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說我自己的??。

其實一直很愛好攝影,上班工作後用過理光,鳳凰等膠片相機,什麼手動過卷,自動過卷,但那時只能算玩不能算搞攝影。

後來有一年元旦和同學們相約登泰山,早上滿山的霧淞,雲海,還有日出,當時天街上好多攝影人長槍短炮的瘋狂拍攝,我還十分不理解,拿一卡片機優哉游哉的拍紀念照呢!

後來看同學用單反拍的作品和我那小卡片拍的照片,一對比深受刺激!當時俺媳婦就一句話,不就幾萬塊么,買了!

自此走上漫漫攝影路…

攝影中有意思的難忘的經歷很多,話說有了單反,就得外出採風,所以那年冬天我去了黃山,半夜一點多起來,走夜路去光明頂拍日出。走到半路,遠遠的望見路邊有一人影,內心很是緊張,走近一看,是一美女,內心更是緊張,??啥?為啥?我哪知為啥!

我說,這大半夜的你怎麼一個人站這?她說她想看日出,然而朋友們都怕冷怕黑,所以一個人出來了,可是沒穿釘鞋,路太滑不敢走了。

冬天登過黃山的都知道那種穿腳上防滑的釘子鞋,我一看這種情形,雖然我背著雙肩攝影包,扛著三腳架,本已走的跌跌撞撞的,但我毫不猶豫的伸出手,來吧!我領你走!??

然後邊走邊聊天,她好幾次在陡峭的山路邊險些滑倒,都是我死死拉住她…以下略去幾萬字

我現在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雖然那時沒微信,QQ有啊,電話為什麼不問下!啥?我媳婦看到咋辦?沒事我和頭條說下,這條不推送給她。

後來,到了光明頂,就分手了,照片都沒拍一張,因為到先明頂才三點多,那上面就全是三腳架了,我一看立馬就沖了上去,現在想想那女生不知也有多大心裡陰影面積。

還好在那也就十多平的大石頭上我找到個地,立上腳架,占上了位置。我左右一看,為啥人家的腳架又高又租,穩穩的,我的腳架又小腿又細,在山風中瑟瑟發抖…

離日出還有幾個小時,這一石頭的攝影師就一邊看星星,一邊發抖著聊天,唉,哥們你哪的?我,啊啊啊,我黑龍江的,你呢?我,恩恩恩,海南的…

攝影的路上除了相片,全是經歷與故事!

對了,那女生你要是看到了,記得關注紫楓,咱私信聊聊,學不學攝影后期啥的?


說到接觸攝影,最早的時候記得是上小學四年級家裡有一台膠片相機,那時候老爸經常帶著我出去拍照,我也會偶爾拿著拍一下,不過那時候完全不懂,就是在小框框里看到人拍下就行了,也不注意周圍的景物。有的時候拍人還拍不全,老爸就凶我浪費膠片。

真正接觸單反相機是在2005年我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學校里有一台佳能的單反相機。由於學校要拍攝一些會議演出等場合。普通的卡片機是沒法達到要求的。在學校使用單反相機一年讓我喜歡上了攝影,於是在零六年。購買了自己的第一台單反相機,不過是奧林巴斯的單反相機,那時候資金有限。奧林巴斯的單反相機,只有可憐的三點對焦,對焦點少拍攝起來就比較困難,只能是半按快門兒。然後再移動相機重新構圖。

在使用了三年,奧林巴斯單反相機。我決定開始升級。於是購買了尼康單反相機D300S。購買D300S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有五十一點對焦。其次,感光度能達到三千二百的水準。在當時感光度達到三千二半幅機來說已經是較高的水平了。我主要是以風光生態為拍攝的主要題材。在攝影中。我需要不斷的去發現周邊的美景。在拍攝的過程中,你需要根據現場的環境情況去調整你相機的相應的參數,因為光線的不同有時候拍出的片子要麼曝光不足要麼就過爆。

一般半個月我就要出去拍攝一次。在家裡的時候我會看一些瀏覽一些。剩餘有關方面的書籍在就是欣賞一下其他攝影家拍攝的圖片。根據他們拍攝的圖片我會去想在當時的場景下我會拍出什麼樣的效果。

出去採風的時候,我一般都會叫上我的朋友一塊兒參加。這樣在拍攝的過程中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探討經驗,是自己的攝影水平進一步的提高。


學習攝影都有哪些經歷,哈哈,這個問題讓我感慨萬千啊,感覺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1.由於心動而購買人生的第一台單反

