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綱常名教的合理性,為門閥士族的統治提供倫理學上的依據。「名教本於自然」的提出,不僅以玄學倫理學替代了兩漢的神學倫理學,而且規定了魏晉時代倫理髮展的總方向(自然與名教之辯),也對宋儒以理性思辨為特徵的倫理學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構成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環。

何晏、王弼關於聖人有情無情的辯論

聖人有情無情之辨是以王弼和何晏為中心之間的辯論。「情」指喜、怒、哀、樂、愛、惡、恨等情感。何晏認為,聖人「無情而有性」,聖人「無喜怒哀樂」,「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王弼則相反,認為聖人也有同於常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故言:「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但聖人能「物物而不物於物」。

何晏的無情說,在當時是比較流行的觀點,他是以性善、情惡為理論依據的,故而認為聖人不該有情。這是在性情關係問題上持彼此對立的二元論觀點,在理論上尚欠圓融。王弼的有情說,以性靜情動為理論依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