麼的加上去就超過25g了,只好塞到50g的盤裡,你TM多塞點東西進去會死啊,花絮拚命多塞點,顯得有點誠意啊。 ̄へ ̄


15.6的屏幕,看原盤意義不大


15.6寸幾乎沒區別,24寸上會有區別,再往上就會有明顯的區別了,屏幕大小還是很重要的。

4-5g的片源能看到各種壓縮失真的圖像,這種失真和屏幕大小沒什麼關係,看不出來只能說明圖像識別能力比較弱。


50g的原盤和15g的高質量BDrip看起來沒區別是真的。但是5g這種,你如果看不出來只能說你對質量要求還是算不高的

1. 屏幕太小(就跟你用iPhone看藍光原盤差不多的體驗,另外萬一你要是下的h.265編碼的BDRIP,那和原盤之間的畫質差別就更小了)

2. 3D至少32寸以上,2D至少24存以上。

現在已經普及4K了,2D至少40寸以上,3D至少55寸以上,而且還要支持HDR筆記本,還是安安心心的買辦公商務本吧,它是用來辦公的OK?玩遊戲,體驗電影,請你購買一台外置顯示器,1080P的27寸,4K的話,還是用電視比較好,畢竟現在4K的片源大部分都是現在破解的UHD藍光和少部分偽4K的WEB-DL,還不如直接下原盤來的爽。
和45g的還是有點區別的,和10來g的沒啥區別,音質上區別應該蠻大的


需要一個家庭影院,5.1聲道,加投影儀(4k)或者4k顯示器(最好大彩電),電腦顯卡能力夠下完美解碼來放映,hdmi傳輸,聲源傳輸方式看筆記本有沒有光纖口,沒有hdmi轉聲道控制器再轉電腦(bose是這樣的,其他5.1我還沒去研究過)正常其實下兩聲道就夠看,家庭影院就是像看電影,煙花聲會從頭頂背後傳出來,還有子彈聲,是右邊就是右邊咻的飛過去,觀影體驗好些,順便問下您的下載網址是?


這麼小的屏幕看區別不大,但還是有點。不過看原盤消耗資源,浪費。

區別當然有,截圖對比的話很明顯。但如果你純粹說觀感,那很難區分。就像你聽192k的mp3和cd,不對比很難發現其中區別,對比著聽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區別的,這個有盲聽測試為證。


區別很大,但實際感受大不大,因人而異,每個人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但你的情況,屏幕大小是主要原因,因為屏幕小,所以畫質區別在感觀上削弱了。

至於多大的顯示器能把真.藍光片源的清晰度優勢展現出來,每個人的情況也是有區別的。但一般來說,你用個23寸顯示器就能看出明顯區別了。我當年就是這個尺寸的顯示器,第一次看藍光原盤被畫質驚艷到,從此再也不下低於原盤碼率的電影/視頻了。而越大,越高端的顯示器/電視則會進一步加劇這種感官區別。

就好比我現在,看電影統統在我的4K HDR電視上進行,片源也只接受4K HDR原盤或者REMUX,爽是爽了,就是廢硬碟,6T倉庫盤早就爆了。。。。


100寸的投影應該能看出差別。60寸電視也能看出差別,但意義不大。筆記本看2g大小電影就很好了。我50寸電視看看1個g的電影也能看。但1g放到投影看就有點慘了。100寸3-4g就很好了,10g的也就那樣,要求別太高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