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公司攝影社的一位拍照高手一起去旅遊,由於關係很好,所以一路的拍攝都交給了他,看著他拍攝時的帥氣樣,以及當時單反拍出的照片與手機拍攝的照片之間的差距,給我留下了無法忘懷的印象,所以事後就果斷買了一台單反佳能700D,開始了我的攝影之路。


2.瘋狂的拍攝

自從有了單反之後,先期對說明書完全啃了一遍,然後購買相關的書籍,有構圖的,有曝光用光的,有攝影基礎教材的,潛心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就開始每天去拍攝,白天或是晚上都有,一到周末,哪怕是下小雨都是風雨無阻,照拍不誤,目的就是把書上的內容搞清楚,拍熟練,同時儘可能的壓榨單反的性能,做到熟練操作,充分發揮。


3.瓶頸期的到來轉而到攝影學校學習

學單反攝影必定會遇到瓶頸期,感覺再怎麼努力都不能有所提升,所以果斷決定報名攝影學校學習。差不多學了半年時間,學習了風光拍攝,人像攝影棚及戶外拍攝,靜物拍攝,還有人像的後期等等,讓自己的拍攝技術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


4.接單之路

系統學習了人像拍攝及後期以後,自己主動邀請了朋友來作為每次拍攝的模特,進行更深層次的拍攝實踐,每次拍攝完畢都會和模特一起討論照片,有哪些優點,有哪些不足,需要注意些什麼等等,總之就是怎麼好看就怎麼來,忙得不亦樂乎。隨著不斷的積累,經驗具備以後,開始主動尋求有拍攝需求的客戶,每次拍攝完畢進行後期修圖時,都會先修一到兩張圖片發給客戶,徵詢她們的意見,以達到滿意的效果。


5.接單以外的雲上逍遙

除了接單,現實生活中還有好多有趣的事情等著去做。約上幾個有共同愛好的朋友一起,到有好景點的地方拍攝一番,大家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其樂融融。


6.攝影之路的選擇

經歷了大概三年多的攝影歷程,感覺對她的熱情不但沒有降低,反而還有所上升,所以,該到自己決定的時候了。不想放棄攝影,而且,還想在攝影的路上走得更長遠一些,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不但滿足ta人,還讓自己的內心充滿無限的美好和遠方!



#更多關於攝影方面的內容和技術,歡迎關注頭條號「攝影匠洪辰」

#喜歡就點贊+加關注吧!

#如有興趣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


每一個攝影愛好者,都有一段難忘的經歷,攝影的經歷是痛苦並快樂的。攝影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才能夠堅持攝影。攝影也需要有一個平常心和不同的眼光去發現另一個世界的美。最開始接觸攝影是在我上大四的時候,因為畢業季。同學們都互相的進行拍照留念合影。而我的老師。從家裡拿來的單反相機給我們,讓我們進行拍照。確實要感謝老師帶來的單反讓我走上了攝影的道路。剛開始拿到單反相機,老師簡單的教會了我自動對焦情況下,只要按快門就拍攝,和同學們拍了一上午,就還給了老師,結果下午老師給我打電話,我還以為相機壞了呢,老師說我拍的不錯,以前是不是玩過相機啊,俺回答木有,老師說可以買一台玩玩,你拍的不錯啊。畢業以後也沒有多想老師說過的話。可參加工作以後,單位也經常有新年晚會和元旦晚會,只有一個人拍照,我索性買了第一台單反相機一塊參與拍照。慢慢的不光拍晚會,也學著拍風光,拍大自然的美景,剛開始的學習是痛苦的,以為拍的大部分都是廢片,沒有一點的基礎。後來經常參加活動,一點一點的討取經驗才走向成功。

學習攝影需要堅持不懈的去努力。不要盲目地去進行攝影,先要樹立一個目標的達成這個目標以後,然後再換下一個任務。新手學習攝影,我感覺還是以拍攝風光為主題。對於設備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並不一定要選擇貴的。至於拍攝的頻率,我想如果有時間的話至少一周抽出一天的時間去戶外進行拍攝和創作。緩慢的提高,不要急於求成。


謝邀~

我應該不算普通的攝影愛好者,因為我現在是一名大二攝影專業的學生。但是從學習攝影的角度來講,我還是剛剛起步,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充實自己。

在學習攝影之前我學習的是畫畫,大概有2年的素描速寫和色彩基礎,雖然在畫畫專業里不是特別出色,但作品也算中等偏上。大學調劑分配到了攝影專業,一頭霧水。

當時的我感覺攝影是理工科的東西,沉重的單反讓我看到就頭大。可後來漸漸改變了看法。

我的設備有兩個,一個是膠片相機canon EOS3,使用了一年,也在老師的指導下去暗房沖洗了20卷以上的膠捲,放大了100張以上的相紙,熟練地掌握了暗房技術。

數碼相機是canon 5D4 ,最常用的鏡頭是24-70 f2.8 其實很多功能我還沒有掌握,只懂得基礎的光圈快門景深用光構圖,對於這個專業級的強大單反沒有好好利用起來,仍然需要不斷學習。

我認為在攝影的學習中,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見過有攝影愛好者用canon1Dx頂配對著一朵荷花拿20張/秒的速度掃射,也見過有人用不起眼的卡片機拍出了精美絕倫的作品。

審美和眼光決定了攝影作品的好壞。所以在學習攝影時要多看書來充實自己,了解攝影史是必須的,你要知道安塞爾亞當斯的作品是很多人無法超越的,為什麼?因為他能為攝影付出一切。

單純愛好攝影的話,就趁空閑時間拿起相機來拍拍,隨便拍什麼都可以,量變到質變是一定的。作品可以去很多地方分享啊,比如朋友圈,微博,微信公眾號,蜂鳥網,圖蟲,500px......很多比賽都可以參加。

不要想剛開始就能被人們發現,一舉成名怎麼樣怎麼樣,你的作品肯定有人讚美有人詆毀,既然公開給大家看,就不要怕批評,而且你要記得「我拍的就是最好的」。


本人算個愛好者吧,從2005年開始接觸攝影,斷斷續續,自娛自樂玩了十多年,沒成績、沒放棄,沒迷失。寫幾行字與大家交流,希望不會誤導後來者。

一、個人對攝影認知

先說說目前自己玩攝影的定位:1、自娛自樂,一種比較健康的休閑娛樂方式,花費不太大(前些年都投入完了,現在繼續玩就是了,後面繼續說)。本人愛好還算廣泛,但每一樣精的。不抽煙少喝酒,偶爾拍張照片自己開心一下。

2、人文素養。這個完全是個人的看法。自己這些年認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攝影可以算作人文素養,尤其是偶爾翻牆看看Instagram之後,更加深了這種看法。竊以為,攝影與書法、繪畫、寫作都算做現代生活的人文素養吧,起碼跟人聊天偶爾談談攝影不會丟人。

二、學習攝影的經歷

2005年上大三時候專業課有攝影,開始相對系統的接觸攝影,了解了一些攝影的基本知識,關於相機、關於暗訪沖印。後來就斷斷續續的繼續玩著。

關於技術

有段時間特別迷亞當斯的曝光理論,可能是意外讀到了《跟亞當斯學攝影》。但一直沒上路,除了自身悟性不夠,人還懶惰之外,設備確實不匹配。個人以為亞當斯的曝光理論確實是一個很完整的系統,拍攝、印放整個過程中都很強調對影調的控制。他老人家提出分區曝光理論主要還是針對黑白大中畫幅攝影,手工後期放大。個人認為,他的分區曝光理論對於一般愛好者來說在技術層面上確實很難實現,但借鑒意義確實又很大,尤其是對影調的控制方面的意義。

關於攝影史

人傻就得多讀書,這幾年給自己的懶惰添補充的新解釋。攝影至今短短不到兩百年的歷史,但正好遇上信息爆炸,所以可以閱讀的攝影書太多了,技術上的每出新相機就會有「XX相機從新手到高手」之類的書,但越讀越迷茫。反而各種攝影史的書能讓人沉靜下來,最近在讀《中國攝影藝術史》,也算一種學習吧。

關於攝影個人認為有一些書應該讀:1、基礎的教程、教材類,《紐約攝影學院教程》,美國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外行人很容易入門,所以這套書超級好讀,但國內外確實有差異,可能這本書更適合把攝影當作自娛自樂的人來讀,想成為大師光看這本書肯定不夠。如果有精力再找些其他的教材看看也不錯《美國攝影教程》、《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熱靴日記》、《人像攝影教程》之類的,還有就是一定要找一本中國人編寫的教程讀。2、關於技術的,《跟亞當斯學攝影》。3、攝影史類的。4、還有相機的說明書,尤其是尼康相機的說明書,必須要精讀。

二、關於相機和設備

先後玩過膠片和數碼相機,大部分現在也還在用,近幾年沒有添置、更換新相機(為啥不添、不換?因為窮!)

2005年,大三的時候用的是尼康的F80,28-120的鏡頭,尼康fg-20和50mm1.4鏡頭,後來買了中畫幅的mamiya rb 67(有段時間這款機器便宜得驚人,不過這種機器水太深,影樓出來的機器要小心)。忘了哪年買的佳能5d2和24-70頭,但差不多前後又配置了imac電腦(如果沒忘,後面解釋「電腦與相機」),有慢慢添置了閃光燈、蔡斯的50mm1.4鏡頭,一些濾鏡。出iPhone4s那年,買了iPhone4,不得不說現在用手機拍攝、調整照片確實很適合我這種懶人。再後來買了sony的鏡頭相機qx100、格拉菲4*5,後來別人又送了c330和f5,很多膠片機確實經典,但經典也無法抵擋數碼的衝擊。還有套杜斯特的放大機,這幾年沒時間玩,就沒支暗房。

說說相機不為炫耀,因為相對於一些發燒友而言,我這些東西加一塊還沒人家一隻鏡頭值錢。但這些東西確實陪伴了我玩攝影的過程,現在大部分機器也還在使用。

個人評價自己的設備:一、沒啥值錢的東西,但還算實用,膠片數碼都有,135、120、4x5都有,相機、手機都有。二、在讀書的時候確實能觸動一些感受,離開相機玩攝影確實不太現實。三、與其把所有的錢都放在買新款數碼相機上,不如考慮一下多玩幾種相機,會有些不同的感受。

三、關於拍攝和後期

因為懶,所以艱苦的題材拍不了;因為窮,所以花錢的題材拍不了。

但不耽誤我記錄生活,拍老爸老媽,家裡的貓貓狗狗,窗外的城市也可以自娛自樂嘛。每個人總能找到適合自己拍著玩的題材,沒必要統一。一些退休人士扎推拍鳥、拍人像也不錯。總之,子非魚。

底片是樂譜,放大是演奏。——亞當斯

所以拍得再好也得後期,沒幾個人能看懂樂譜不是。

但是所有拍攝的原片都應該存檔,以後翻閱的時候又會有新的感受,也有助於自己提高。現在存儲成本相對於相機和拍攝真的很便宜了。

四、關於照片存儲

從2005年開始到現在,我拍攝的絕大多數照片都保存下來,目前大概有2-3t左右的照片,估計也就是4-5萬張吧,其中至少得有一半左右還是手機拍的,自己也權當做照片了。偶爾翻翻看以前,發現自己確實有非常有限的提高。

膠片拍攝照片絕大多數保存的是底片,極少部分有印放的照片。前幾年開始通過掃描底片的方式講膠片數字化存儲。

數碼的照片拍攝的時候絕大部分有raw和編輯後的jpg格式。

幾乎所有的數字照片我都有幾個備份:1、電腦里的,大部分是一年內拍攝的;2、兩個硬碟備份,一個備份後幾乎不再使用,另一個偶爾翻看;3、前幾年網盤免費的時候,部分照片網盤上還有備份;4、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照片會上傳高質量的jpg格式文件到社交媒體。

到目前為止,我存儲的照片只發生過兩次意外,一次是燒硬碟,另外一次是硬碟發生錯誤,不過用軟體都找回來了。

五、膠片還是數碼

個人覺得選擇膠片還是數碼主要還是個人喜好和拍攝習慣,就像用毛筆寫字還是用鋼筆寫字,拍攝膠片的整個過程要比拍數碼慢很多,尤其是拍120和4X5的時候,我大部分時間一天拍不完一卷120,玩了三年多4X5,也就拍了二十張不到,除了自身懶惰的原因之外,膠片攝影本身的節奏就慢很多,不認真思考,很難按下快門。我的膠片機幾乎還都沒有內測光,更減慢了拍攝的速度,

膠片更像是書法,心情大悅的時候揮毫確實暢快;數碼更像筆記,儘可能多記,回去再慢慢消化。但是我個人對無目的的胡亂大量拍攝持保留態度,後期整理照片太麻煩了。

作為一般的愛好者,在技術層面個人對膠片和數碼的區別沒有太大的興趣。不過由於自己是從膠片輝煌時代的末期開始接觸攝影,因此對膠片保留了很多情感,還有拍攝習慣,多想少拍,想好再拍。

拍攝膠片除了拍攝,還能自己沖洗,有一些與數碼不同的樂趣。

六、關於每年的花費

除了已經投入的相機,目前每年的話費差不多在2000-3000左右,主要是買些膠片、藥水、書,及其他不可預測的小話費之外沒什麼開銷了。數碼不換相機也沒開銷。個人覺得這個消費水平好像沒比抽煙、喝酒貴。

當然主要的大頭花費前些年都花完了,買相機、閃光燈亂七八糟好多東西。

七、關於系統學習和讀書

個人認為,系統學習和讀書對學習攝影的基礎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大三的時候上的攝影課和自己閱讀《紐約攝影學院教程》,老師和讀書是我個人攝影啟蒙。至少我在後來自己繼續玩攝影的過程中,對攝影的基本知識是清楚的,從膠片轉向數碼的時候也還算比較快(自認為)。

現在coursera之類的mooc課堂上有一些攝影課可以免費學習。對於準備入門的愛好者來說應該很有幫助。

堆了幾行文字,說說自己的小經歷,很凌亂,希望與大家交流,如果有誤導或者錯誤請諸位指出。

上面的照片都是用手機拍的,其實我用相機拍的也沒好哪去。請諸位不喜勿噴。

最後,再強調一下,本人只是個學藝不精的一般愛好者,只是把攝影當作個人娛樂的工具,人文素養的一個部分。如果個人知識有誤,煩請諸君及時指正。

我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只能讓自己看到的部分美麗一些,能讓我看到、拍到的景象美麗一些。

謝邀。我學攝影是因為自己學的是廣告專業,在大一還沒有分文案和設計之前,專業課都要學習攝影,所以因為愛好,加上有機會名正言順的買一台單反,我開始入了攝影的坑。

第一台相機是佳能 60D。

當時完全不懂什麼全幅和殘幅,就是5D2 過萬了,60D 沒過,就選了它。

接著就是跟老師學攝影了,現在想想當時的老師真的只是隨便教教,而且也不專業。印象最深的是他說,iso不開到400以上就浪費單反了,真是……我居然按這個標準拍了半年多…

幸運的是,之後我在人人網認識了一個攝影還不錯的同學,也是一個城市的,人特別好,素不相識就帶我入了門。

包括快門、光圈、感光度、相機轉盤模式都是幹嘛用的,都是他教的我,雖然後來沒什麼聯繫了,現在也還是很感謝他~

因為入門之後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另外知道了一些圖蟲這類的攝影網站,看見別人都拍的那麼好,尤其是紀實類的,讓我真正愛上了攝影。

所以,有個好老師會少走兩萬五千里彎路。

再之後,就是掃街了,一開始特別害怕拍別人,一方面怕被人發現,另一方面,我自己覺得拍別人不禮貌。

第一個原因很快就解決了——

因為那時候粉一個新華社的記者韓沖(現在也是迷妹),他的一篇文章里說:「別人阻止你拍他,和你拿起相機一樣需要勇氣。」頓時釋然。

第二個原因,現在也沒有解決透…因為換位思考,我如果在地鐵上睡著了,我不希望別人拍我。

所以,如果有人看到這個答案,有什麼掃街的心靈雞湯,求灌……

最後,就是現在的狀態了,依然不是很專業,但依然喜歡拍照。

最近準備上6D,用用全幅了。

另外,因為自己工作就是編輯,所以最近也開了頭條和公眾號,寫一些攝影的基礎…基基礎……哈哈,一方面自己鞏固下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別人,覺得很有意義。

以上。

希望你也能感受攝影的樂趣,因為這個樂趣不只有拍照,還有過程中遇到的熱心的人,有理想的人。


我學攝影的原因是高中前女友覺得我把她拍的太丑了,然後我打算上大學加一個攝影的社團學學攝影給她拍好看的照片,很可惜,因為異地分手了。然後大學我真的加了攝影部,跟學長學姐學攝影,沒事就看看書,刷刷圖,後來在學長推薦下買了尼康7100,到現在接觸攝影也就一年多的時間,喜歡拍人像,最慘痛的經歷就是拍的照片模特不滿意,對我打擊很大,扎心,不過後來好好反思了自己,然後突破瓶頸,一直在一點一點進步,我覺得學攝影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看過的書,看過的圖多了,審美自然就提高了,也就能拍好看的照片了。


學習攝影的經歷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的。可以說真的非常喜歡吧,一直想拍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拍出點自己喜歡的視頻,所以一直想拍點!就走上了攝影的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